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所謂“高冷”

相比所謂的“高冷”、不喜歡主動與人打交道,我更害怕我的孩子成為人云亦云的小孩

所謂“高冷”

  龐潔

  有次幼兒園老師說我兒子是一個“高冷”的小孩,我當時略吃驚,以為他不合群。后來老師說,他和小朋友處得挺好,但是如果別人不找他,他好像有點“內(nèi)向”,也不愿意主動找別人玩,自己一個人玩得也特別投入。

  我松了口氣,笑笑說,這樣也很好呀。

  我很欣賞老師可以耐心挖掘每個孩子的特質(zhì)加以培養(yǎng)或引導,但是,我不喜歡“內(nèi)向”“外向”這樣的標簽。當這樣簡單的標簽貼在一個人身上,尤其一個孩子身上時,絕大多數(shù)時候是不合理的,性格的“內(nèi)向”或者“外向”只是某種特點,相比螺旋狀的成長軌跡,這種簡單而粗率的特點又是多么不值一提。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發(fā)明了一個詞叫“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作為成年人,我十分缺乏的正是“鈍感力”。但我在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了這種美好的“鈍感”,所以當老師像隨便說笑一樣說起千哥的鄰桌小孩哭著舉報千哥不理他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擔心的是那個對周圍人事過于敏感的小孩。而且,我能想象得到千哥因為自己的“高冷”惹哭小朋友而全然不知的一臉懵懂。遲鈍兒童歡樂多,確實有道理。

  我在想,這種鈍感力從哪里來的呢。一部分可能源自他的專注,他從小玩游戲都很專注,他在一歲前都可以獨立玩耍很久。第二就是良好的安全感的建立,我母乳喂養(yǎng)孩子至兩歲三個月自然離乳,孩子和我都很享受這種親密時光,也自然而然地接納了告別時光,我中途上班、出差,包括暑期送他回老家,他從未因為“告別”而哭過。

  不知道為什么,我看到一個孩子身上的問題,即使是需要調(diào)整,但我的反應是欣慰大過擔心。“欣慰”僅僅是因為這個孩子太像我還是我太自以為是,從來不認為自己成長中的那些受挫會引來負面的問題。有時候成全一個人的,不是一個人的優(yōu)點,恰好是他的局限。當我在后來的某一天,突然不再為各種或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困境而煩憂,恰好是自我生活狀態(tài)最佳的時候,因為我已經(jīng)接納了那個有很多缺點的我。那么,我更應該接納一個天真懵懂的孩子,愛他而不是苛求他,關注他而不是定義他。

  有一段時間我過于焦慮,買了一大堆的育兒書籍堆在桌上,硬著頭皮翻了幾頁后實在看不下去。它就如同講授文學原理,讓一個毫無天賦的人覺得學完這本書是不是就可以當作家啦。當然不是。如吾友陳思呈所言她反對操作性很強的育兒書:“它們忽視了生活和人性的復雜幽微,它們小看了成長的神出鬼沒。而教育,其實是非常細節(jié)化、非常個人化的,難有簡單的、必然的規(guī)律可言?!?

  我們自己身上最糟糕的部分有沒有可能在孩子身上都呈現(xiàn)出來?有,太有可能了。我想,作為耐心程度一般,自我管理能力也一般的父母,比如我,我能做到的,就是讓自己對自己更滿意,比如,我喜歡閱讀,就利用一切時間讀書,而不是催促孩子你快去讀書呀。努力做好自己,悅納自己,作為孩子最親密的成長參照物,我的目標并不遠大,就是他以后寫作文的時候哪怕稍微表揚一下媽媽,也足夠令人驕傲呀。

  “高冷”無疑是這幾年網(wǎng)絡社會給內(nèi)向者賜予的一個高大上的詞,似乎一下子把那種很不討喜的高傲冷漠給自動升級了,如果說“冷漠”是批判一個人不近人情不諳世事,那“高冷”簡直就是夸贊一個人身上的無塵世煙火氣,簡直是一種時髦的品質(zhì)。于是“成為一個高冷的人”一時還成了潮流,高冷范兒的明星擁躉更多呢。相比所謂的“高冷”、不喜歡主動與人打交道,我更害怕我的孩子成為人云亦云的小孩。

  我有時候心想,中國人深受“社交”這個詞的禍害,無論什么階層什么職業(yè)的人,出了社會,都會強調(diào)社交的重要性,是否會社交甚至成為一個人是不是成功的一項標志。

  相比“會社交”,很多時候是無用的社交,不如多鼓勵孩子,也是鼓勵自己,學會“做自己”,這比喜歡社交的人絞盡腦汁編段子要困難很多。有的人享受“人生如戲”,過于強調(diào)演技;有的人則把最精湛的那部分自我,留給靈魂孤獨的自己,像我們小時候,一個人坐下來安靜地玩耍,便已經(jīng)獲得了全世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家庭教育是重要呢重要呢重要呢還是不重要呢?
提高自閉癥孩子的社交能力,技巧分享
看看德國人是怎么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
新聞哥吐槽:陪孩子寫作業(yè)的家長都有一部血淚史,但你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2017.10.21
?【六一與光同塵】?
好的教育就是少啰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