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亞利桑那與新墨西哥州界線附近,由東南向西北,蜿蜒縱橫著一條巨大深邃的峽谷,谷中砂巖峭立,保留著大量古印第安人的遺跡,巖壁上斑駁的雕刻繪畫,向人們講述著當年的輝煌。這就是謝伊峽谷(Canyon de Chelly)。這條獨具特色的峽谷,與大峽谷(Grand Canyon)齊名,在一個方面甚至比它更為引人注目:至今,整條峽谷依然屬于美洲印第安人。
納瓦霍印第安人是謝伊峽谷的主人,他們祖祖輩輩在此耕種、放牧,至少已居住了400年。如今,峽谷中約有70個納瓦霍人家族,他們種植谷物瓜菜、放牧牛羊、栽種果樹,過著半耕半農(nóng)的平靜生活。
其實,早在納瓦霍人之前,這里就已經(jīng)是阿納薩茲人的家園。1880年,一支考古探險隊,在峽谷中一處700英尺高的峭壁下,發(fā)現(xiàn)了古印第安人的居穴,其間有兩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據(jù)考證,這個遺址大約從公元300年開始,就已經(jīng)有人居住。1296年前后,阿納薩茲人移居到這里,在此建家立業(yè)??疾礻爩⒃撨z址命名為木乃伊洞穴遺址,而納瓦霍人則將祖先的舊居稱為“巖下之屋”。 “奔跑的羚羊”是古代阿納薩茲人的另一個聚居點遺跡,他們在此居住了600多年。這個遺址頗為壯觀,最早的居穴,可以追溯到公元700年。11世紀50年代,阿納薩茲人開始砌造石頭房屋,如今,人們在此看到的石屋殘墻,有些是13世紀50年代才建造起來的。 從遺址中不難看出,阿納薩茲人的生活方式在此間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他們的制陶工藝不斷進步;古老的投矛被弓箭替代;對農(nóng)業(yè)的依賴逐漸多于牧業(yè),村莊里開始飼養(yǎng)大群的火雞;他們還種植棉花,織出的棉布結(jié)實精細。 峽谷中,還有一處有趣的阿納薩茲人村落遺址,同樣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那就是“滑行的屋子”。這個古怪的名字也是納瓦霍人起的,不過,只要你到了現(xiàn)場,就會發(fā)覺它再貼切不過了。這些房屋建造在一個險峻傾斜的巖架上,恐怕最富天資的阿納薩茲建筑師也不能保證這些墻壁不會移動。
然而,盡管根基不太穩(wěn)固,但跡象表明,這里曾是個有30至50間房屋的大村落,大概從公元900年開始就有人居住,繁榮了大約300多年。當納瓦霍人第一次抵達謝伊峽谷時,阿納薩茲人的村莊已經(jīng)荒蕪成了廢墟。及至17世紀,納瓦霍人已過著半游牧的生活。一個世紀后,他們更是因肥美的羊群、精致的羊毛毯和豐獲的谷地而遠近聞名。
“納瓦霍”在印第安語里意思是“偉大的田野”,謝伊峽谷對他們來說是塊風水寶地:既有適宜耕種莊稼、放牧牛羊的肥沃土地,又有保護家園免受敵人侵犯的險要地勢。
然而,19世紀早期開始,納瓦霍人的平靜生活被西班牙人的槍聲打亂。幾次血腥的沖突場面,都被雕刻在峽谷的峭壁上。“大屠殺洞穴”就是西班牙人殘暴入侵的遺跡之一,對于那次聲名狼藉的“1803年大屠殺”,侵略者這樣描述:對方有壕溝防護,幾乎無法攻入……消滅了90個印第安勇士和25個婦女與兒童,俘虜30人……而據(jù)納瓦霍人說,當時大部分男人都在外打獵,那些被屠殺的大都是為躲避侵略者而逃難至此的婦女、兒童和殘弱老人。大屠殺洞穴的墻壁上,當年留下的彈孔依然清晰可見。 納瓦霍人又稱此處為“二人墜落之地”,為的是紀念這場屠殺中一位勇敢的納瓦霍婦女,她在與一名西班牙士兵格斗時,跌落懸崖而死。跌落時,她緊緊拽住敵人與其同歸于盡。
1849年,又一次浩劫席卷了謝伊峽谷。美國白人的到來令納瓦霍人陷入到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代。在準將詹姆士·H·卡勒頓的命令下,陸軍上校克里斯多佛進入峽谷驅(qū)逐納瓦霍人。他們聲稱要為印第安人指引一條嶄新美好的生活道路。為了達到這個值得懷疑的目的,軍隊殺死牲畜、摧毀房屋、踐踏麥田、果園,“清理”工作長達6個月之久。
納瓦霍人為家園而戰(zhàn),勇敢地抵抗侵略者。一處處燒得焦紅的土地,訴說著納瓦霍人的悲憤。
1864年3月6日,6000多納瓦霍人被迫踏上“血淚之路”,按照卡勒頓的計劃,前往400多英里外的薩姆納堡,這個位于新墨西哥州中東部佩科斯河附近的小地方,美其名曰新居民點,實際上就是戰(zhàn)俘集中營。大部分人都是步行,數(shù)百人在旅途中喪生。 在薩姆納堡經(jīng)歷了4年的疾病、饑荒以及各種艱難困苦,卡勒頓的社會實驗終于結(jié)束了。政府與印第安人簽訂條約,在納瓦霍人的故鄉(xiāng)建立了一個350萬英畝的保留地。
浩浩蕩蕩的回家隊伍,綿延了10英里長,一個納瓦霍人首領(lǐng)回憶:“我們在阿爾伯克基看到南圣山(泰勒峰)時,幾乎要歡呼了。我們想與大地對話,我們是如此地熱愛它……”
終于,納瓦霍人在冬天回到了謝伊峽谷。家園已經(jīng)面目全非,原來,在他們被囚禁后,軍隊依然繼續(xù)著破壞行動。在新的莊稼長出來之前,納瓦霍人不得不接受政府的定量配給。盡管困難重重,盡管繼而又經(jīng)歷了1868年至1880年的大旱災,納瓦霍人依然頑強地生存下來,在這個特別的地方開始了新生活。
1931年,在納瓦霍人的幫助下,謝伊峽谷建立了國家公園。如今這里已經(jīng)是著名的旅游勝地,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探險的游人絡繹不絕。國家公園設有游客中心,提供游車、觀景服務。峽谷依然屬于納瓦霍人,因此進入谷中,必須要納瓦霍導游陪同,在印第安村落拍照也需征得主人的容許。 夏末、整個秋季都是謝伊峽谷最怡人的時刻,壯觀的峽谷、古樸的巖刻藝術(shù)、祥和的印第安村落,宛如一幅自然與人和諧的畫卷,置身其間,總會令人由衷地為之感動。
美國的遼闊版圖是從哪里來的?今天居住在保留地印第安人會告訴我們,那曾經(jīng)是勤勞、友愛、無憂無慮的印第安人的世代家園。美國人的西進史同時也是印第安人慘遭殺戮的血腥史,整個十九世紀美國的聯(lián)邦軍隊的主要任務就是用來驅(qū)逐和屠殺印第安人。美國還是十九世紀主要的販賣和剝削奴隸的國度之一。
美軍的職業(yè)化進程是與拓荒者的向西部進軍相聯(lián)系的。這樣做的背景是:國家的當權(quán)派和白人的淘金者把眼睛盯在了佛羅里達、得克薩斯和俄勒岡乃至墨西哥。這里是印第安人的故鄉(xiāng)。他們曾以無數(shù)英勇的故事使得自己的部落——達科他部落非常著名。這些草原之子身材健美高大,頭上戴著許多裝飾品和大鷹的羽毛。他們多是出色的騎士,能馴服草原的烈馬,特別是他們能在烈馬疾行時準確地射擊。這些烈馬是十六世紀初葉那些逃跑了的西班牙士兵留下來的馬匹的后代。它們繁殖得很快,并且早就能和那些美洲的大水牛一起生活在這大草原之上了。
在這以后,越來越多的白人及企業(yè)遷到西部的明尼蘇達、衣阿華和伊利諾斯。 很顯然,印度安人是不會輕易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地方出讓給人侵者的。他們手執(zhí)戰(zhàn)斧勇敢地向這群人沖擊,但他們畢竟無力擋住殖民者及其手持現(xiàn)代武器裝備的軍隊。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西部來的人越來越多了。印第安人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領(lǐng)土,不斷地同來犯者進行戰(zhàn)斗。美國政府也不斷派兵進行征服和鎮(zhèn)壓。較為著名的是1794年8月20日在俄亥俄境內(nèi)爆發(fā)的鎮(zhèn)壓印第安人的“倒樹之戰(zhàn)”。 “倒樹”是一個地名,因遍地是被龍卷風刮倒的樹木而得名。
這是一次大肆屠殺印第安人的戰(zhàn)斗,是用武力從印第安人手中搶奪土地、迫使印第安人向西退避的戰(zhàn)役之一。哈里森在這次戰(zhàn)役中帶領(lǐng)部隊堅守正面戰(zhàn)線。在戰(zhàn)斗最激烈的時刻,他指揮步兵和來復槍手運用猛烈的火力把向他們沖來的一批又一批印第安人殘酷地屠殺了,印第安人祖祖輩輩居住的土地被鮮血浸透了。當時在黑人中間流行的一句話是:“最好的印第安人是死去的印第安人?!?nbsp;
印第安人雖然進行了頑強英勇的反抗,但一切都是徒勞。因為殖民當局派來了大批軍隊進行鎮(zhèn)壓。
1795年8月3日,元氣消耗已盡的印第安部落被迫簽定了和平協(xié)定。白人以區(qū)區(qū)兩萬美元買下了印第安人達6萬平方英畝的大片土地,而這一片土地是如此美麗如此富饒。今天巨大的工業(yè)城市克利夫蘭和辛辛那提就是當年印第安人的故鄉(xiāng)。
1802年,法國的三色旗在新奧爾良降了下來,美國的星條旗在這里升起。美國總統(tǒng)托馬斯。杰斐遜在這里做了一筆好買賣:由于拿破侖當時在經(jīng)濟上正處于困境,杰斐遜便以區(qū)區(qū)6千萬法郎買下了法國占領(lǐng)地路易斯安那。
從此,一片過去完全為印第安人祖祖輩輩居住的廣大地區(qū),從墨西哥海灣到加拿大,都成了美國的土地,一些新的州誕生了。
由于印第安人的抵抗,美國政府和軍隊不斷遇到麻煩。盡管如此,政府仍然實行一項非正式的遷移政策,1830年,國會授權(quán)總統(tǒng)進行有關(guān)土地交換條約的談判。4年后,國會將印第安人領(lǐng)地限定在除路易斯安那、密蘇里和阿肯色之外的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上。印第安人越來越受不了這種現(xiàn)實。1832年,一個名叫布拉克。哈弗克的印第安人酋長帶著一批人,越過密西西比河來到了美國伊利諾斯州的政府,要求索回過去以廉價被白人騙買去的土地。 這當然只是天真的想法。伊利諾斯州長給他們的回答是立即集合了自己的士兵,命令他們?nèi)Ω哆@批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在被迫搬遷期間,部落首領(lǐng)黑鷹率領(lǐng)隨從,其中包括一些婦女和兒童,再次渡過密西西比河,進入伊利諾斯那塊割讓給了白人的土地。 對于黑鷹的做法,政府派出了軍隊進行鎮(zhèn)壓。派出的部隊分為三路:第一路是當?shù)孛駡F,第二路是阿特金森準將率領(lǐng)的從圣路易斯趕來的部隊;第三路是斯科特少將率領(lǐng)的從東部趕來的正規(guī)軍。 這次鎮(zhèn)壓黑鷹的行動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在斯科特軍中有一個著名人物,名叫扎卡里·泰勒,他是美國歷史上同哈里森齊名的鎮(zhèn)壓印第安人的“英雄”。 這次行動泰勒所在的部隊最先到達預定地點。他的第四步兵團快速修筑了迪克森堡,并不斷追擊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由于一路上忍饑挨餓,疲憊不堪,加之婦女兒童的拖累,實在難以應戰(zhàn),最后決定撤退。8月3日,黑鷹率眾行至巴德阿克斯河時,被突如其來的泰勒的部隊攔截在河口,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zhàn)斗,結(jié)果印第安人損失慘重。黑鷹曾三次提出投降,均被泰勒拒絕。
而后,泰勒慘無人道地大肆屠殺了許多印第安人,其中包括不少婦女和兒童。同年9月,印第安人終于被迫接受了割讓大片土地的和約。 1841年,哈里森出任美國總統(tǒng)。當時,全美人民寄希望于他能對西密諾爾之戰(zhàn)作出決斷。這種希望當然是有根據(jù)的,因為哈里森對鎮(zhèn)壓印第安人的戰(zhàn)爭再熟悉不過了。關(guān)于他鎮(zhèn)壓印第安人的故事,在美國幾近能編成傳奇小說。 哈里森把印第安人超過了一片沼澤地,組織了包圍和屠殺。印第安人接二連三地沖鋒,他們視死如歸,表現(xiàn)了獨特的勇敢精神。印第安部落的精華和驕傲,就這樣被美國武裝集中消滅在了這場流血戰(zhàn)爭之中。 戰(zhàn)后,哈里森率部將他們的首府夷為平地。這一戰(zhàn)美國政府又從印第安人手中獲得了300萬英畝的土地,進入印第安納的領(lǐng)地。哈里森將凱旋的部隊平安地帶回文森斯,整個西部向他歡呼,把他視為救星。哈里森的“戰(zhàn)績”使他的名聲大振,為此,有些人稱他為“西部的華盛頓”。
在費城的博物館有一幅美國早期移民與在地的原住民簽約的畫,在畫的一角出現(xiàn)以賽亞書十一章6節(jié)豹子和小羊一起躺臥的和平景象。這幅畫令人感動又感傷,感動的是移民和原住民在剛開始的時候都努力的想以和平方法處理問題,感傷的是,這幅畫所呈現(xiàn)的只是短暫的假象。接下來的近兩百年間,白人屠殺印第安人近四千萬,有的滅族,有的茍延殘喘,困居保留地。
正是因為種族之間存在著許許多多極易辨認的差異,所以種族岐視一直是人類社會的頑癥。在人類歷史上人們很少能夠較為平等地對待與自己在外貌上便存在著極大差異的其他種族。當然,在同一種族之間也經(jīng)常發(fā)生相當殘酷的戰(zhàn)爭、屠殺;在被稱為不同種族,實際上體質(zhì)差異并不那么明顯的人群之間也發(fā)生殘酷的屠殺和“種族清洗”。但是,這些屠殺和“種族清洗”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當白人與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相遇時對他們的奴役、屠殺和種族清洗那么殘酷,那么干凈徹底。談到種族清洗,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納粹德國對于猶太人的屠殺。實際上,這只不過是因為猶太人在西方主流文化中占有較大的“話語權(quán)”(因為智商高?),而黑人和印第安人則無法發(fā)出那么強烈的聲音而已。白人與亞洲人相遇時情況也是十分殘酷的,但因為亞洲各民族在文明發(fā)展階段上比黑人和印第安人高(他們只是在不久前才被白人甩到了后面,而在過去則一直是并駕齊驅(qū)的),所以才沒有落到類似于美洲印第安人的命運(而黑人之所以也沒有被完全滅絕,則是由于他們身體更強壯,更適宜于在種植園中當奴隸)。
種族主義或種族滅絕在歷史上往往是十分有效的:比如美國,它今天之所有沒有像英國北愛爾蘭那樣的問題,或是像中國西北、西南地方那樣的問題,并非如它所宣稱的那樣,是由于它是各民族友好融合的大熔爐,而是因為它干凈徹底地滅絕了印第安人(還剩下一些,但已構(gòu)不成一種力量)。試想,如果今天的印第安人數(shù)多一些,他們就很可能對白人高呼著哪來就回哪去”,并到處扔炸彈。感恩節(jié)起源于17世紀。1620年秋季,大約100名歐洲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帆船漂洋過海在美國東北部馬薩諸塞州的普列茅斯登陸。1621年,經(jīng)過一年的辛勞和艱險,他們獲取了好收成。為了感謝上帝的恩賜和大難不死,幸存下來的52名清教徒設宴歡慶來到美洲大陸定居后獲得的第一個豐收年,并邀請當?shù)赜〉诎踩舜砬皝碜隹?。這是印第安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參加這樣的慶祝活動。此后不久,白人殖民主義者開始大批屠殺印第安人美國白人今天的歡樂是建立在屠殺印第安人的基礎(chǔ)之上。因此,每當美國白人歡慶感恩節(jié)時,每當普列茅斯市邀請好萊塢影星到當?shù)刂匮莓斈隁W洲清教徒登陸的情景時,印第安人團體代表都要前去舉行抗議活動,譴責美國白人武裝入侵美洲大陸到處進行種族屠殺并強迫印第安人改變自己的宗教信仰。 印第安人示威抗議者提醒人們:對印第安人而言,移居北美的歐洲白人是他們今天受苦受難的根源。他們把感恩節(jié)稱為“悼殤日”。
這樣地區(qū)有沒有居民呢?有的。就是哥侖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時早就住在那兒的印第安紅人。原來這種風景區(qū),同時也就是白人給劃定的所謂印第安人“禁區(qū)”。經(jīng)過多少年來美國白人的屠殺與壓迫;印第安人各族現(xiàn)存的不過幾萬人,主要就都被圈住在這樣的窮荒地帶。 而現(xiàn)在的美國人就老實不客氣,把印第安人也一并當作風景來出賣;來欣賞。在煤渣馬糞似的沙丘上,在奇形怪狀的斷崖上,游覽者常常可以看到那些無精打彩的紅人低頭坐著,像在沉思,像在作夢,像在打嗑睡。照片畫報,日落黃昏的“彩繪沙漠”之類背景里,常常攝一個孤零零坐著或蹲著的紅人,作為邊荒悲涼之美的點綴。 此外還有紅人的各種照片,或是一個滿面打皺的漢子,瞪著白多黑少的眼睛,撕開牙關(guān)在咬一條蟒蛇;或是一個披頭散發(fā)的老婦人,抿著沒牙的皺癟嘴巴,作出哭悲悲的怪相,手里抱著一頭野兔或小毛驢;或是幾個男女蹲在簡陋土層的門口在編織,在做陶器。公路上不斷地出現(xiàn)廣告牌,上面寫著:“看看印第安人的家庭”,“看看印第安人在工作”。這些牌子就和展覽野狼和蟒蛇等小規(guī)模動物園的廣告牌并立著?!笆裁礃拥娜宋?,必須擺在什么樣的風景之中。你看印第安人和他們這樣方式的生活擺在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里,是多么相稱,多么調(diào)和啊!”隨后她又贊嘆地說:“多么奇怪美麗的風景??!這些印第安人住在這里該有多快樂多幸福啊!”
北美洲:當美國在印第安人的領(lǐng)土上“建國”時,當時的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民共有115萬,到1900年,印第安人口剩下25萬。據(jù)說美國人的辦法一般是用獵槍把印第安人圍起來打,場面有點類似在打獵那樣。越南:美國在越南共殺掉了300萬越南人。這是越南的官方數(shù)據(jù)。許多不同場合都有這一數(shù)據(jù),應該是相當可靠的。
。。。。。
他們老是說,小比格霍恩河一戰(zhàn)的唯一幸存者就是騎兵的一匹馬。后來我才知道,小比格霍恩河一戰(zhàn)幸存者很多。這就是印第安蘇族人和夏延族人,當然,印第安人顯然都是不算數(shù)的。你從來沒見過載有他們名字的花名冊。
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後,美國政府提出了將印第安人集中到保護地的政策。印第安人生於斯,長於斯,焉能輕易放棄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土地和生活方式?因此,他們紛紛拿起武器,奮起抗爭,同駐紮在西部各地的美國陸軍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從1866年到1890年,陸軍同印第安部落前前後後共打了將近900 余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用血淋淋的刺刀和極其殘忍的野蠻屠殺,把成百萬印第安人驅(qū)趕進美國政府為他們?nèi)Χǖ膸滋幈A魠^(qū)。這樁建立在印第安人的眼淚、鮮血和屍骨之上的所謂「戰(zhàn)功」,不但令許多軍官們?yōu)橹呃⒛樇t,同樣也得不到社會上的理解和同情。正如謝爾曼將軍所說:「當時存在著兩類人,一種人要求徹底消滅印第安人,而另一種人則對使印第安人文明化和基督教化充滿了熱情。不幸的是,陸軍夾在這兩類人中間左右為難。」如果陸軍殺得印第安人太多,人道主義者就會大聲疾呼,稱之為「大屠殺」;但如果殺得人太少,邊疆開拓者們又會嘲諷軍隊為懦夫。這些議論風傳到邊疆,更令將土們氣沮神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