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時候,風云人物相繼涌現(xiàn),崇禎、皇太極、多爾袞、袁崇煥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在這亂世之中,男主角應該屬于登場較晚的吳三桂。他不僅獻關投降,結束了清朝與明朝長期的拉鋸戰(zhàn),同時還充當了剿殺李自成、張獻忠余部的急先鋒。最后,吳三桂一錘定音,在昆明勒死了永樂帝,終結了明朝。
這還只是他的上半幕演出,當康熙即位宣布撤藩的時候,吳三桂斷然起兵,釀成了三藩之亂。此時,他是毫無爭議的明星,也是整個中華大地的焦點所在。
三藩之亂,首先是清廷挑起來的,年輕的康熙皇帝,生怕三藩最終會像唐朝的藩鎮(zhèn)割據(jù)一樣尾大不掉,將此事日夜懸在心中。此后,在三藩使者到覲見時,清廷在京師南苑舉行大范圍閱兵,軍容整肅,公然向他們炫耀武力,令藩王們恐懼害怕。
尚可喜、吳三桂、耿精忠先后向朝廷懇求撤藩,以做試探。老奸巨猾的朝臣們當然也清楚三藩的心思,遲遲下不了決議。但是,年少氣盛的康熙皇帝,自認為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和耿精忠的諸弟都在京師做人質,毅然下令撤藩。
撤藩令一下,吳三桂殺掉云南巡撫朱國治,以六十多歲高齡橫刀躍馬,繼續(xù)征戰(zhàn)天下。他自封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高舉“興明討虜”的大旗,將矛頭對準了清廷。
要說清廷沒有準備,這是說不過去的,在撤藩之前,康熙皇帝也說過:“吳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fā)制人?!奔热蝗绱耍谙鲁贩畹臅r候,是一定做好了相關的應對工作。
不過,吳三桂一起兵,便勢如破竹,不可收拾。他從云南、貴州出發(fā),迅速占領了湖南,進而又向西攻破了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陜西、湖北、河南等地紛紛響應,一時間,三藩飲馬長江,儼然與清廷形成了劃江而治的局面。極盛之時,甚至連陜西、山西也落入他的手中。
但是,令人吊詭的事情出現(xiàn)了。氣勢如虹的吳三桂在長江南岸停下了北上的步伐,突然向清廷提出了停戰(zhàn)的要求,并開出了條件:一是取消撤藩,承認三藩的地位,讓他們永守邊關。二是要求將京師的長子吳應熊放回來。
按理說,在當時的條件下,吳三桂的要求并不過分,清廷還算是占了大便宜。恢復原有的局面,損失的只不過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質而已。清廷之中,以索額圖為首的大臣欣喜若狂,他們將吳三桂的意思轉達給康熙。
此時的吳三桂,為什么會出此下策,實在讓后人感覺困惑。更大的可能性還是因為他的身體狀況出現(xiàn)了問題,他已經不起折騰了,這也從兩年后他病逝的事實可見一斑。而他身后,除了幾個幼子,只有幾歲的孫子吳世璠,實在難堪大任,還不如見好就受,迎回世子吳應熊。
說吳三桂老奸巨猾,康熙確實是少年老成。他仿佛將吳三桂的心思全部看透,在征求了明珠的意見后,斷然拒絕了吳三桂的條件。他表示,撤藩是肯定撤定了,而且吳三桂既然反叛,就沒有和談的必要,只有刀兵相見。
做得更決絕的是,康熙下令將吳應熊和次子吳世琳在京城絞死。噩耗傳來,吳三桂暈死過去。這個決定看起來不起眼,卻讓雙方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原本擁護吳三桂的將領們,見進軍遲緩,又沒有特別堅定的決心,自然也處于觀望的態(tài)勢。
相反,康熙堅定了朝廷軍的意志,同時派人到處游說叛軍的官員:如果停止謀逆,可以不追究他們的罪行,如果有功還可以再次任用。這個分化瓦解的策略孤立了吳三桂,在軍事上更以湖南為進攻重點。天平就這樣逐漸向清廷傾斜。
眼見大勢將去,為了激勵將士,更為了過一把癮,吳三桂在衡州稱帝。慶典的當日,大雨滂沱,仿佛預示了結局。就在禮成后不到八天,這位明末清初的男主角,因病去世。他一死,雖然戰(zhàn)亂還持續(xù)了三年,其實是強弩之末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