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二八(330)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span>
【錢穆譯】子路問道:“如何可算為士了?”先生說:“須有切磋,又能和悅,這樣可算為士了。切磋以處朋友,和悅以處兄弟?!?/span>
【楊伯峻譯】子路問道:“怎么樣才可以叫做‘士’了呢?”孔子道:“互相批評,和睦共處,可以叫做‘士’了。朋友之間,互相批評;兄弟之間,和睦共處?!?/span>
【傅佩榮譯】子路請教:“要怎么樣才可以稱為讀書人呢?”孔子說:“互相切磋勉勵,彼此和睦共處,就可以稱為讀書人了。朋友之間,互相切磋勉勵;兄弟之間,彼此和睦共處。”
切切偲偲,切磋勉勵。怡怡,和順的樣子。
子貢在《論語·子路20》里問了士人的三個層次,孔子分別作了回答。這里子路請教士
人是怎樣的人?孔子說,能夠互相切磋勉勵,能夠和睦相處,就可稱為士人了。朋友之間做到切磋勉勵,兄弟之間做到和睦相處。
孔子為何給出了和子貢不一樣的回答?我們看《論語·先進(jìn)12》篇,閔子侍側(cè),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叭粲梢?,不得其死然?!?/span> 子路一直一副剛強(qiáng)之氣,孔子不由擔(dān)心他“不得其死然”,而子路又是一個無宿諾,認(rèn)死理的人,所以孔子希望子路多一點“切切,偲偲,怡怡”,化剛為柔,與人有切磋,有互勉,能和悅。
今天我們來看,這可能作為讀書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了吧!讀書人畢竟有知識、有志向、有追求,可以說是教化到了一定程度了,與混沌未化的野人不同。如果在平時無所顧忌,完全任憑自己的性格來行事,不免會讓人看輕。當(dāng)然我們并不是對非讀書人就看輕,只是人們對讀書人的期望和要求不一樣。試想想,如果讀過書和未讀過書的人做人做事沒有區(qū)別,哪讀書有何用?
子路篇第十三·二九(331)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span>
【錢穆譯】先生說:“善人在位,教民七年之久,也可使他們上戰(zhàn)場了?!?/span>
【楊伯峻譯】孔子說:“善人教導(dǎo)人民達(dá)七年之久,也能夠叫他們作戰(zhàn)了。“
【傅佩榮譯】孔子說:“行善的人教導(dǎo)百姓七年之久,應(yīng)該也可以讓他們拿起武器保家衛(wèi)國了?!?/span>
即,就,往。戎,兵事。
如果按以上斷句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講善人執(zhí)政教民,經(jīng)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可以使民眾愿意上戰(zhàn)場。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篇中說:“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比绻┬腥收@些百姓就會敬愛他們的君王和長官,情愿為他們獻(xiàn)出自己的生命。是同樣的道理,但一定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努力,讓百姓信服,使百姓忠誠才可以。
在《論語·先進(jìn)25》篇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缁蛑獱?,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狈蜃舆又!唬骸胺蜃雍芜佑梢??”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孔子笑話子路說話不謙讓,是笑他在三年之內(nèi)就可以讓民眾有勇似乎不可能。
《論語》里出現(xiàn)善人時,好像都是以假設(shè)的手法,如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哉是言也!” (《論語·子路11》)假如有善人來主持國政,經(jīng)歷一百年之久,才可以化去殘暴,消滅殺伐??鬃討汛迫藞?zhí)政的理想,希望他們以禮治國,但即便這樣,孔子仍然認(rèn)為善人執(zhí)政仍需要很長的時間。
也有人這樣斷句: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把善人解釋為使人善,把即解釋為接近、融合、同化。戎解釋為西部民族,指未開化、文明程度較低的國家或地區(qū),意思是說通過善人之道使人善,教化民眾,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形成文明力量,就可以融合、同化那些未開化的國家或地區(qū)。如果這樣解釋是合理的話,那么下一章《論語·子路30》里面,孔子談?wù)摰囊膊皇潜铝恕?/span>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边@里的“戰(zhàn)”就不是參戰(zhàn)的意思了,而是戰(zhàn)栗、害怕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