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想念,是那樣的刻骨,嘴唇輕輕張合,卻說不出半個字,只有那一雙如春水般的眸子,凝出珍珠般的淚水,滑過臉頰,打在心頭,擊碎了無聲的禁錮,卻依舊說不出半句想念,只好拿起筆,潤足了墨,用小楷寫下一句,“欲語淚先流”。
武陵春
李清照
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此詞寫于作者晚年避難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金與偽齊合兵南犯以后。其時,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兵南犯以后。其時,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因而詞情極為悲苦。
看李清照在許多作品里詮釋“愁”,有具體的“一段新愁”,也有反問的“怎一個愁字了得”,還有數(shù)量繁多的“愁千縷”,而這次“載不動”的“愁”,居然還有沉甸甸的重量!
只是現(xiàn)在估計已經(jīng)找不到“載不動許多愁”的“舴艋舟”了,而李清照千年前沉重?zé)o比的愁緒,也只停留在一首首令人慨嘆萬分的詞里。
一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便將舴艋這小小船兒也入詞畫中了。當(dāng)時李易安避禍金華,物是人非,事事皆休,實是孤苦凄涼,飄蕩無依。但這暮春的景色,不經(jīng)意也撩撥起詞人心底的一絲亮色。偶然聽說雙溪的春色尚好,也想著要提起興致去泛舟游玩。卻只怕這雙溪的“舴艋”小舟,載不動她的許多愁緒,反倒觸景生情,惹來更多的離亂感傷。借著“舴艋”這只小船,連用了“聞?wù)f”、“也擬”、“只恐”三組虛詞,極巧地吐訴出了自己的愁緒。
或李易安的功力太過深厚了,在我卻全然忘了她的悲苦心境,只覺得如此絕佳好詞,實在是一個好欣賞。又每讀到“雙溪舴艋舟”處,總不免幾分失落?!棒肤弧币彩恰伴迸f物,且“楠溪”風(fēng)光秀美,定不讓人失望的。只易安居士當(dāng)時身處金華,怎奈強求不來!易安自是詞中圣手,何事何物一入她詞中,便都有了說不出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