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fù)“晚安”,送你每日一言
只有生活在一起才是真的。
“有人替我疼你,我卻還是不開心”
上次朋友小聚,聊到與父母間的趣事,我記住了禾子的小故事。
禾子說:小時候想吃瓜子,我爸怕我嗑成瓜子牙,而那個年代還沒有賣現(xiàn)在這種瓜子仁的,我爸值夜班時,給我剝一整夜的瓜子,一千多個。
前幾天,男朋友幫我剝石榴,我在朋友圈曬了下,我爸給我留言說:是瓜子好剝,還是石榴好剝?
我媽說:你爸就這樣,沒人替他疼你他不開心,有人替他疼你他也不開心。
是呢,誰的父母不是在糾結(jié)中疼愛著自己的孩子。
放手與不放手間飽含著父母的小心思。
往往需要你去陪伴的他們,糾結(jié)到最后總會給你一個“我們很好”的回應(yīng)。
“我每天心里亮盞燈,等你回來”
記得龍應(yīng)臺老師寫過一段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strong>
初讀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蹦跶了30多年的自己,正與父母漸行漸遠(yuǎn)。
“不必追”。
所以:
“去吧,孩子,我很好”成了父母的一次次回應(yīng)
”喂,閨女……”鄰床照顧老伴的老人拿著手機,邊走邊接聽電話,“我呀,吃得飽睡得香,你放心吧……你媽?沒在呀!她出去跳舞去了……”躺在床上的老伴深喘一口氣“沒事,你放心吧!你呀,好好工作,你忙,就掛了吧……”
這是上次我因突發(fā)性耳聾,住進(jìn)醫(yī)院,發(fā)生在鄰床的一幕。
當(dāng)時我的腦海中便不斷浮出父母的那些言語:
“別寄錢了,我們有錢”
“你忙你的,有時間再回家”
……
我也曾質(zhì)疑過父母口中一次次的“我很好”,
卻終究沒有深究。
我想彼時的父母就像一個五六歲的小孩,想吃你手上糖,卻羞澀地難以啟齒。
成長道路父母一次次對我們放手,
“卻在心里一直都為我們亮一盞燈”。
是我們后知后覺,
還是父母偽裝太好。
生活推動著我們遠(yuǎn)離了父母。
“不必追”是父母理解與支持,
但我們該記得回頭看看。
《Big Fish》最后父子對話的一幕
面對病榻上的父親,在父親病弱的氣息里,威爾仿佛領(lǐng)悟到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感受,放下與父親的隔閡。而父親終于在兒子的理解和深愛下閉上眼睛。
喜劇式的結(jié)尾卻不知該高興還是遺憾:
威爾終究是理解了父親,
卻是在父親的彌留之際。
別回頭太晚,留下遺憾。
曾經(jīng)有著充實的工作、貼心的朋友,
再加上父母“我很好“的謊言:
覺得自己在孝與事業(yè)間游刃有余。
現(xiàn)在的我在為父母買上各種商品之余,
用陪伴讓父母的“我很好”變成“我真的很好”。
一組京東的漫畫
喜歡那句“你的陪伴才是父母的快樂”:
物質(zhì)是孝的開始,陪伴讓孝延續(xù)。
“陪伴,讓生活更有品質(zhì)”
大概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才會慢慢明白:
只有存在著的東西才會消失,只有深愛你的人才會被你傷害。
不管是愛情,朋友,還是父母!
所以在遺憾前,?;丶铱纯窗桑?/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