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智能強勢的人,喜歡進行形象思維,所以擅長空間智能的孩子喜歡學習幾何,因為幾何是形體的天地,這些孩子善于掌握圖形的空間關系,在圖形的海洋里一點也不覺得枯燥。
幾何圖形既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在我們的周圍,圖形無處不在,盤子--圓形的,手絹 --方形的,紅領巾--三角形的,然而幾何圖形又是高度抽象的,例如球體是一切球體物的抽象與概括。
圖形的具體形象性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所以幼兒愿意親近圖形。然而,圖形的概括性又使幼兒感到迷惑,例如,幼兒會從大人那里學來梯形的特征,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他卻不承認直角梯形也是梯形,因為他看到的梯形不是這樣的,你看,他們是真的明白梯形的特征嗎?
而大人往往會以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對等孩子,以為說對了,就是掌握了。比如一節(jié)數(shù)學課,也是教梯形,這位教師運用了許多教具,講得也很清楚,孩子們的回答也令人滿意。下課了,任意找來一個孩子,還是使用上課的梯形教具,只是把這個梯形倒轉(zhuǎn)過來,而且是當著這個孩子面倒轉(zhuǎn)過來的,問他:"這是什么圖形?"他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又問:"這是梯形嗎?"他立即肯定地說:“不是。”說得正確對于孩子有多大的意義呢?所以,必須用大量簡單有趣地游戲來提高孩子對圖形的準確把握能力。
游戲活動:
畫三角游戲
材料:白紙上(畫上點子,20個左右,不規(guī)則排列)、彩色筆
做法:兩個人玩。取一張點子圖紙,每人一支不同顏色的彩色筆,用猜拳的方式?jīng)Q定勝利者,勝利者用自己的彩色筆在點子與點子之間畫一直線,連成一個三角形。然后再猜拳決定勝利者,再畫三角,直到把圖線上的點子都連結完為止。最后,數(shù)圖紙上的三角形,看看誰畫的三角形多,誰就贏了。
這個游戲能讓孩子具體地感知三角形的邊和角,特別是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三角形,自己動手做出來的,會獲得深刻印象。應該指點孩子比較畫出來的三角形,有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腰的三角形,大人加以簡單講解,使孩子獲得對三角形的豐富認識。
1.圖形守恒
圖形守恒是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擾,保持對圖形穩(wěn)定的認識,主要是不受顏色、排列、大小位置的干擾。但是,這對幼兒是比較困難的。有一次測查中,向小班孩子出示兩個三角形,它們是一樣大小、一樣顏色的,都是等腰三角形,將兩個三角形重疊給一個孩子看,問他:"是不是一樣大?"他肯定地說是一樣大,再當著他的面將其中的一個三角形轉(zhuǎn)了90度,再問他:"還是一樣大嗎?"他立刻說:"不是了。"而這樣的回答并非個別,而是大部分孩子都有這樣的認識。
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幼兒的思維就是具有固定性和刻板性,他們難以不受變化的干擾而保持圖形的恒定,而教育的疏忽又加劇了這種刻板性。例如,大人出示給孩子的圖形,多是單一的、典型的,如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且皆是正置的,幼兒總是接受單一的、固定的圖形,不是就趨于刻板了嗎?怎么可能靈活起來呢?
由此,可以獲得這樣的啟示,要讓孩子接觸多樣的圖形,接觸圖形的變式,變換對圖形的觀察角度,促使孩子對圖形的把握靈活起來。
游戲活動:
小孩小孩真愛玩
材料:各種圖形卡片,(顏色、大小不同的)
做法:將所要辨認的圖形貼或掛在場地的四周(孩子能夠觸摸到的地方)。讓孩子去摸這些圖形玩,一邊摸一邊說一說,例如,我摸了綠的圖形。還可以教孩子念兒歌:“
小孩子真愛玩,
摸摸這兒,摸摸那兒,
摸摸圖形跑回來。
大人可以向孩子交待玩法:“我們拍手說兒歌,要聽清我最后一句說的是什么?我說摸什么,你就趕快跑過去摸一下,再跑回來拍一下我的手,告訴我你摸的是什么?你要摸對了,我就抱你轉(zhuǎn)一個圈。”然后帶著孩子拍手說兒歌,最后一句由大人說,例如:“摸摸方形的跑回來。”孩子就跑去摸一下方形,再跑回來拍大人的手,說:“我摸了方形。”孩子玩熟悉了,就增加難度,例如:“摸摸黃色方形跑回來(設置的方形有不同顏色)”,或“摸摸最小的方形跑回來(設置的方形有不同大小)。”
占方塊
材料:占方塊的圖、彩色筆
做法:兩個人競賽玩,各拿一支筆,輪流在圖上操作。在任意兩個黑點間畫一道直線,每次只能畫一道線,如果畫的線能使四個黑點連成一個方格,那么畫線的人就可以在這個方格里做一個記號,兩個人的記號要不一樣,如一個人畫"√",另一個人畫"○"。若能畫一道線形成兩個方格,就可以占有這兩個方格。圖上的方格全部占領完了,數(shù)一數(shù)自己占領的方格數(shù),誰占的方格多,誰就獲勝。
玩之前,先指導孩子觀察圖上的點與線,知道點與點之間的距離是一樣長的,四個點相連就是一個方形。大人給孩子演示一下,怎樣能畫一條線就出現(xiàn)方格,若這條線不能形成方格,就不能占領。要指點孩子不盲目畫線,逐漸學會運籌盤算,怎樣讓自己能多占方格,而不讓對方多占方這個游戲不僅有利于認識方形,還是對智力的挑戰(zhàn),發(fā)展孩子的觀察能力和籌劃能力。
2.圖形聯(lián)想
幾何圖形的抽象性使圖形具有象征性,因而每個圖形都具有寬廣聯(lián)想的空間,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匆婇L方形,可以想到許許多多長方形的相似物,這是幼兒喜歡的,因為他們思維的特點就是形象性。
用一種方法可以測出孩子的聯(lián)想能力。比如讓20名幼兒來進行圓形的聯(lián)想(他們是同年齡的),每個幼兒一張紙、一支筆,紙上有30個一樣大小的空心圓,要求孩子把每個圖都畫成一樣物品,必須是不一樣的物品。而操作是定時的,大家一起開始,到時間一起結束。之后,對20張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分,令人驚訝的是,成績的差異很明顯,有的幾乎把30個圓都快畫完了,而有的才畫了幾個,可見聯(lián)想能力的個體差異是存在的。
圖形聯(lián)想也可以用語言進行,例如:“有什么東西像方形,說得越多越好。”因此對孩子進行必要的聯(lián)想能力訓練是很重要的。
游戲活動:
圖形畫板
材料:各種圖形的畫板(大小不同)
做法:大人指導孩子操作,取畫板平放在紙上,用筆沿著掏空的邊沿畫下圖形的輪廓??梢赃M行以下的活動:
?。?).給圖形涂上美麗的顏色。想給什么圖形上色,就取這個圖形的畫板,畫下這個圖形的輪廓,然后用彩色筆均勻地涂色;
?。?).給圖形分類。用各種圖形的畫板,畫下許多圖形的輪廓,然后把畫好的圖形剪下來,用這些圖形進行分類,把一樣的圖形分在一起,可以按形狀分( 三角的、方的、圓的……);也可以按顏色分(紅的、黃的、綠的……);也可以按大小分(大的、中的、小的……);
?。?).給圖形排順序。提供孩子大小不同的畫板,例如5個梯形,一個比一個小。孩子畫下5個梯形的輪廓,再剪下來,按順序排列這5個梯形,可以從小到大排,也可以從大到小排。 插圖:063
線條添畫
材料:圖紙(上面有添畫的線條)
做法:提供給孩子圖紙,一張圖紙上的一種線條,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
先和孩子琢磨線條究竟像什么,說得越多越好。然后,讓孩子把線條添畫成一幅圖畫,是以這個線條為依據(jù),添畫而成的,也可以是同一樣線條,畫出多種不同的圖畫。
圖形旋轉(zhuǎn)
材料:圖紙(圖紙上有供旋轉(zhuǎn)的圖形)
做法:大人和孩子玩旋轉(zhuǎn)游戲。例如,用一根繩子拴住一個物體,然后掄起繩子旋轉(zhuǎn),可以平面旋轉(zhuǎn),也可以轉(zhuǎn)圈旋轉(zhuǎn),讓孩子知道旋轉(zhuǎn)是讓物品轉(zhuǎn)動一圈。然后看圖紙上的圖形,和孩子討論怎樣畫出圖形的旋轉(zhuǎn),如果孩子不理解,可以做一個圖上的圖形實物,一邊轉(zhuǎn)一邊畫下來。
可供旋轉(zhuǎn)的圖形很多
3.圖形拼搭
為什么要讓孩子認知圖形呢?可以列出好幾條目標,有認知方面的,有智能方面的,有情感方面的,其中首要的是情感目標,讓孩子親近圖形,對圖形發(fā)生興趣,因為對于日后的學習來說,積極的態(tài)度是一切基礎的基礎。
怎樣讓孩子喜歡幾何圖形呢?孩子的學習特點是喜歡動態(tài)的、變化的知識。那么,圖形拼搭就是最合適的,平面圖形可以拼,立體圖形可以搭,是動態(tài)的操作,又是變化的操作,所以孩子喜歡。
圖形拼搭活動是很有意義的,孩子對圖形的認知主要不是靠語言的講解而獲得,而是其認知特點決定的。孩子需要在感性層面上把握圖形的特征,而拼擺搭建圖形的操作過程,就是反復觸摸圖形、感知圖形空間關系的過程,自然就認知了圖形的特征(是感性的)。更有意義的是,拼搭活動是變化性的、創(chuàng)新性的,孩子要進行調(diào)節(jié)、設計,這對于發(fā)展孩子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非常有益的。
圖形拼搭分平面圖形拼搭和立體圖形拼搭,大人主要不是去教孩子,而是做服務工作、鼓動工作、參謀工作。
?。?)支持孩子的搭建。供給豐富的搭建材料,好玩且具有吸引力的,例如七巧板,就總也玩不夠;
?。?)參與孩子的搭建。以朋友、同伴的身份參與孩子的拼搭,一起設計、修改,當然是以孩子為主的,大人的參與能鼓起孩子的勁頭,還能隨機指導;
?。?)鼓勵孩子的搭建。對孩子的搭建尤其如此,例如多問問孩子:"你想拼什么呀?"“你拼得這么好,能講給我聽聽嗎?”促使孩子有目的地操作,還可以引導孩子分析自己的搭建,例如“好漂亮喲,這里用了哪些圖形呢?每樣圖形用了幾塊呢?能指給我看看嗎?”
游戲活動:
是哪一組圖形拼的
材料:連線圖
做法:先出示左邊的圖,圖里是拼好了的物品,和孩子一起討論圖上的內(nèi)容:"這是什么呀?""是用什么圖形拼成的?"并且區(qū)分一下圖形的不同特征,例如,用了兩個長方形,一個是大的,一個是小的。再出示右邊的圖,告訴孩子:"剛才看的圖是這邊的圖形拼出來的,我們來找一找,是哪一組圖形拼的。"找到了就畫線連起來。若孩子看不出來,就和孩子分析已連線的范例,使孩子明白怎樣找到關聯(lián)。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圖形,拼擺出圖上的物品來。
這些圖是哪一組圖形拼的,用線把它們連起來。
我在想
做法:這是一個語言聯(lián)想的游戲,通過語言的描述,發(fā)展孩子的形象思維。圍繞一個話題展開,大人說,孩子猜。話題提到一樣東西,大人要把這樣東西所具有的特征分解開來,每次說出一個特征,由籠統(tǒng)到具體,層層遞進,直到孩子猜出這樣東西。例如:
父親說:“我在想一個圓圓的東西。”
孩子猜:“這是一個玻璃球。”
父親說:“不對,這是一個又圓又白的東西。”
孩子猜:“這是一個糯米團。”
父親說:“不對,這是一個有彈性的東西。”
孩子猜:“這是一個排球。”
父親說:“不對,這是一個在桌上比賽用的東西。”
孩子猜:“這是一個乒乓球。”
父親說:“對了,我想的正是一個乒乓球。”
這樣的話題很多,例如:
△ 一個燙的東西;
△ 一個香的東西;
△ 一個胖胖的東西;
△ 一個透明的東西;
△ 一個會飄動的東西;
△ 一個黑黑的東西;
△ 一個亮亮的東西;
△ 一個硬硬的東西;
△ 一個滑滑的東西。
找出相同的部位作畫
材料:圖紙
做法:提供給孩子操作的圖紙。先出示第一組的對應圖進行研究,先看在左邊的方形圖,看看圓球在哪里?知道圓球在左邊的方格里.再看右邊的橢圓圖,讓孩子找到相應的位置(右邊的),告訴孩子:"皮球從左邊的圖里滾到右邊的圖里來,它還要停到相應的位置,你把它畫上去吧。"孩子就在相應部位畫皮球。讓孩子明白怎樣找相應部位,怎樣作畫。然后,接著往下找相應部位,一組一組地找,找的過程中說一說是什么部位,例如,右邊、中間、右上角、中間的下邊……辨別不同的方位。作畫的內(nèi)容是任意的,可以是球的遷移,也可以是蘋果的遷移、蘿卜的遷移、小雞的遷移等。這個活動不僅能辨別方位,還特別能鍛練孩子的觀察力和遷移能力。
找方位
材料:找方位的圖
做法:這四個圖分別一個一個的出示。先看圖的上邊:“這里有誰呀?”“他們在做什么呢?”知道三個小朋友在看一樣東西,“他們坐地位置一樣嗎?”讓孩子確定小朋友的位置,是對著物品的那一面?還是后面、左面、右面?再看圖的下邊,告訴孩子:"這是其中一個小朋友畫下來的畫,是這里的哪一個畫的呢?" 孩子確定以后,要追問他:"你是怎樣看出來的呢?"讓孩子聯(lián)系這個小朋友的方位和角度來解說。還可以建議孩子:"另外兩個小朋友畫出來的一樣嗎?""你能把那兩個小朋友畫的圖畫出來嗎?"先和孩子討論一下位置和視角,再運用想象畫出來。如果孩子有困難,可以拿來實物,和孩子一起試著從不同的位置去觀察這個物品,就能明白了。
按標志給圖形分類
材料:各種圖形塊、分類標志、分類圖紙
做法:先讓孩子玩這些圖形塊,熟悉它們的特征:是什么形狀,是什么顏色,教孩子認圖形標志,知道標志是什么意思,例如:△是三角形標志,把三角形都分在這里。
圖形分類有易有難,要從簡單的開始讓孩子進入,逐漸加深。如下:
?。?)按一種特征給圖形分類。
按形狀分類
按顏色分類
?。?)按肯定與否定分類,
?。?)按兩個特征分類
綠△這個標志表示:綠顏色的三角分在這里。
大這個標志表示:大的長方形分在這里。
⊙ 這個標志表示:有點子的圓形分在這里。
?。?)兩次分類
是將圖形塊分一次,再分一次。例如第一次按形狀分成"△"一類,"○"一類,接著往下分成"紅色△"一類,"藍色△"一類,"紅色○"一類,藍色○"一類。這種分類的難點是轉(zhuǎn)換分類的角度,適合大一些孩子操作,有利于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
找影子
材料:"找影子"的圖片
做法:和孩子一起觀察圖片,先看實物圖,指指說說圖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再出示影子圖,告訴孩子:"這是它們的影子,你能看出誰是誰的影子嗎?"一對一對地找出來,找到影子的就給它涂上好看的顏色。和孩子玩影子。例如做手影游戲,看影子的變化。還可以和孩子做影子的實驗。例如,影子在一天里的變化,怎樣讓影子沒有了?用各種辦法實驗。例如:進入陰影、擋住光線等,使孩子知道影子是怎樣產(chǎn)生的,太陽的變化是影子變化的原因。
插圖:找影子
三角形拼圖
材料:拼圖的圖紙
做法:先讓孩子認識圖紙上的方格,知道每個格都是正方形,是一樣大的;擺弄一下三角,知道三角都是一樣大的,是方格的一半(擺一擺)。然后和孩子一起設計用三角在方格中能擺出什么。先讓孩子隨意擺一擺,熟悉以后就設計擺什么???梢韵葦[簡單的,例如正方形、長方形,以后逐漸擺復雜一些的,例如拼擺船、房子、魚、飛機、花邊等。擺完一個要數(shù)一數(shù),用了多少個三角。
這個游戲既使孩子認識了三角形和方形,又發(fā)展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動手能力。
這是多少積木?
材料:圖紙
做法:和孩子一起看圖紙,從最簡單的一堆看起,讓孩子知道每塊積木都是一樣大的。然后循序漸進地看下去。難點一是看透視圖,二是測出看不見的積木。大人可以著重幫孩子分解第一排的第四堆積木,"只能看見三塊,怎么知道是四塊?"讓孩子知道如何由看得見的推測出看不見的。如果孩子有困難,就拿些積木來,實際擺上看一看,知道上面有積木,下面就一定有積木,不然上面的積木就會掉下去的。
這個活動有利于孩子認識主體圖形和特點,還能發(fā)展二維與三維的轉(zhuǎn)換能力。
數(shù)一數(shù),每堆中有幾塊積木?把數(shù)填到括號里。
鑲嵌板
材料:鑲嵌板圖紙
做法:難點是用視覺進行鑲嵌,怎樣能看出凹進的和突出的正好能吻合。將兩塊板拼合成正方形,將三塊板拼合成長方形。困難不在鑲嵌部分的大小,而是位置的吻合,因為鑲嵌部分的大小是一樣的,而鑲嵌的位置各異,要指點孩子意識到這些。孩子若有困難,可以用硬紙做一些這樣的鑲嵌板,讓孩子實際操作做一做,將動手鑲嵌與視覺鑲嵌結合起來,互補互益。
哪兩塊紙板鑲嵌在一起能組成正方形,哪三塊紙板鑲嵌在一起能組成長方形,用線連起來,并涂上一樣的顏色。
這個活動是對孩子觀察力的考驗,同時使他們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