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病因不同,選擇藥物不同 如治療水痘若濫用去炎松或膚輕松軟膏,就可能發(fā)生出血性水痘或繼發(fā)細菌感染而引起嚴重不良后果;而癬病若用激素類藥膏則會加重病情。因此要對癥治療,如對膿皰瘡,毛囊炎等細菌感染性 ...
關(guān)鍵字:
外用藥的合理應用、病因不同,選擇藥物不同 如治療水痘若濫用去炎松或膚輕松軟膏,就可能發(fā)生出血性水痘或繼發(fā)細菌感染而引起嚴重不良后果;而癬病若用激素類藥膏則會加重病情。因此要對癥治療,如對膿皰瘡,毛囊炎等細菌感染性皮膚病,應先用抗菌藥物;對于手足癬,花斑癬等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應用抗真菌藥物;對于單純皰疹等病毒感染的皮膚病則應選用抗病毒藥物;而對于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等非感染性皮膚病,可適當選用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治療。
二、皮損特點不同,選擇藥物不同 皮損特點不同,選擇藥物劑型也不一樣。如急性炎癥性皮損,僅有紅斑丘疹而無糜爛時,可選用粉劑和洗劑;炎癥較重,出現(xiàn)糜爛且滲出較多時,可先用溶液濕敷,后用油劑,可起到消炎作用;如亞急性炎癥性皮損滲出少者,可用油劑,待紅腫減輕,滲出減少后,再酌情選用糊劑、粉劑、洗劑,以發(fā)揮其消炎、止癢、收斂、保護作用;若呈干燥脫屑者則宜用乳劑或糊劑;對慢性炎癥性皮損,可選用軟膏、乳劑、糊膏等,它們穿透力強,作用持久,且具潤滑及護膚作用。
三、外用藥物性質(zhì)、濃度和制備工藝不同,治療作用和效果不同 藥物可因濃度不同而作用各異,如1~2%水楊酸有角質(zhì)形成作用;3%具有消毒和殺菌作用;10%有角質(zhì)溶解和角質(zhì)剝脫作用;20%以上則是一種腐蝕劑。又如0.1%苯甲酸可抑制細菌和真菌生長;6~12%有角質(zhì)形成和角質(zhì)溶解作用。再如冰醋酸1%溶液用于止癢;0.5%用于燒傷、燙傷感染;7%溶液用于手足多汗癥;10%用于淺部真菌??;30%用于甲癬的治療。此外,由于不同工藝制備出同樣濃度的制劑而顯示出不同的生物利用度,在臨床也具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加了皮膚促滲劑Azone的氯倍他索乳膏比不加者,其藥物濃度下降4倍而療效完全一樣。既減少了用藥量,同時也降低了副作用。再則,相同濃度的水楊酸軟膏要比酊劑溫和的多。因此,在治療時必須熟悉掌握外用藥的藥理作用,藥物濃度,添加的各種附加劑、溶劑等,以免發(fā)生不良反應。
四、皮損部位不同,選擇藥物不同 例如:面部、陰部、乳房、腋窩等部位皮膚相對較薄嫩,不宜選用濃度高,刺激性大的藥物,而手掌、足部等可用高濃度藥物。尤其是面部,更應選擇一些安全藥物,如尤卓爾、艾洛松等。面部濕敷不可用高錳酸鉀水而應用硼酸水。再如毛發(fā)較多的部位不宜使用軟膏、糊膏、硬膏等劑型,而使用液體制劑則能達到較為滿意療效,但也不宜使用油混懸劑或油稀糊,以免清除困難。毛發(fā)部位使用糊劑、粉劑時要剃去頭發(fā)。陰股部不宜多用粉劑,以免體內(nèi)吸收。小兒皺褶部位用藥亦倍加小心,不宜用酊劑,常用粉劑。
五、患者性質(zhì)不同,選擇藥物不同 由于不同年齡的人其皮膚特點有所不同,如嬰幼兒的皮膚比較嬌嫩,老年人皮膚有不同程度的萎縮,故老幼患者應選擇低濃度、刺激性小、作用溫和、副作用少的藥物;而成年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的皮膚相對較粗厚,故應選擇高濃度、滲透性強的藥物;還要因人制宜,孕產(chǎn)婦使用外用藥應顧及藥物對胎兒、乳兒的影響;皮膚敏感者初診可先選用低濃度。
六、掌握用法,科學用藥 (一)皮膚病患者對用藥時間、次數(shù)不應忽視:藥水和洗劑,易揮發(fā)而降低療效,用藥次數(shù)可相對多些,每3小時搽一次;軟膏劑作用持久,每天早晚一次;(二)單一藥物亦切忌長時間局部使用??咕幬镩L期使用會出現(xiàn)耐藥現(xiàn)象,在治療時,可考慮多種抗菌藥有計劃地交替或間歇使用,盡可能在用藥前后做藥敏試驗以避免產(chǎn)生耐藥;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長期外用則產(chǎn)生局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及毛囊炎等不良反應,也可吸收后引起全身不良反應。因此,正確使用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可以參照:1.先用強效迅速達到有效濃度2.控制后采用中低效制劑維持(適當更換結(jié)構(gòu)和作用方式不同的其他藥)3.逐漸減少用藥頻率4.不用于感染創(chuàng)面。(三)對強刺激性藥物或從未接受治療的患者,應從低濃度開始,漸次增加濃度,以免發(fā)生不良反應;對新藥或易致敏的藥物(如維甲酸類、白癜風藥“白癜凈”等),先在耳后或手腕內(nèi)側(cè)小面積試用,若無過敏,再根據(jù)需要擴大使用面積或提高濃度;對濕疹、膿皮病及膠布過敏的病人,更換敷料時,不要用膠布貼于皮膚,可用無刺激的膠水代替(其配方為:松香40g,95%酒精33ml,乙醚15ml,花生油1.0g);(四)濕敷方法要適當,用藥前患處要清洗、消毒;痂皮應先消毒,并用食物油軟化;直徑大于0.5厘米的水皰要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內(nèi)容物,不要除去皰壁;傳統(tǒng)濕敷療法的做法較為繁雜,多數(shù)患者未能正確執(zhí)行,如3%硼酸溶液濕敷:用6~8層紗布沾取溶液,提起至不滴水為度(不可過干,不可過濕,過干過濕都會影響療效),敷于皮損處,5~10分鐘更換一次(保持濕潤,防止干燥而失去作用且刺激創(chuàng)面),持續(xù)1小時,每日重復2~4次。但應注意:皮膚破潰者禁用(因其可從皮損處吸收,避免中毒);濕敷濃度不宜太高(以防局部刺激和吸收中毒);不宜大面積使用,尤其皮損面積廣泛者更應注意,須分次濕敷,每次不應超過體表面積的1/3;兒童皮膚嬌嫩,也不宜使用。廣泛應用水楊酸、硼酸、汞劑等要注意驗尿.查血象及肝功,以免中毒。(五)用藥時還應注意觀察,一旦發(fā)生紅斑樣或濕疹樣皮疹,且有瘙癢、頭痛等過敏反應時或一旦出現(xiàn)皮膚病變加重或皮損性質(zhì)改變,應立即停用,去醫(yī)院就診。
七、用藥不宜復雜化 很多皮膚病采用聯(lián)合用藥,若用藥過于復雜,患者依從性相對較差,因此盡量不超過3種即可,同時應耐心交代患者如何用藥及聯(lián)合用藥間隔時間,以免引起過敏及接觸性皮炎,并達到最佳療效。如一般腳癬患者,若水劑和霜劑配合用藥,通常是水劑涂完干后再涂霜劑;又如痤瘡患者過氧化苯甲酰凝膠和阿達帕林凝膠聯(lián)合使用,應先涂過氧化苯甲酰后1個小時再涂阿達帕林凝膠(因前者有抗厭氧菌、溶解角質(zhì)作用,可幫助藥物吸收,后者可使毛囊上皮細胞正常分化而減少粉刺形成),若同時使用,后者可能有輕微的局部刺激作用而導致額外的刺激反應,又不能達到較好療效?;蛘咴缤斫惶媸褂?,亦可避免藥物相互降解或蓄積刺激作用的產(chǎn)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