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讓文化穿行過生命

讓文化穿行過生命

于丹

主持人:謝謝章老師,的確我們應(yīng)當(dāng)向傳統(tǒng)深深致意。于丹教授就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傳統(tǒng)表達敬意。在《百家講壇》上,她用文化體驗解讀經(jīng)典,讓那些遙不可及的先賢的光芒,穿越千年時空,照耀當(dāng)下,也讓很多人的生命歷程,因為多了傳統(tǒng)文化的陪伴,而變得厚重和溫暖。接下來讓我們歡迎于丹教授為我們演講。(全場鼓掌)

  謝謝在座的各位朋友!其實我現(xiàn)在的情緒還沉浸在章含之老師講的內(nèi)容中,我覺得我演講的題目其實是她講的內(nèi)容,她給我們講的,就是文化怎樣穿行過一個人、一個家族、一段歷史和一個民族的命運。她演講的內(nèi)容最好地詮釋了我這個題目,導(dǎo)致我現(xiàn)在的心情,就像是含之老師的演講題目,讓我們深深地向傳統(tǒng)致意。

  文化永遠不是一塊化石,它是活著的,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種基因

  什么是文化?文化其實就是一種樸素的情懷。剛才在聽含之老師講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人走過年輪,生命可以變得如此坦蕩,有這樣一份赤誠的情懷,可以面對社會大眾,以一種勇敢的責(zé)任擔(dān)當(dāng),說出這樣一些熱情的話來,這是我們年輕人不可企及的。因為我們的生命境界沒有那么遼闊,我們還沒有那么勇敢,無私才能無畏啊,所謂“心底無私,天地乃寬”。我一直在想,我為什么講不出來她講的東西,是因為我的閱歷和我的心胸,在歲月的這一端還無法向文化去致敬。

  在《周易》中,文化大概有一個最淺顯的解讀,叫做“關(guān)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謂人文,就是人間世相、世間百態(tài)。觀察了世間的百態(tài)之后,用文言也好,用白話也罷;用傳承的方式也好,用當(dāng)下的解讀也罷,最終完成的是一個使命,那就是整個流化天下,聚集起一種文化生態(tài)。文化永遠不是一塊化石———肅穆、崇高,讓我們畢恭畢敬,向它去作一種深深的學(xué)理的致意。這僅僅是文化的一種價值。更多的文化關(guān)乎生態(tài),更多的文化是給我們一種生命的力量,讓我們在此生有限的長度中,讓生命的寬度更加寬廣。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含之老師這樣,可以有幸被歷史抉擇。我剛才就跟含之老師說,我小的時候看報紙,老是看見她的名字。因為整個中國走過的那一段,在中國的外交上、文化上、歷史上,這是鐫刻在那里的一段故事,是不可磨滅的。也許我們大多數(shù)人是庸庸的,在尋常的生活中穿梭而過,但是當(dāng)我們沒有被歷史選擇在一個位置上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認為歷史沒有從我們的生命中走過嗎?我堅信文化是活著的,文化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種基因。就說我們當(dāng)下,很多人說人生苦短,幾十年而已,但是我們沒有見證歷史嗎?每一個普通人,就想想最近幾十年,我們見證了多少價值判斷上面的劇變甚至是斷層。

  上世紀70年代,我讀小學(xué)的時候,老師說,中國比美國要民主多了,他們選總統(tǒng)的時候,有51%的人投票通過,這個人就當(dāng)了總統(tǒng),那還有49%的人都反對他呢。你看我們中國選人大代表,從來都是百分之百通過的,一張反對票都沒有,(全場大笑)所以我們真的比他們民主??!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們怎么認知法治呢?經(jīng)常有人指指點點說,那個人他打過官司啊,他投機倒把了吧?那時候,打官司是生命的污點,大家認為好人生活中遇到什么問題,可以找組織啊,可以調(diào)解啊,在家有居委會,在單位有工會,什么事兒不能調(diào)解,非得訴諸法律???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如果有的白領(lǐng)精神壓力大了,可能有了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去看心理醫(yī)生,就會有人指指點點說,哎喲,你看他都累出神經(jīng)病了。(全場笑)

其實今天,我們離上世紀70年代不過30年,離80年代不過20年,離90年代不過10年。站在這個世紀的門檻上,我們能說民主的概念小、法治的概念小、健康的概念小嗎?今天我講這些,大家哈哈一笑,但是我們想一想,就在現(xiàn)在公元2007年,我們所通行的某種價值標準、篤信不移的一些觀念,再過10年、20年、30年,會不會也被我們的孩子笑話呢?

  就按兩頭30年算,一共60年,這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生命都可以穿越的,我們還能說我們沒有機會用生命見證歷史的文化變遷嗎?向文化致敬,是一種生命的態(tài)度,就是用我們的心,隨著時光的遷徙,在整個社會生態(tài)中完成我們對文化的解讀,更完成我們對文化的構(gòu)筑。

  文化的化境不是一種畢恭畢敬、敬而遠之,而是文化的溫度如此可親,把我們含蘊其中

  中國的儒家經(jīng)典離我們遠嗎?孔子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叫“君子不器”。你一旦把自己固化成一個器皿,就意味著你否定了其他的各種可能。流光穿越我們生命的時候,文化走過歷史,有太多的機遇、太多的思維方式,都在瞬息萬變地成長,如果我們真正對生命負責(zé),那就不要拒絕生命中所有的可能性。

  文化的化境是什么?在我看來,“關(guān)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而化之,它是一個流化的過程。文化的化境不是一種畢恭畢敬、敬而遠之,而是文化的溫度如此可親,把我們含蘊其中。

  我讀大學(xué)的時候,啟功先生還在北師大中文系任教。那時候我大概十六七歲,很小,見到大師也不知道提什么問題。那個時候真是淺哪,不懂得大師的學(xué)養(yǎng),只看皮毛,認為啟先生就是書法好嘛,所以小孩子們都拿書法去找他問事。我問啟先生,您看,我在少年宮的時候就學(xué)寫大字了,老師教我們要用“鳳眼法”———拿筆桿的時候虎口狀如鳳眼,上面要能托一枚雞蛋,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這樣運筆。我問啟先生,我這個“鳳眼法”標準嗎?(右手作運筆時的鳳眼狀,全場笑)啟先生看了一眼,說,你這個叫“鳳眼法”呀,我看叫“雞爪法”。(全場笑)啟先生說,你上頭托一雞蛋,你還寫字嗎?你就光想著托雞蛋了。然后他說,你會騎自行車吧?你要是兩手死死捏著車把,老想著有個車把,不是撞大樹,就是撞老頭。(全場大笑)然后我就懵了,說,那什么叫“法”呀?啟先生說,你別聽那野史筆記上說的,什么王獻之寫字,王羲之從后頭“啪”地一抽筆桿子沒抽動,他說這是教他兒子習(xí)字啊,還是習(xí)武???(全場大笑)又不打架,那么攥著干嗎呀?(全場笑)其實在聽這些話的時候,我的腦子是懵的,小時候?qū)W的規(guī)矩全被打破了。而到今天,我多么感謝能在那么小的時候遇到真正的大師,多年過去以后,才悟得四個字,什么叫“法無定法”,就是說,所有具體的小規(guī)矩,最后都是要被穿越的。

  真正走到最高境界的時候,技巧一點兒都不重要。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中有一方田園,他在這個田園里面,活得天真而無畏。他家很窮,自己弄了個琴,叫“素琴”,這名字叫得很好聽,其實就是一段木頭,沒有弦,所以素著,才叫素琴。每有朋友來的時候,他就把這段素琴搬出來,自己抱著一段木頭在那涕泗橫流,所有的朋友都很安靜地看著他。他自己在那兒彈得痛哭流涕,喝得很高興,沒酒了,就開始轟朋友,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經(jīng)喝醉了,你們都走吧,就把朋友轟走了。

  這樣的故事我們今天看來,會覺得他很狷狂、不懂事,但李白是他的知音。李白后來寫過一首詩,他說,“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他說陶淵明自從辭了彭澤縣令不當(dāng)官了,他的心就如同一個蒙昧孩童一樣,重新接于混沌太古,回到了人本性的那種天真單純,了無畏懼,所以天籟在心,整個的生命被世界的音樂充滿的時候,他是可以去奏一架無弦琴的。                            
 
    他的音樂不是一種技法,要演奏給別人鼓掌喝彩,他的音樂是從心中流出來與天籟接鳴的聲音。李白了解他,給他改詩。“我醉欲眠卿可去”是一句轟人的話,李白改一字,續(xù)一句,變得無比風(fēng)雅。他說,“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多美??!

  什么是文化?從李白對陶淵明的了解上,可以說,我們今天同樣有能力去讀懂他們的心。這也許是不憑言詞,而是憑我們的閱歷和我們的感悟,憑著我們內(nèi)心的一種真誠與善意,憑著我們對自己生命的尊敬和對于他人的尊敬。

身邊人,眼前事,現(xiàn)在做———我理解的“仁”,就是如此簡單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到更久遠,在孔子的時候他提出什么呢?無非是最簡單的東西。今天就只說《論語》中一個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兩萬多字的《論語》中,109次提到的一個字———仁。

  這2500多年,古今中外所有研究儒家思想的文章已經(jīng)不知道有幾億言了,不知道把這個“仁”字說到了多么復(fù)雜的程度。而當(dāng)初孔子怎么說?當(dāng)學(xué)生問他什么是“仁”,他的解釋就兩個字———愛人,也就是說發(fā)自內(nèi)心地本著一種善良和真誠去對別人好,這就是仁。學(xué)生問,如果要是有個大圣賢,他的能力可以廣博地把他的恩惠都遍布于老百姓,讓天下人都受到他的恩澤,這就是仁了吧?結(jié)果孔子特別不以為然,他說,你說的這個太難了,這個境界堯帝舜帝他們也做不到,人何必非得當(dāng)圣賢呢?然后他說了個境界,人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就是說,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想有所立,用想立己的心幫別人立起來;每個人都想發(fā)達,用想讓自己發(fā)達的心幫別人發(fā)達,這就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離你最近的人有困難了,施與援手,幫一把。“可謂仁之方也”,這就是仁義最根本的方法。身邊人,眼前事,現(xiàn)在做———我理解“仁”,就是這么回事,如此簡單。

  剛才的介紹中說,敬大姐主持了這么多屆《感動中國》。2007年的《感動中國》,我記得有一位河北衡水的阿姨叫林秀貞,我看她的事跡時非常感動。她與我們以往評出的“感動中國人物”相比,過于樸素。我記得往年評出的好多都是奮不顧身的英雄。

  她為什么能入選?就是從她嫁到這個村子里開始,就義務(wù)贍養(yǎng)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有一個養(yǎng)一個,有一戶養(yǎng)一戶。她剛到這個村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有一家劉爺爺劉奶奶,無兒無女。她去那家說,我家也沒有什么更多的東西,無非是我吃窩頭,你也吃窩頭,我喝稀飯,你也喝稀飯,但我保證不斷頓,我天天來。她就這么日復(fù)一日地做。到了第8個年頭,劉奶奶從炕席底下掏出一個爛紙包說,妮兒啊,這里面是安眠藥,這是我和你劉爺爺給自己預(yù)備的,萬一有一天不能動了,這就是我們的結(jié)局。8年了,你一點沒變,天天來,我現(xiàn)在才覺得這個藥用不上了,可以交出來了。在她嫁過來的30 年里,她自己的4個兒女陸續(xù)出生,這些孩子就認為村里的爺爺奶奶都是他們家里人,他們就和媽媽一樣,給人家剪指甲、做飯。她就這樣送走了一位一位老人。

  其實她沒有太高的文化程度,也不見得讀過《論語》,但是她做的是什么樣的事情?給她的推選詞里有這樣一句話:“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這等事是圣賢。”什么是圣賢?什么是仁?《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會給林秀貞阿姨的評價說:“善良在村莊流淌,她用30年的光陰,去溫暖世道。”這就是一種大愛無聲,這就是這個世界上的至仁至善。文化需要很久遠的經(jīng)典故事嗎?我們用2007年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國婦女的故事,回過頭去詮釋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后來被孟子推演得更簡單,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非就是推己及人。

  文化不是拿來寫論文評職稱的,文化是生命在苦難中一種救贖的力量

  很多學(xué)生會問我,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您能說一些可操作性的原則,讓我們在今天這個競爭的環(huán)境里面知道怎么做到仁嗎?其實這個問題孔子早就已經(jīng)回答了。學(xué)生問過孔子,說您給我拆解一下,所謂仁,它的可操作性的元素是什么?孔子講,仁,你從五個方面做,沒有做不到的,叫做恭、寬、信、敏、惠。一個一個講起來,大家都覺得不難。

  恭則不侮。當(dāng)你對別人有一種真誠尊重的時候,你的生命是不會招致太多羞辱的。中國的古語里有一個詞叫“自取其辱”,為什么總會有一些不好的東西加到你的生命上呢,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想,是不是你對人還不夠恭敬。當(dāng)你有攻擊性的時候,別人把憤怒給你反彈回來,你的生命也會受到一種傷害。你對這個世界保持著一種真誠的恭敬,自然會知道該怎么去做?,F(xiàn)在社會上有很多書教大家,比如說社交技巧、人與人的交往準則,像說握手用多大力度,敬酒采取什么角度,這些東西不是不好,但我認為它太表象了。真正的恭敬是一種態(tài)度,當(dāng)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時候,你怎么能不真正地去做一件事呢?

  這種恭敬會帶來孔子說的第二點,就是“寬則得眾”。一個真正對他人寬待的人,他可以擁有最廣泛的社會基礎(chǔ)、最多的朋友、最廣的仁愛。什么是寬呢?學(xué)生問老師,“有一言可終身行之乎”?你給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受益。老師就說了一個字,“恕”。一個人能夠原諒,這是一種生命的境界,這是一種自信的情懷,這是一種博雅,這是一種教養(yǎng)。一個人當(dāng)你可以去原諒的時候,多么有力量,自信的人可以原諒,恭敬他人的人可以原諒,所以這樣一種內(nèi)心有忠恕的人,他可以得到最廣泛的大眾。

  第三就是“信”??鬃诱f,“信則人任焉”。人人都想擁有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誰來使用你,就看你有沒有信譽。我有一個感覺,往往畢業(yè)十幾二十年后,發(fā)現(xiàn)在社會上事業(yè)做得最好的人,往往不是當(dāng)年的專業(yè)尖子,而是為人特別質(zhì)樸善良﹑篤誠守信的人。也就是說,我們這個社會寧可用一個專業(yè)平平、樸實敬業(yè)的好人善人,也不愿意去用一個八面玲瓏、但毫無信譽的專業(yè)尖子。用自己的生命去執(zhí)守信譽,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光傻干、實干還不夠,敬業(yè)之外還要有大智慧,這就叫“敏則有功”。就是說你還要敏銳,有這種敏銳,你就可以去建立奇功偉業(yè)了。

  第五點叫“惠”,一旦當(dāng)了團隊的領(lǐng)導(dǎo),要想著這種恩惠讓大家都能夠分享,從精神利益到物質(zhì)利益上,這叫“惠則足以使人”。有恩惠心的人,才可能讓別人“士為知己者死”。

  所以孔子說,仁難以做到嗎?你記住“恭、寬、信、敏、惠”,五點都做到了,這個仁,也就做得差不多了。我們覺得不好操作嗎?其實這些言詞中沒有太多隔膜,如果都記住的話,讓它化入我們的行為,這大概就是文化穿行過了我們的生命。

  真正的文化大概不是字斟句酌,不是去背誦幾句經(jīng)典,而是我們生命的一種感受,特別是我們陷于苦難困頓時候的一種救贖。剛才我說的儒家,它給了我們一種社會的通行準則,它讓我們在社會人格上完成自我實現(xiàn),讓我們知道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懷對于天下?lián)?dāng)來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每一個渺小、脆弱的生命個體,我們面對的是自我的生命,當(dāng)獨對個人角色的時候,當(dāng)你所有外在的光環(huán)都拋掉的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堅強嗎?我們有什么樣的支撐和救贖呢?我們?yōu)槭裁葱枰幕??文化不是拿來寫論文評職稱的,文化是生命在苦難中一種救贖的力量。文化可以在困頓的時候雪中送炭,也可以在安穩(wěn)的時候錦上添花。

  這個世界上永遠只有麻雀笑話大鵬,沒有大鵬笑話麻雀

  其實坦率地說,我自己個人更喜歡道家。我曾在北京郊區(qū)一個叫柳村的地方下放鍛煉過兩年,那時我的枕邊一直擺著一本書,就是陳鼓應(yīng)先生的《莊子今注今譯》。我從書里面,看到了一種境界,那是一種困頓、貧窮、苦難都不能剝奪的生命的自由和驕傲。

  莊子的境界是什么?他讓我知道生命無待的境界,可以不依附外在的一切,有一種內(nèi)心的氣定神閑?!肚f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種大鳥,它在北海里的時候叫鯤,化為鳥叫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這樣一個大鳥,憑借海運之勢,“摶扶搖直上九萬里長空,背指青天,莫之夭閼,然后圖南”,往南冥飛去,它穿越世間蒼山林海,它穿越那么多人間世相,就為了去完成一個大的使命。在這個過程中,地上有很多小鳥都笑話它,唧唧喳喳地說,你看咱也會飛呀,我們叫“決起而飛”,撞到榆樹、枋樹,就“控于地”,掉地上了,“時則不至”,有時候還飛不到,但是咱也叫“翱翔于蓬蒿之間”啊,(全場笑)在蒿子稈里飛也叫翱翔啊?。ㄈ珗鲂Γ?#8220;此亦飛之至也”,這不就是飛翔的極致了嗎?“彼且奚適也”,你看那么大一個傻東西,它干嗎去呀?(全場笑)

  其實大家想一想,當(dāng)你們受到很多議論干擾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個境界,這個世界上永遠只有麻雀笑話大鵬,沒有大鵬笑話麻雀。大鵬肯定沉默地飛過去了,因為它知道它生命翱翔的目的在哪里,它知道它在擔(dān)當(dāng)什么,所以沒有這種計較的可能。沒聽說大鵬鳥扎到草窠子里跟麻雀打一架,打贏了再接著飛。(全場笑)所以孔子說“仁者不憂”,一個人,當(dāng)你的情懷無比寬廣的時候,憂傷憂思是很少能侵襲你的。其實道家也是一樣的,在我看來,儒與道看似兩個體系,但是我們只以一個名義就可以打通,那就是生命的名義。我們不需要以學(xué)理的名義,也不需要以研究的名義,我們不需要學(xué)富五車、皓首窮經(jīng),我們只需要以生命的名義去感受它就夠了,因為這種感受可以讓它在我們遭遇很多困頓的時候,真正拯救我們。

  我們有許多強大的信息搜索引擎,卻沒有一個“心靈搜索器”,文化恰恰擁有指引我們看見內(nèi)心的力量

  其實今天的社會正在文化生態(tài)上進行著轉(zhuǎn)型,我想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刻都更需要這樣一種生命的力量。

  在大學(xué)里,有時候我會看到一些令我痛心疾首的事情,就是那些專業(yè)尖子,那些學(xué)習(xí)這么好的孩子,但是他們的人格和心理那么的脆弱和憂傷,不堪一擊。文化怎么樣才能夠真正成為我們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不是外在于我們的知識,而是生命剔透的智慧,是需要我們扛過苦難,以一種輕靈的悟性,最終擁有堅定的內(nèi)心。

  從小我們都在說,要做一個有覺悟的人,何謂覺悟?覺悟是一個佛家用語,我們回到它最簡單的概念:“覺”,是覺字頭下面一個看見的“見”;“悟”呢,豎心旁加個“吾”,所謂覺悟,最簡單的含義就是“見我心”———真正看見了我的心。

  在今天這樣一個發(fā)達的信息時代,我們上網(wǎng)用百度,用Google,用任何一個搜索引擎去查一個關(guān)鍵詞,幾百萬上千萬條信息都在眼前,但我們永遠也沒有一個“心靈搜索器”,讓我們看見“我的心”。這就是孔子為什么說,人要走到七十歲的古稀之年,穿越了“向?qū)W、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都穿越了,最后的境界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真正能夠聽從內(nèi)心指引的方向,又不超越外在社會的規(guī)矩法則。那樣一種內(nèi)外合一,那樣一種看似謙遜﹑樸素、簡淡但是又那么崇高的人格。其實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方向,每個人都可以走得到。

  儒家也罷,道家也罷,一切起自于心。曾經(jīng)學(xué)生談過自己很多經(jīng)世治國的大夢想之后,問老師,您的人格理想是什么?孔子說,他的理想無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他說,我這個人終其一生,如果讓我的老人想起我,覺得可以安頓。安頓無非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安身,一個是安心。所謂“安身”,就是老有所養(yǎng),孩子孝順;所謂“安心”,就是不辱祖先、精神傳承。“朋友信之”,我們生命中會有這樣一種朋友,他從來不在你榮耀的時候晃在你的眼前,他永遠站在你的背后,你困頓的時候,你需要依賴的時候,他永遠在那里。對這種人,我們只有一種態(tài)度,就是“信”。朋友想起這個人,能信任,這叫“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孩子們想起這個人來,覺得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他是我生命的楷模,我因尊敬他而感到一種歡欣,感到明天我可以成為他,這叫“少者懷之”??鬃诱f,我有多大的理想呢?無非就是我這個人,讓老人想起我心有所安,朋友想起我覺得可以相信,孩子想起我覺得明天可以這樣,無非如此。

  真正的經(jīng)典和圣賢,永遠都樸素到讓我們熱淚盈眶,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生命,這就是我們眼前的文化。儒也罷,道也罷,中國文化也罷,西方文化也罷,當(dāng)學(xué)問不僅僅作為一種學(xué)理的研究,在文化的象牙塔里傳承的時候,當(dāng)它作為一種生命的力量,從我們每個人光陰中走過的時候,它可以獲得一種更恒久的價值。那是一種草根的價值,是一種中國人可以分享的文化權(quán)利,是我們每一個活在當(dāng)下的人,在價值判斷出現(xiàn)迷惑的時候,可以依托的一種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完成同一件事情,就是用我們的生命激活經(jīng)典,讓文化穿行過我們的生命,讓歷史永遠活在當(dāng)下,讓我們能夠在文化的穿行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歡樂和生命的驕傲。謝謝大家。(全場鼓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孔子的文化生命
耳順是人生的境界
笑話三境界
山東曲阜尼山勝境
《莊子》心得之本性與物性(一)
筱讀論語譯論 | 憲問篇·莫我知也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