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事情絕對沒有這么簡單、吳三桂投降清軍之前,其實一直處于一個投機觀望狀態(tài),當時崇禎皇帝已經(jīng)去世,明朝可謂群龍無首,所以他不需要聽從任何人的指令,手中的幾萬關(guān)寧鐵騎是其政治投機最大的籌碼。作為一個亂世梟雄,吳三桂不可能會因為一個女人就輕易改變立即的政治立場,準確的說,陳圓圓只是起到了一點歷史的催化作用而已。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吳三桂至少有三種選擇:
1、擁兵自立。當然這一點是他最不愿意走的一條路,因為北京的李自成有雄兵百萬,山海關(guān)外的清軍也有十幾萬之眾,而自己手中才幾萬人,隨便那一邊都能將他輕松吃掉。
2、投降李自成。這條路是吳三桂最初最愿意走的一條路,畢竟李自成也拿出了足夠的誠意,又是封官許愿,又是送錢送糧的,而且大家都是漢人,至于北京城里誰做皇帝還不是都一樣?
3、投降清軍。從道義上講,吳三桂是不愿意投降清軍的,畢竟兩者之間對立了這么多年,而且清軍還一直被人看成是異族。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吳三桂和清軍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他的舅舅祖大壽早就投降了清朝,吳三桂雖然暫時不愿意投降,但是也沒有忘記暗中給自己留下一條后路。
這么一分析,三種選擇就變成了兩條路:要么投奔李自成,要么投降清軍。
關(guān)鍵的問題出在李自成這邊,自從農(nóng)民軍進了北京以后,大家終究沒有抵擋住金錢美色的誘惑,特別是他手下的那些將領(lǐng),很多人都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卻忽視了他們最大的敵人——關(guān)外的清軍。以大將劉宗敏為首的農(nóng)民軍在北京城里巧取豪奪,嚴刑拷問已經(jīng)投降的各級明朝官員,要對他們追贓索餉,導致民心盡失。不僅僅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受害者,連陳圓圓都被劉宗敏強行霸占,一點也沒有給即將投降的吳三桂面子。
吳三桂本來要帶著軍隊準備投奔李自成的,但走到半路當他聽到李自成等人在北京的表現(xiàn)以后,對自己的前程表現(xiàn)出了深深的憂慮,猶豫再三以后,決定返回山海關(guān)重新審視一下當前的形勢。
吳三桂看似理智的這一舉動,讓北京城里心高氣傲的李自成非常不滿,很快他就親率十多萬大軍進攻吳三桂,兩軍在山海關(guān)一片石大戰(zhàn)三百回合后,吳三桂漸漸支撐不住,只得投降了清軍,并依靠清軍的力量擊敗了李自成。
總體來說,吳三桂投降清軍是歷史的一個大概率事件,陳圓圓只是起到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