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航海史上的盛舉,鄭和下西洋是一個時代的傳奇,但讓人遺憾的是,如此一個震驚世界的傳奇,卻變得迷霧重重,因為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被毀了!
那么,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檔案資料,究竟是被誰毀掉了呢?從傳統(tǒng)觀點來看,是明朝兵部尚書劉大夏毀掉的。然而,南京大學(xué)潘群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劉大夏可能只是隱藏,至于燒毀檔案之人,乾隆嫌疑最大。
明憲宗時期(1464-1487),皇帝朱見深想要再一次下西洋,但這一想法遭到了兵部尚書劉大夏的極力反對。
潘群教授考證,《客座贅語》(1617年成書),《殊域周咨錄》(1574成書),《長水日抄》(1573年之后成書),這三本書中,最早記載了劉大夏毀滅資料的證據(jù):劉大夏曾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shù)十萬,軍民死且萬計??v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dāng)切諫者也。舊案雖存,亦當(dāng)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無哉!”
正因這一記載,所以劉大夏就成了燒毀鄭和下西洋檔案的罪魁禍?zhǔn)?。然而,仔?xì)分析之后,卻有兩個疑點!
(1)這幾本書,成書時間離劉大夏(1436—1516)有近百年的差距,《明實錄》等上面,只是記載了劉大夏隱匿資料的惡習(xí),并未說他燒毀鄭和下西洋的資料。
(2)明朝律法較嚴(yán),尤其明朝中前期,官吏遺失“事關(guān)軍機錢糧”的文書資料,劉大夏身為兵部尚書,估計不會也不敢燒毀。因此,隱匿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劉大夏只是隱匿資料,那么這一批資料,為何又不見了呢?潘群教授認(rèn)為,可能是被乾隆燒毀了。
關(guān)于這一點,有一條線索非常重要,即:最早版本的《明史稿·鄭和傳》中,有下鄭和艦隊描述!大家都知道,《明史》至少有四個版本,其中武英殿版本的《明史》,為如今我們最為熟知。閑扯一句,明朝是不是都是昏君,要看你讀的是哪一個版本!
南京圖書館古籍部的《明史稿》抄本是最早成書的明史列傳稿本,在這一本書中,就有關(guān)于鄭和艦隊的不少描述,是已知明代資料中沒有出現(xiàn)的。更為重要的是,《明史》成書之后,鄭和下西洋的內(nèi)容,也被刪除了。
從這一線索可以看到,在乾隆時期,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資料可能還存在,但后來很可能被乾隆燒毀了。至于乾隆為何燒毀,這就不為人知了,最大的可能是:封閉國人向外的想法。
其實,聯(lián)系到這么一個事實,即:乾隆編修《四庫全書》時,銷毀不少于1000萬份明代檔案,后來僅存3620余件,幾乎都是天啟、崇禎時期的檔案,明初和中期都沒了。就能明白,乾隆很可能就是“真兇”,劉大夏才是被冤枉的。
從人類歷史來看,鄭和下西洋和鄭和艦隊,都是史無前例的壯舉,但由于清朝的特性,不希望漢民有向外的想法(害怕漢民跑到海外,集聚實力,反清復(fù)明),或許才對鄭和下西洋嚴(yán)防死守。一直到了清末,梁啟超才開啟了“鄭和研究”,從此將中國傳奇一頁展示在世界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網(wǎng)友對鄭和艦隊的評價是:這是一支能在全球任意地點,隨時隨地登陸作戰(zhàn)的特混艦隊!《鄭和碑記》又云:“及臨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掠者,剿滅之。”讓人遺憾的是,這一傳奇卻沒能延續(xù)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