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三寶太監(jiān)鄭和,率領由200多艘戰(zhàn)船,二萬七千多名船員組成的龐大艦隊進行遠航,這次航次訪問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這次遠航拉開了大明王朝的“大航海時代”,之后鄭和又六下西洋,直到明宣德八年,鄭和在他的第七次遠航途中逝世。鄭和的七下西洋極大的拓寬了當時中國人的視野,加深了中國同中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的友好關系,傳播了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前后持續(xù)了二十八年,留下了海量的文獻資料,這些檔案珍貴且繁復,然而卻在幾十年后的明朝檔案庫中不翼而飛。從發(fā)現檔案丟失的那一刻起,直到五百多年后的今天,這些檔案依然是石沉大海蹤跡全無。我們在為這些檔案扼腕嘆息的同時,也不禁會有這樣的疑問,鄭和下西洋留下的海量檔案到底去了哪里?
明成化十三年,憲宗皇帝朱見深決定組織一支船隊,效仿鄭和再次下西洋,此時距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已經過去了四十四年,為此有必要找出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尤其是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日志》。當時這批檔案放在兵部的檔案庫之中,接到皇帝旨意的兵部尚書項忠去檔案庫查找的時候,卻發(fā)現鄭和下西洋的相關資料全不翼而飛了,由此也打消了憲宗皇帝下西洋的計劃。
明萬歷年間出版了一本《殊域周咨錄》,這本書籍記載了當時中國周邊國家的一些基本情況,供當時出使的官員參考,這本書就有鄭和下西洋的一些記載,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這本書中首次紕漏了鄭和下西洋資料檔案的去向。
書中記載,時任兵部尚書的項忠在追查鄭和下西洋檔案的去向時,當時兵部的一個叫劉大夏的郎中站了出來,他承認檔案資料是自己故意銷毀的,并且陳述了自己銷毀檔案的理由。書中記載劉大夏是這樣說的“三保下西洋,費錢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劉大夏認為鄭和的七下西洋,耗費國家人力物力,還死傷那么軍民,對國家沒有任何好處,從而故意銷毀檔案資料。
這本《殊域周咨錄》的作者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嚴從簡 ,他的身份更不一般,他是一個職業(yè)的外交官,他做事認真嚴謹,并且書中給出鄭和下西洋檔案遺失的理由合情合理,自然被很多人所采信。然而我們通過一些相關的史料來分析,我們發(fā)現劉大夏銷毀檔案之說有些站不住腳,理由有這么三點。
《大明律》的《吏律》當中對官員損毀檔案的處罰有明確的規(guī)定,“凡棄毀制書、及起馬御寶圣旨、起船符驗、若各衙門印信、及夜巡銅牌者、斬。若棄毀官文書者、杖一百”。像起船符驗、起馬御寶圣旨這些帶文字的、帶有驗證文件性質的物品,官員如果擅自銷毀的話就是殺頭之罪,更何況鄭和下西洋的資料檔案了。
劉大夏身為兵部郎中,他肯定知道擅自銷毀檔案是要殺頭的,在這種情況下他銷毀鄭和下西洋檔案的可能性不大。假如真的是劉大夏擅自銷毀了檔案,以當時的《大明律》來說,即使不死也得脫一層皮,更別說再繼續(xù)當官了,然而我們都知道劉大夏最后官至兵部尚書,從這一點來看,劉大夏銷毀檔案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在《明史·劉大夏傳》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汪直好邊功,以安南黎灝 敗于老撾,欲乘間取之。言于帝,索永樂間討安南故牘。 大夏匿弗予,密告尚書余子俊曰:“兵釁一開,西南立 糜爛矣?!弊涌∥?事得寢”。這記載的是明成化十五年間發(fā)生的一件事,當時安南王黎灝率兵攻打老撾,結果打敗了,此時的太監(jiān)汪直由于好大喜功便向皇帝進言,要求攻打安南。
劉大夏深知如果朝廷此時在安南用兵,必然會導致明朝邊境糜爛,為了阻止皇帝向安南用兵,他就把永樂年間攻打安南的相關資料給藏了起來。劉大夏只是將資料藏匿了起來,并沒有銷毀,事后他又把資料拿了出來,所以并沒有觸犯《大明律》。嚴從簡在《殊域周咨錄》中記載的劉大夏銷毀鄭和下西洋檔案的行為,和《明史》中記載的劉大夏藏匿永樂年間對安南用兵資料的行為,這兩者在情節(jié)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們不難懷疑嚴從簡有移花接木之嫌。
我們都知道墓志銘是對逝者一生的評價,它記載了逝者生前最為有意義或者危害社會最大的事情,劉大夏死后也有人給他寫了墓志銘,這個人就是他的好友林俊。劉大夏的墓志銘中記載“名逾起中貴人,獻取交南策,索故籍,匿其籍”,意思是當時有人提建議要征討安南,劉大夏就把原來征討安南的資料給藏起來了。
林俊跟劉大夏是同時代的人,曾官至刑部主事,他對劉大夏一生的總結是可信的。劉大夏的墓志銘中提到了他藏匿永樂年間用兵安南的資料,如果劉大夏真的銷毀過鄭和下西洋檔案的話,他的墓志銘中一定會有記載的,畢竟銷毀鄭和下西洋檔案比藏匿用兵安南資料更為重大。既然在劉大夏的墓志銘中沒有提到他銷毀鄭和下西洋檔案,那么這件事或許壓根就不存在。
嚴從簡的《殊域周咨錄》盡管是研究明代中外關系史的重要資料,但是其中有關劉大夏銷毀鄭和下西洋檔案的說法確實存在諸多漏洞,可能是他移花接木的筆誤。鄭和下西洋前后持續(xù)了二十八年,積攢了浩瀚如煙的資料,既然不是劉大夏銷毀的,那么這些檔案資料哪里去了?
萬歷年間還曾出版了一本書《明宮史》,他的作者是宮中的一個太監(jiān)叫做劉若愚,他在宮中經歷很多事情,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然后將自己親身所見所聞的一些事情記錄下來形成了《明宮史》?!睹鲗m史》當中就記載了當時宮廷內部對檔案管理的一些情況,其中記載“庫中現存之書,屋漏浥損,鼠嚙蟲巢,有蛀如玲瓏板者,有塵霉如泥板者,放失虧缺,日甚一日,若以萬歷初年較,蓋以十減六七矣 ”。
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宮廷內部檔案的管理不善,由于漏雨、霉變等原因,使得大量的檔案遭到了損壞,可見宮廷內部檔案管理是何等的糟糕。此外劉若愚還記載了宮中有幾次大火波及到了檔案庫,使得一部分檔案被燒毀,皇宮內部的檔案管理是這樣的糟糕,那么兵部的檔案庫管理會是什么樣呢,所以我們可以推測鄭和下西洋的檔案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呢。
鄭和七下西洋向東南亞國家展示出了明王朝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它為中國帶來了新的原料、技術,加大了明王朝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明王朝對外界的了解。如果鄭和下西洋的檔案沒有遺失,那么后來明朝繼續(xù)進行遠航,它會給明王朝帶來想不到的財富和利益,那么發(fā)現非洲的或許就是中國人了,世界也將徹底改變。
講述我所了解的歷史,給你不一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