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施過程中應當考慮的因素
(一)課堂教學質量標準
課堂理論教學是教師根據(jù)大綱和教學進度要求,對學生集中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活動,是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1.課前準備充分,教案書寫規(guī)范,認真進行集體備課和試講,學時內具有一定的知識量。
2.教學內容熟練,概念清楚準確,能脫稿講授。
3.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分析透徹,能講透重點,突破難點,節(jié)后有小結。
4.-深淺適宜,與相關課程銜接緊密,具有一定的知識面,能反映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平均知識更新率達到5%以上。
5.教學方法靈活,注意啟發(fā)誘導,合理使用各種教具及電化教學手段,語言生動簡練,口齒清楚,聲音洪亮。
6.講究藝術性,邏輯性強,做到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7.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8.組織嚴謹,態(tài)度認真,教姿端正,師表作用好,注重教書育人。
9.示范形象準確,舉例生動恰當,板書板圖條理規(guī)范,時間安排科學合理,不拖堂。
10.當堂知識吸收率達到70%以上。
(二)教學檢查
1.教學準備檢查
每學期開學前和首開課之前進行,具體日程安排和組織實施由臨床實訓教學部負責,但課程組應積極做好準備工作,并應做好內部自查。檢查內容包括:課程組教學安排情況,教師備課情況,首開課教師試講情況,教學器材、實訓教學儀器的準備與維修,課程組和實訓室的衛(wèi)生清掃情況。
2.日常教學檢查
根據(jù)院系兩級教學檢查要求,課程組主任應深入課堂,了解教學情況,聽課、查課時間不少于2學時,并做好聽查課記錄,記錄本存檔備案。聽查課內容包括:教學秩序,教師對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掌握,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具、器材的準備,實訓設備的維護,實訓示教操作演示情況及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聽課情況和學習效果等。
3.期末教學檢查
每學期末進行,具體檢查方式由院系組織決定。課程組要全面做好檢查準備與檢查總結。檢查內容和標準可按學院或系教學管理質量規(guī)定的有關內容執(zhí)行。
(三)課后輔導答疑
課后輔導答疑是課堂講授的重要補充,是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歸納消化、鞏固吸收課堂學習內容和獲取課外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
1.保證學生能充分利用自習時間,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習時間。
2.教師在授課的當天,應該給學生進行輔導答疑,方式不拘,可單獨輔導,亦可據(jù)情況進行集體輔導,或二者相結合。
3.輔導答疑的地點與時間,可在教室或實訓室,其它時間的輔導答疑的地點可由教師自定。應允許學生到課程組解惑。
4.輔導答疑要形成制度并長期保持。
(四)作業(yè)布置與檢查
作業(yè)是課堂講授的延續(xù),布置作業(yè)有利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鞏固吸收所學知識、拓寬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教師應據(jù)大綱的要求、學科的特點、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來布置作業(yè),為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時間,作業(yè)必須少而精,必須具有典型性、綜合性、拓展性,難度應視學生的不同特點而定。
2.教師必須及時了解學生作業(yè)完成情況,及時抽查或批改作業(yè)(抽查或批改率應不少于30%),并將結果進行登記和講評。對不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作業(yè)的學生,教師應酌情從學生的平時成績中扣分。
3.一般情況下,作業(yè)應獨立完成。
4.學生若長期不完成作業(yè),且屢教不改的,可酌情取消其本課程的考試資格。
5.教師的作業(yè)布置及作業(yè)檢查等應按上級要求記入工作量。
(五)教考分離要求
考試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測,通過考試可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全體學生的水平,故應對考試高度重視。
1.授課教師在授課結束、考試之前,不允許進行特別輔導和出總復習題。
2.授課教師不能參與、探聽本學科的試卷情況。
3.為擺脫主觀因素的影響,應逐步配套與大綱相適應的試題庫,并由計算機隨機抽題組卷。
4.嚴格監(jiān)考制度,授課教師在考場只有解釋題意的權力。
5.集中集體閱卷,及時登分上報、試卷加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