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廣度”這個概念我不太熟,查了一些資料,大概指的是注意廣度中的聽覺廣度,也即通過聽覺獲取信息的廣度,簡單說就是能聽懂多長的一段話,聽廣度跟工作記憶有關,但工作記憶容量受遺傳的影響很大;另一個“逆向思維能力”,朋友舉了個例子,說小孩知道5+2=(?),但不知道5+(?)=7,確實不會逆著推,孩子的表現(xiàn)更像是形式不熟,不是“逆向思維能力”有問題。
這兩個所謂思維能力,一個是指向工作記憶,一個指向思考方法,都不能說明孩子的“思維能力”有問題。
果然,問清楚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小朋友只是做了某培訓機構兩三頁的所謂測試題,測完了之后被評價說在某某方面表現(xiàn)比較弱,隱含的信息肯定是,來報班吧,我們能教。這可謂課外班招生的經(jīng)典套路了。
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大家對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越來越重視,只是思考的過程是內(nèi)隱的,看不見摸不著,沒有一個清晰的路徑去跟蹤比較、量化評估,于是造成了這么一種狀況:人人都覺得這個事兒很重要,但沒人說得清楚這事兒從哪兒開始。
當然,并不是真的沒人說得清。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有個小組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思維透明化項目(Make thinking visible),專注于思維工具的研究和應用,已經(jīng)有了十幾年的實踐經(jīng)驗。
他們主要解決一個問題,如何有據(jù)可循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即,讓思考有路徑可依循,有方法可學習,有反饋可跟蹤。他們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父母、老師、孩子,都能從中獲益。
培養(yǎng)孩子思維能力的21個腳手架
在2005年接任零點項目的負責人羅恩·理查德和在一線實踐的兩位教師、研究者合著的《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思維訓練課》里,提到了教會學生思考的21個工具(數(shù)量確實是21,可能標題四舍五入了吧)。這些方法不僅有科學的研究數(shù)據(jù),也有合作學校的實踐,既有高度又接地氣,可操作性很強。
書中按照思維活動的漸進發(fā)展,將21種工具分為了三大類:
引入和探討型思路,一般在學習的初始階段,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問熱情;
綜合和系統(tǒng)化思路,一般用在學生對話題進行了初步探討之后,有利于學生閱讀、討論和觀察新的知識;
深入性和延展性思路,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并考察問題的復雜性。
在該項目的官網(wǎng)(http://www.visiblethinkingpz.org/)上,還有另一種分類方法,將思路分為理解、真理、公平和創(chuàng)造四類,具體內(nèi)容有所拓寬,涉及32種。但不管如何分類,這些思路都是幫助學生思考的工具。而對于工具來說,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接下來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可用的思路有哪些,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再結合例子談談具體在課堂和家庭中的應用。
1 引入和探討型思路
①觀察-思考-懷疑
②局部-整體
③思考-疑惑-探究
④構想-回應(粉筆教學法)
⑤3-2-1關聯(lián)法
⑥NEWS定位法
⑦解構
這一類型的思路都聚焦于“孩子知道什么”,也即分析和探討的第一步,已知信息。
最簡單的是調(diào)動感官去收集信息,比如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
稍微復雜些的是調(diào)動記憶去回想,運用簡單的邏輯脫離去分析,你能想到什么?你為什么會這樣想?
更難一些的,涉及到不同視角,別人知道什么?別人知道的和我有什么不一樣?對我有什么啟發(fā)?
總之,引入和探討型的思路希望能調(diào)動孩子的已知信息,建立與新信息的連接,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并進行主動思考。
當我們對孩子提出要求,一般會說,“你要想一想”,“你要用心想一想”,“你要動腦想一想”,其實這個指令是很模糊的。對于對事實一無所知的孩子來說,要想什么,怎么想,需要一個起點,這就是思考框架。而第一條思路“觀察-思考-懷疑”,就是一個非常常用的思考框架,I see,I think,I wonder.
當不知道該怎么去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時候,好的思考框架能助你盡量全面地調(diào)動已知信息,避開思維盲區(qū)。比如在一次給畢節(jié)的山村幼兒園教師志愿者培訓的過程中,我們就動用了“五感”這個框架,請老師們來想一想,關于過年可以給孩子們講什么。
在梳理思路的時候,發(fā)現(xiàn)大家關于“看見”、“聽見”、“嘗到”、“摸到”都想到了很多有趣的素材,但“聞到”幾乎是個盲區(qū)了。所以對于大人來說,掌握一些思考框架,也能避免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陷得太深,而是能夠時時跳出來,看看更完整的圖像是什么樣子的。
所以,下次在給孩子引入新的信息的時候,不要簡單地問,看到這個你有什么想說的嗎?而是運用“觀察-思考-懷疑”的思路,一步步地引導他們:
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讓你感到疑惑嗎?
相信經(jīng)過多次這樣的練習,孩子就能在認識新事物的時候,有意識地調(diào)動思考框架,來收集信息、思考新事物與“我”的關系,而不是簡單地看看就算。
2 綜合和系統(tǒng)化思路
①歸納法
②CSI:顏色、符號、圖像
③收集-排序-連接-細化:概念圖
④聯(lián)系-拓展-挑戰(zhàn)
⑤4C:聯(lián)系-質疑-觀點-變化
⑥模擬實驗設計法
⑦過去我認為……但現(xiàn)在我認為……
這一類思路的關鍵詞是,提取核心信息,建立聯(lián)系,這兩點也是系統(tǒng)思考的基礎。
提取核心信息的方法,有文字型的,也有圖像型的,建立聯(lián)系的方法,有圖形式的,也有回溯展望型的,總之,都是把松散的信息織成一張知識網(wǎng),將已知的、新學的、過去的、別人的信息放置其上,更系統(tǒng)地去理解世界。
課堂上常常會用到最后一種思路,它是成長性思維的一部分,也就是把現(xiàn)在的我的所知,與過去的我相對比,深入思考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新知給“我”帶來的變化。比如在松花湖駐站老師韓小燕的公益美術課上,孩子們用“以前我認為……現(xiàn)在我認為……”的思考框架,重新思考了自己關于“美”的認識。前后對比之下,更容易看清老師的教學給自己帶來的變化,這也是培養(yǎng)孩子元認知能力的方法。
這條思路有一個好處,就是將一閃而過的記憶固化到紙面之上,幫助孩子在經(jīng)歷了一個學習過程之后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前后變化,這也是思維透明化項目所提倡的,讓思維的成長看得見。日常在家中,我們也可以將孩子不同時期就同一問題的看法收集起來,引導他去審視自己思維的變化。
3 深入性和延展性思維
①你為什么這樣認為?
②環(huán)形視角
③角色扮演法
④紅黃燈法則
⑤主張-證明-提問
⑥拔河
⑦句子-短語-單詞
深入性和延展性的思維有三個要點:
向內(nèi)挖掘,為什么你會這樣認為?你的依據(jù)是什么?這個依據(jù)對不對?
向外擴展,除了我們自己看到的、推斷的、思考的,更大的問題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影響?
多元視角,一件事情會涉及到很多人、很多組織,其他人的立場是什么?如何影響了他們的觀點?這件事從不同的視角來看是怎樣的?
這一思維過程不僅要求孩子掌握核心觀點(句子-短語-單詞),而且要求孩子分析觀點背后的原因,認識復雜世界的多面性,并理解與我不同的見解背后的原因。
在去年的童行人文課堂上,我們就嘗試了“拔河”這一思路,就“假如我是永樂大帝,要不要遷都北京”這一話題進行了辯論,每個孩子都要為自己的觀點收集證據(jù),說服別人。而觀點“拔河”最有趣的環(huán)節(jié)在于,即使是辯論,也不要輕易預設立場,在辯論的第二個階段,雙方還要交換立場,從對方的角度來辯論“要不要遷都”。
這一思路在家庭中同樣好用,它不是簡單的換位思考,很多時候父母要求孩子要“換位思考”,都是變相的要求“想想你媽有多不容易”,它要求我們收集不同視角的證據(jù),也即,有哪些證據(jù)能夠支撐這個視角的結論?相較于單純的體諒,它更能幫助孩子看清這個復雜的世界。
最后,思路不是套路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在《這才是思維》一書中提到了他的“沙灘模型”,他把人類的大腦比作一個光滑的沙灘,當信息涌入時,如同雨點落在沙灘上,砸出了一個個的凹痕,而雨點越聚越多形成水流,形成固定的路徑,這就是固定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思維套路。
教給孩子一些思維工具、一些思路,是不是在教會他們思維套路呢?我覺得要辯證地來看。一方面,過于強調(diào)方法、套路,當然會讓學生因循守舊,如同走慣了固定路線的水流,原路最省力;另一方面,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路線可規(guī)劃,單憑一股腦的熱情橫沖直撞,大概也走不出一片阡陌縱橫的沃野。
所以我在一開始就強調(diào),這21個思路,是工具,是腳手架,是用來支持、拓寬思路的,不是不容打破的金科玉律。
思維工具是思考的腳手架,不同人即使使用同一個工具,也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取決于每個人如何看待問題、了解情境、對待對象,但利用工具把思考的過程透明化,讓我們有機會累積、精進,不斷地做出更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