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群 發(fā)布時間: 2009-05-11 07:53 光明日報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是中國哲學的源頭,是中國思想文化的根。他們創(chuàng)立的道家和儒家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大學派,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基礎。對于這些思想,學界更多地是注意到了兩者的差異,而對其統(tǒng)一性認識得并不深入。我們從道德和仁愛這兩個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入手,看一看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統(tǒng)一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認為仁的涵義就是“愛人”(《論語·顏淵》),愛自己,愛他人都是“愛人”,但孔子主要的著眼點在于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要互愛,你愛我,我愛你,從而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要全身心地去愛他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是一種極為高尚的道德境界。那么,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要克除自己意識中不符合仁愛要求的內容,按照禮的要求規(guī)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最終達到意識一動就是仁愛的狀態(tài)。
道是老子思想的中心,也是中國哲學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的主要涵義是生養(yǎng)宇宙萬物的母體,即宇宙萬物的本源。道不僅產(chǎn)生萬物,還養(yǎng)育萬物,它是世間萬物不斷發(fā)展和繁盛的原動力,離開了道,世間萬物就不能變化發(fā)展。世界萬物,包括人、人類社會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發(fā)展是道的一種表現(xiàn)。道生成涵養(yǎng)萬物的本性就是德,正如莊子對“德”的解釋:“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之謂德。”(《莊子·天地》)莊子以“生”來解釋“德”。道和德是宇宙最根本的物質及其最根本的性質,它們是體和用的關系,德是道的功能展現(xiàn)。《管子》也以“生”來解釋德,《心術上》說:“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道以德的形式存在著,道的生長化育的本質是靠德來表現(xiàn)的。老子又說:“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一章)生成萬物而又畜養(yǎng)、載育萬物是道的功能,道生成畜養(yǎng)萬物又不主宰它,不自以為功高而占有它,是自然而然的,這是“玄德”,是最大的德。老子的這種道德觀是從宇宙自然來立論的,但它同樣涵蓋了人類社會的道德觀念,因為人類社會也離不開道的德性。
老子的道德觀是自然道德和社會道德的統(tǒng)一。這就為他與孔子思想的統(tǒng)一性打下了理論基礎。道的生長、畜養(yǎng)萬物的生生不息的功能本性落實到人類社會,就是仁愛的大善德,仁愛就是讓人人都好、人人都能成長、發(fā)展,這是道的大善德在社會中的體現(xiàn),這是社會中人與人關系上的最大的“玄德”,即生生之德。它雖然屬于社會道德的內容,但又深深根植于道的功能本性的自然道德之中,自然道德和社會道德在生之大德上是相通的,這就是老子和孔子思想統(tǒng)一性之根本。
在闡發(fā)仁愛是生生之德這一主題上,程朱有著十分形象的比喻。程伊川以植物種子的生長發(fā)育的功能為仁,他說:“心譬如谷種,生之性便是仁也。”(《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又說:“心猶種焉,其生之德,是為仁也。”(《河南程氏粹言》卷一)他把植物種子的生之性、生之德叫做仁,以生長發(fā)育的本性、德性喻仁,這與老子的道德生長化育萬物的生之功能本性是一致的。朱熹也同樣發(fā)揮仁的生生之德說,他說“如谷種,桃仁、杏仁之類,種著便生,不是死物,所以名之曰‘仁’,見得都是生意。”(《朱子語類》卷六)程伊川和朱熹都把仁解釋為生之德,實際是把仁愛與道德以“生之德”統(tǒng)一了起來。朱熹在解釋《道德經(jīng)》的時候,認為程伊川的“生生之意”的思想取自老子。他在對學生解釋老子的“谷神不死”一節(jié)時說:“至妙之理,有生生之意焉,程子所取老氏之說也。”(《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他承認仁愛的“生生之意”說來自老子的道的生長之功能德性的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觀與現(xiàn)代倫理學的道德觀有很多不同點?,F(xiàn)代倫理學主要內容是人與人相處的行為準則和義務等,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觀則是包括人與自然、社會的秩序和規(guī)范的一個整體大系統(tǒng),它體現(xiàn)的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道德與仁愛的關系就是這種整體觀的體現(xiàn)。我們來看“克己復禮為仁”的“禮”,它更接近于現(xiàn)代倫理學的道德規(guī)范的涵義。《禮記·禮運》說:“圣人所以治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七情指喜、怒、哀、懼、愛、惡、欲,十義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節(jié)、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禮就是規(guī)范人行為的準則,遵從這些準則以達到社會中人與人的和諧相處的目的。《禮記》認為這種人倫秩序規(guī)范的本源根植于宇宙大自然之中,即從根本上說禮來自于道。《禮運》說:“故禮者必本于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這也與老子的觀點一致。按照老子的觀點,道產(chǎn)生了萬物,也產(chǎn)生了人和人類社會,道是自然萬物、人與人類社會的本根,道的德性就是生長化育的功能,人的生命、人的生活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同樣離不開道的能生之德,所以,人類社會中人與人的行為規(guī)范,即現(xiàn)代倫理學的道德規(guī)范要以道的能生的德性為本根,這一點也為倫理學的諸內容所證明,倫理學的目標也在于建立一個有利于人與人相處,有利于人類和諧發(fā)展的社會。
孔子對道的生生之德是有深刻感受和認識的,他在《論語·陽貨》中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并沒有說什么話,但它卻推動宇宙大自然的運行,它使萬物生長繁育。這里的天就是天道,就是老子的生養(yǎng)萬物之道。道有天道,有人道,天道生養(yǎng)自然萬物,而人道維護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鬃诱前烟斓琅c人道結合起來,把道落實到人間,以仁愛作為人間倫理道德法則的根本。
既然老子的道德和孔子的仁愛涵義相一致,那怎么解釋老子的“絕仁棄義”呢?從老子“大道廢,有仁義”(第十八章)這句話,我們知道老子在論述大道和仁義的關系上有個先后的順序。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大道倡行的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里不用提倡什么仁義,人們都自然地遵從大道的要求,所想所做都符合道,提倡仁義反而是多余的。歷史無情地發(fā)展使大道不再倡行,私欲、對物質的占有欲支配了人們的生活,這種社會現(xiàn)實就不得不提倡仁義,并按照禮的規(guī)范去做了,正如老子所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第三十八章)當?shù)赖聠适?社會充滿不仁不義的行為時,就要以禮來約束了。“當人類社會失去了道德的制衡能力而只能靠僵硬的禮來強人就范時,禍亂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了。”(《老子評傳》第217頁)這樣的禮,是社會動亂的開端,當然就是“亂之首”了。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根,在當代社會,它也超越了國家、民族和宗教,無論是對于生態(tài)倫理,還是對于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都是具有建設性的。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宗教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