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魏晉時期的言意之辯
關(guān)于[魏晉時期的言意之辯]的字幕: 今天我們講第十三節(jié):魏晉時期的言意之辯“言”,就是語言的言,“意”,就是意思,就是思想。“言意之辯”先秦時期就有, 在《周易》、《論語》、《老子》、《莊子》里頭就提到言和意的關(guān)系,就是語言和思想的關(guān)系。語言是表達思想的。他們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古代哲學(xué)家有不同的探索。到了魏晉時期, 這個題目引起了普遍的注意。開始是由清談和品評人物而引發(fā)知人論世能否從言象見心意。大家知道,魏晉時期流行清談,清談實際上就是談“玄”, 談一些理論問題,哲理問題。魏晉時還流行品評人物,對社會上各種人物給予評價,有時候用一個形象的比喻,有時候用幾句話來評價某個人的特點。這個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文化活動。然后進一步就涉及到能否以言象見心意。 從言語能夠發(fā)現(xiàn)這個人的思想,由一般的鑒賞上升到哲學(xué)理論。剛才講的品評人物也就是一般的鑒賞了。但是言和意的關(guān)系就是哲理了。言語能否表現(xiàn)思想, 怎樣表現(xiàn)思想,這就是哲理了。在這種情況下,言意之辯成為熱門的話題,表面上看就是語言能否反映思想這樣一個簡單的命題,實際上涉及到了客觀世界和事物的本質(zhì)能不能為人所認識的問題, 這就是認識論的問題了。言意之辯簡單說是兩派,一派是主張“言不盡意”,就是語言不能完全表現(xiàn)思想,第二派是“言可盡意”,語言可以表現(xiàn)思想。 主張言不盡意的人較多,代表人物首先是王弼。王弼他只活了二十四歲,是一個短命的哲學(xué)家。他的著作主要是 有關(guān)于《周易》、《老子》的注解?!吨芤茁岳贰吨芤鬃ⅰ贰独献又嘎浴贰独献幼ⅰ匪谘砸庵q當中提出了著名的得意忘言得就是得到,得到了、掌握了這個意思了,就要忘記了語言,得意忘言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問題他最初不是作為一般哲學(xué)命題提出來的,而是在解釋 《周易》的卦象和卦意的時候提出來的。他解釋《周易》是這樣說的,他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尋象以觀意。”——三國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什么意思呢?就是《周易》的卦象是表現(xiàn)一定意義的,《周易》里頭每一卦下面有一段解釋文字, 卦爻辭,這就是言,言語了,它是說明卦象的。你要了解圣人之意,就是他認為《周易》的八卦是圣人做的,里頭包含著很深的意義,你要了解圣人之意,最好是通過卦象; 你想了解卦象的話,最好是通過解說卦象的語言,就是卦爻辭。這樣講,是指對《周易》的言、意、象的關(guān)系而言,這樣講是對的,沒有什么錯誤,接著就說,就是卦言、卦辭是產(chǎn)生于卦象的, 所以你要尋找卦辭來觀察卦象,就是卦象是產(chǎn)生在圣人之意之中,就是卦辭產(chǎn)生于卦象,通過言辭可以觀察卦象,卦象產(chǎn)生于圣人制卦之意, 通過卦象可以考查和了解圣人之意。我再重復(fù)一下,卦象是指的那個圖像,就是指“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就是那個長的橫杠和短的橫杠,組成起來的那個卦象, 通過這個卦象可以了解那個卦辭,通過卦辭可以了解圣人之意,就是這個關(guān)系是這樣的。這樣講是意味著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先有抽象的思維,后有形象思維,語言是從具體的形象思維產(chǎn)生的。如果上升到哲學(xué)來講,有這個意思。這樣講是對的。 然后王弼又進一步認為,語言僅僅是一種間接的工具和手段,與思想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所以不必固守著言象來求意。這樣講也是對的,所以你了解圣人之意不能死摳那個卦辭,也不能死摳那個卦象,這樣講對于當時的煩瑣經(jīng)學(xué)和玄奧的象數(shù)之學(xué) 是有積極意義的。這個話到今天看來也是對的,因為現(xiàn)在我們今天講《周易》,也是講的莫名其妙。實際上不能死摳的,那里頭的意義不能死摳。在下邊,王弼又進一步推論,他說,言和象,就是卦辭和卦象,既然是明意的工具, 了解圣人之意是工具,因為圣人做卦是有一種意思在里頭的,通過卦象、卦辭來表現(xiàn),通過言、象是了解卦意的工具,目的在于了解圣人之意。那么你了解了圣人之意,就是卦中之深意了以后,就可以把象忘掉; 就是它是個乾的卦象還是坤的卦象你可以忘記。得到了象,你了解了象以后,可以把言也忘掉,就是把卦辭也忘掉。那么這樣推論起來呢,就是過了河就可以拆橋。達到了目的就可以扔掉工具。在他看來,語言和思想的聯(lián)系是間接的, 暫時的,語言的作用是有限的,思想一經(jīng)得到,語言就完成任務(wù),就成為多余的東西。這就等于承認,有脫離語言的思想,思想的存在無須始終依靠語言。他這樣講,就把語言和思想的關(guān)系割裂開了,也就是說把言和意的關(guān)系割裂開了。 到最后,王弼更強調(diào):“得意則忘象,得象則忘言。”他就是說,你要想得到意,必須忘掉言、忘掉象,而且只有忘言才能忘象。必須忘象才能得意。這就不僅是割裂開來,而是對立起來, 他認為在我們認識的最后階段,語言不僅是多余的,而且是枷鎖和障礙,必須超越言象,才能得其真意。王弼這一段話,王弼對《周易》這一段話的解釋,實際上是從“言可以盡意”出發(fā),最后得出了“言不盡意”和“廢言”的結(jié)果,取消語言的結(jié)果。 以上我們講的這個都是圍繞他對《周易》一段話來解釋,但實際上《周易》這段話的解釋 已經(jīng)具有一般的哲學(xué)意義。按照唯物論的觀點,語言和思維是不可分離的,文字是概念的語言形式,概念是語詞的思想內(nèi)容。思維的直接現(xiàn)實就是語言,我們?nèi)怂季S活動在腦子里進行,外人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 只有表現(xiàn)為語言,思維才有了具體的載體。沒有語言材料的思想,是難以存在的、僅僅在你腦子里頭,那是難以持久的,所謂一閃而過的念頭,也難于獲取的。這個當然是我們講的一般原則了, 這個問題還有不同意見。王弼的“得意忘言”這種觀點他的可取之處是在于他既肯定語言可以達意,而且又發(fā)現(xiàn)了語言、形象和思維之間的差異。但是他不知道,言、象或者能盡意或者是不能盡意 關(guān)鍵在于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意義是否明確。有的人語言表達能力強,就把思想表達的很清楚,有的人表達(能力)不強,他的心里有話說不出來,是不是???或者說的不準確,這是很常見的,是吧?還有你本身是否明確?簡單說,你要說話,你心里想好沒有? 如果你沒有想好那說出來就不明不白了。他沒有很好的思考,或者是回答這樣一些問題,就是語言表達能力和意義是否明確。這是言盡意和言不盡意的關(guān)鍵。他的錯誤在哪里呢?未得意的時候知道“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你不知道意思前就得必須通過言、象來了解,這個是對的, 通過言、象來了解意,但是得到了意之后,就強調(diào)“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把言和意最后是判為兩截,開始知道通過語言了解意思,后來覺得語言沒有必要,要扔掉。前面這個講法是對的,后面這個講法是錯的, 而不知道言和意的關(guān)系是始終相依存的,是不能夠分開的。上面解釋的就是王弼的“得意忘言”。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下面我再介紹另一位思想家叫嵇康,他比王弼要稍微后一點,時代后一點。他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 他的妻子是曹操的侄孫女,他在政治上是傾向于曹氏的,而那個時候又是司馬氏當政的,他對司馬氏很蔑視、不合作,他的性格又鋒芒畢露,嫉惡如仇,最后是被污蔑而殺了頭,被司馬氏殺了。他的著作很多,在文學(xué)史上、思想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他寫過一篇文章叫《言不盡意論》這篇文章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了。但是從他別的文章我們可以知道他的一些觀點。他有一篇叫《聲無哀樂論》,聲音沒有什么哀樂的問題,哀樂是人才有,聲音本身沒有哀樂,這篇文章是講音樂問題,也講到哲學(xué)問題。 其中涉及到言、意的關(guān)系,有這樣一些話,他說:“吾能反三隅者,得意忘言。”——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舉一反三就是通過一些事例進行推論,從具體事物可以明意,明意之后也可以忘記最初舉的事例。這樣講是對的。嵇康認為: “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異號,趣舉一名以為標識耳。”——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語言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各地方的習(xí)慣不同,同樣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名詞概念,只是舉一個概念作為一個標志罷了。他認識到語言是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和思想內(nèi)容并沒有固定的聯(lián)系, 這個是對的了。一件東西,例如說土豆,我們叫洋芋,叫山藥,叫地瓜,叫的名字多著呢,是不是啊?這個是約定俗成的,沒有說非這樣叫不可,到外國又叫另外一個名詞了,土豆可以翻譯成各國語言,就不同了。語言和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是約定俗成的,不是固定的,這樣講是對的。 他又認為,語言是由人們外加給事物的符號,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它并不能準確地、有效地表達思想,語言是一種符號,它不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因此,語言是不能盡意的,盡意也不需要靠語言。他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圣人卒入胡域……或當與關(guān)接,識其言耶?將吹律鳴笛,校其音耶?觀氣采色,知其心耶?”一位一個聰明的人,圣人, 很有知識的人第一次進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如何與當?shù)厝舜蚪坏滥兀靠梢酝ㄟ^接觸了解他的語言,也可以通過音樂來表示感情,也可以通過觀察神情氣色來表達他的心態(tài)。沒有語言也可以交流。八路軍在抗日戰(zhàn)爭最后的時候,到了關(guān)外,跟蘇聯(lián)人第一次接觸,蘇聯(lián)的紅軍不知道這個八路軍是共產(chǎn)黨軍隊還是國民黨軍隊, 就不給接待。那八路軍怎么向他顯示自己呢?就唱《國際歌》,就是通過音樂一了解,啊,你是共產(chǎn)黨軍隊,語言他是不懂,當時沒有人懂俄語。我們平常給人講話,現(xiàn)在外國人、中國人有人不會外語,有時候也打手勢,是不是?這也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 他認為不需要語言,有這個情況。但是我們說通過音樂、通過打手勢,通過擠擠眼、噘噘嘴這種表情,這是大致的表現(xiàn),很難準確細致,對不對???嵇康說:“若吹律校音,以知其心。假令心志于馬而誤言鹿,察者固由鹿以知馬也?此為不系于所言,言或不足以證其心也。”——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他說用音樂來表達思想有時候是難以把握。 音樂家有時候是想表現(xiàn)志在高山,你可以理解為志在流水,音樂家意在表現(xiàn)一匹馬跑,你可以理解為一只牛,這個理解就千差萬別了。嵇康抓住這一點就證明,“心不系于言,言不足證心。”“察者欲因聲以知心,不亦外乎?”他認為通過音樂來了解心很難, 通過語言來了解心也很難,所以他得出了“言不盡意”語言不能準確表達思想。他這樣的結(jié)論應(yīng)該說是錯誤的,用音樂表達思想是比較難的,因為我們聽到曲子,這個思想是什么?確實很難把握,但是語言表達思想比音樂要準確的多。不能因為音樂很難準確表達思想 就推斷出語言也無法表達思想,對不對?但是他這篇文章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比如說音樂式語言、形體語言,它也是語言啊,也可以拔意啊,這個是前人沒有提出來的。他把我們的思維拓展了,開拓了。關(guān)于“言不盡意”,我們就講兩位,王弼和嵇康。 下面“言盡意”我們講一位就是歐陽建。這個人比嵇康和王弼又要晚一些, 他也是一位年輕的學(xué)者他只活了三十三歲,王弼活了二十四歲,嵇康活了四十歲,他活了三十三歲。他也是被殺的,在八王之亂中被殺的。歐陽建,他寫了一篇文章叫《言盡意論》, 剛才我們講,嵇康寫了一篇文章叫《言不盡意論》,那篇文章沒有了,看不到了,而歐陽建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這篇文章還在。我剛才講到王弼在表述他的“得意忘象”的時候,他是通過解釋《周易》的一段文字來表現(xiàn)出來的。他是先談《周易》,談《周易》的時候 我們從里頭可以看到他有這些觀點。而現(xiàn)在我們講歐陽建這篇文章,就已經(jīng)脫離了《周易》了,不是談《周易》了,是從一般的哲學(xué)概念來解釋這個言意問題了,這具有更高的理論性了。他是這樣說的:“夫天不言,而四時行焉;圣人不言,而鑒識存焉。形不待名,而方圓以著;色不俟稱,而黑白已彰。”——三國魏·歐陽建《言盡意論》 天不說話,四時就在那里活動;圣人不說話,他的鑒識也是存在的;客觀事物一個形狀是怎樣的,不等你去起個名字,它是方是圓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了;顏色是紅是白,并不需要你去標明、說明一下,這是紅的白的, 它自身已經(jīng)在那兒存在了。那這段話意思是什么呢?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先有事物,然后才有名稱和語言。這樣講是對的,是唯物論。他接著說,“然則名之于物,無施者也;言之于理,無為者也。而今古務(wù)于正名,圣賢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誠以理得于心,非言不暢;物定于彼,非名不辯。”——三國魏·歐陽建《言盡意論》 他這講的很對。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語言雖然不能改變事物和它的規(guī)律,但是思維在人們腦子里頭,沒有語言就無法暢達,道理在我們思想里頭,在我們腦子里頭, 你沒有語言就沒法表達出來。事物是自然地存在的,但是你沒有名稱就無法區(qū)別這個事物,那個事物,這個蘋果那個梨,你怎么區(qū)別呢?你應(yīng)該這個叫蘋果,那個叫梨,人們才把它區(qū)別開來,沒有語言是不行的。這樣就充分肯定了語言對思維和事物的表現(xiàn)功能。所以語言不是無能的,不是可有可無的。 他進一步又說:“言不暢達,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鑒識不顯。鑒識顯而名品殊,言稱接而情志暢。”——三國魏·歐陽建《言盡意論》這講的很對,語言是社會交際的工具。手勢也可以交際,但是總不如語言那樣能夠充分暢情達意。 如果名稱概念不能夠區(qū)分事物,人們識別、評價就含糊不清。這個蘋果在這里,這個梨子也在這里,你分不清,就說好好好,到底哪個好吃,分不清,你必須說這個蘋果怎樣,梨怎么樣,把它的名稱說出來才能區(qū)別,對不對啊?歐陽建的意見比王弼的“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 是更深入,具體了,同時也反映出言意之辯跟當時品評鑒賞人物有關(guān)系。 再往下,他的文章的下面幾句又回到了開頭幾句了,他說:“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稱也。欲辯其言,則殊其名;欲宣其志,則志其稱。”——三國魏·歐陽建《言盡意論》可見語言是為了反映事物和思想而出現(xiàn)的,語言和事物之間不存在固定的、先驗的關(guān)系,并不是某個事物自然就有個名稱,某種道理一定有忽然的表達方式,不是的, “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這個講法也是對的。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不斷地變化。以前沒有這個事物,現(xiàn)在有了,就必須給出新的名稱和概念。原來沒有汽車,我們就要把汽車這個東西叫做汽車了,原來沒有電腦,我們就起名叫電腦,古人沒有這個東西,就沒有這個名稱。 現(xiàn)在有了就要給它一個名稱了,還有原來所不知道的道理,現(xiàn)在我們清楚了,就要修正和重新認識。需要提出來新的名稱、概念。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是吧?他最后總結(jié)說:這個語言和思想的關(guān)系, “猶聲發(fā)響,形存影附,不得相與為二矣,茍其不二,則言無不盡矣。”——三國魏·歐陽建《言盡意論》就好像聲音發(fā)出有個回響,如果形體存在就有影子附在那里,它不是兩個東西,既然它是一個東西那就說明,他說言是能夠盡意的,他的意思就是語言和事物和規(guī)律是不可分割的,語言是可以反映思想的。 這樣講是合理的,肯定語言可以反映思想、反映事物是對的,但是這個話他講的也絕對了,有他的片面性。他說語言和思想毫無二致,語言能夠完全盡意,就好比聲音與回響、形體與影子一樣,是機械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關(guān)系,這樣講是不對的。 他忽視了思想和語言的不一致性,夸大了語言的反映功能。實際上我們的語言反映思想只是相對的,不可能完全反映思想,就是我們腦子里想的東西不可能完全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完全是不可能的。人們的思想,特別是感情 有時候難以用確切的語言來表達,所謂辭不達意,所謂欲辯忘言,這個現(xiàn)象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了。我們一激動就找不出合理的語言來,我們許多感情是無法描述的。而且,表達思想感情有時也不一定通過名詞、概念、判斷這些語言形式,就是嵇康說的那個音樂、舞蹈、動作、表情這樣的 可以體現(xiàn)語言難以傳達的特殊感情。我們的相聲演員,我們的舞蹈演員有時候表現(xiàn)一個動作,一歪嘴,一瞪眼,她那個很難用語言表達的,所以語言不是表達思想的絕對的、唯一的工具。而這個方面他沒有注意到,沒有像嵇康那樣視野那樣寬,是不是這樣? 他有點把這個問題簡單化了。我們就介紹了三位的觀點, 最后我想說明一下,從哲學(xué)上來看,哲學(xué)史都認為:說“言盡意”是對的,因為它也可以反映思想,這是對的;說“言不盡意”是不對的,怎么能說語言不反映思想呢?從哲學(xué)上看是這樣,但是從文學(xué)史來看或者從藝術(shù)史來看,“言不盡意論”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理論和藝術(shù)理論,特別是創(chuàng)作方面那影響是極其深遠而廣泛的, 超過了“言盡意”論,古代的文藝思想家經(jīng)常講:“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嵇康、陸機都講過了。唐朝的釋皎然講:“至如天真挺拔之句,與造化爭衡,可以意會,難以言傳。”——唐·釋皎然《詩式》許多意思是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歐陽修講:“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宋·歐陽修《六一詩話》 這才最高。音樂、繪畫那里頭空白的地方也是要表達思想。繪畫的空白的地方也是要表達思想。音樂這樣停頓也是表達思想。所以這都是“言不盡意”理論的體現(xiàn)。 當然“言盡意”也有積極意義,在文學(xué)理論上也有反映。但總體說來,它沒有“言不盡意”影響那么大,這節(jié)就講到這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周易玄老師講易經(jīng)名言——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一、魏晉風(fēng)度與玄學(xué)
31.《周易系傳解讀》——終于找到了變卦一詞的出處
言與意
《易傳》的文學(xué)思想及其影響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