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技巧!
孩子,你為什么不理我?
四歲的聰聰從幼兒園回到家,一臉委屈:
“媽媽,今天童童欺負我,把我的衣服撕破了,他……”
媽媽生氣地說:
“你真笨!哭什么哭?回來哭有什么用?為何不把童童的衣服也撕了?”
奶奶趕緊把聰聰抱在懷里,說:
“噢,寶貝別傷心啦,奶奶明天去跟老師說。”
當小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時,家長大多不是罵,就是哄;卻很少想到靜下心來,用心傾聽,了解、接納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和想法。
其實,當孩子遭遇挫折、沮喪、委屈和失敗的時候,他最需要的,不是安慰,不是批評,更不是教訓;而是一個值得他信賴的人,讓他哭,聽他說,了解他,接納他……
孩子與成人一樣,如果父母能傾聽他們說什么,他們會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有被尊重的感覺;他們就會反過來尊重自己的父母,愿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
有一位青春期孩子的母親,流著淚跑來求助,說已經(jīng)半年多了,兒子在家中幾乎不愿與自己說一句話。她非常傷心,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
我見過不少苦惱的青春期孩子父母,他們苦惱的根源都是無法與孩子溝通。孩子小時候,他們習慣于以父母的權威教育孩子;現(xiàn)在孩子長大了,根本就不理睬父母,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根本就無法實施。
這些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說”得太多而“聽”得太少。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固定的溝通模式,這個模式是在孩子從小與父母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當孩子小時候,愿意告訴父母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時,父母沒有用心去聽;等到他漸漸長大,不習慣也不愿意跟父母訴說自己時,父母有一天會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已經(jīng)成了陌生人。
親子溝通的關鍵是“傾聽”,許多孩子不愿跟父母說心里話,原因在于父母的主觀武斷。往往孩子剛說了個開頭,父母就急急下結論,劈頭蓋臉一頓教訓,讓孩子覺得是自討沒趣,以后自然就不愿再說。
傾聽,具有“凈化心靈”的作用;傾聽,更是親子溝通成功的關鍵。所以,在希望孩子聽話之前,父母須以一顆慈愛的父母之心,耐心地先去傾聽孩子!
你會和孩子溝通與交流嗎?
如果你以為“溝通”等于和孩子談話,那么,你就錯了。溝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你的孩子會從你身上獲取很多的信息,這些信息來源如下:
你所說的話
你的語調——大聲或者小聲,嚴苛或者低吟
你的手勢、動作
你的面部表情
小孩需要觀察、聆聽,然后再對你的信息進行反饋。此外,寶寶還在這個過程,自己慢慢判斷,自己應該什么時候接話。
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其實比你所說的話更有作用。家長應該在鏡子前留意一下自己的日常表情。看看自己的情緒是怎樣“寫”在面上的。你是不是會皺眉頭、微笑還是沒有什么表情?和寶寶說話的時候,保持微笑,能讓小朋友比較容易接受你所要表達的信息。
試驗一下
找一個好朋友,半蹲跟他談話。你就感到,當談話的另一方有“君臨天下”的氣勢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不自在。其實,這和小朋友的感覺是一致的。所以,跟小朋友溝通的時候,應該蹲下來,盡量保持水平一致,這樣,小朋友就不會感到很大的壓力。
關心
小朋友能從你的動作中,了解你是否真的在意自己。而當小朋友開學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和小朋友溝通。雖然每個家長都會很關心小朋友,但是,隨著小朋友慢慢長大,家長關心孩子的方式應該隨之而發(fā)生變化。
當孩子5歲的時候,他很喜歡爸媽擁抱或者是逗玩。當你拍打他們肩膀,玩他們頭發(fā)或者為他們豎起大拇指的時候,他們都會為之感到高興。而當小朋友進學校的時候,你在后面微笑著跟他揮手告別,能讓他感到爸爸媽媽很在乎自己。
你知道嗎?
多于80%的13歲以下的小朋友會跟自己的寵物說自己的感受,而并非告知父母或朋友。
溝通的方式
縮小距離——談話的時候和小朋友的距離應該在一臂之內(nèi)。如果距離太遠,小朋友可能不能完全接受到你的信息。
首先叫孩子的名字——這讓才能首先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讓他清楚你要談話的對象是他。例如,如果要叫小朋友過來,應該是“湯姆,過來一下”,而不是“過來一下,湯姆”。
指令應該用積極的表達方式。例如:當你要叫孩子收拾東西的時候,你應該說“把東西整理一下吧”而不是“不要把東西弄亂”。
指令要清楚明白——不要把話說得太迂回。要直接、清楚、明白。
保姆式教育 讓親子難溝通
近日,某中學老師對班上的5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提出的問題是“你放學回家,家長問的第一句話是什么?”80%左右的學生給出的答案是:“作業(yè)多不多”和“在學校吃得怎么樣”。專家指出,這一回答反映,家長普遍走進了“保姆式教育”的誤區(qū)。
孩子在校差不多一整天,回到家后家長和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話可能是無意識的,但卻能反映出家長最關心孩子的是哪個方面。專家稱,其實學生內(nèi)心對家長都是有愛和依賴的,只是長期以來,家長把關注重點放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上,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于是家長在孩子眼中逐漸成了“保姆”。
專家指出,如今家長對孩子的生活關照得過于仔細,但孩子的心理素質卻越來越差,考試焦慮、過度關注自我的公眾形象、擔心人際關系等心理問題大量存在,原因就在于家長很少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其實家長和孩子交流時,不妨提些“你今天向老師提問了嗎”、“有沒有和同學探討難題”之類的問題,以引起孩子交流的欲望。此外,對于孩子的喜好,家長不妨多些關注和了解,以便尋找共同話題。
親子溝通先理解孩子的情緒
理解孩子的情緒
媽媽:你今天看上去很生氣。
羅南:我是很生氣!
媽媽:你心里感覺有點不舒服。
羅南:你說對了!
媽媽:你生某人的氣。
羅南:是的,我生你的氣。
媽媽:你為什么不告訴我呢?
羅南:你沒有帶我去參加小小聯(lián)盟比賽,但是你帶史蒂文去了。
媽媽:是這個讓你生氣啊,我打賭你一定在心里說:“她愛他超過愛我。”
羅南:是的。
媽媽:有時你真的那么想。
羅南:我確實會這么想。
媽媽:你要知道,親愛的,當你這么想的時候,應該過來告訴我。
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告訴他們,“你感覺很生氣。”讓他們理解自己的情感如何用詞語表達出來,他們會覺得你能體會他們真實的想法,關心他們真實的想法。有時,理解孩子的情緒可能就已經(jīng)足夠解決問題了。
有些時候必須要有限制。當四歲的瑪格麗特想割掉貓的尾巴“看看里面有什么”時,他的父親接受了她的科學好奇心,但是毫不遲疑地阻止了她的行為,“我知道你想看看它里面什么樣子,但是貓兒的尾巴是不能割掉的,讓我們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張圖來告訴你它里面什么樣子。”
當媽媽看到五歲的特德在起居室的墻上亂畫時,她的第一反應是想揍他,但是他看上去那么害怕,她不忍心過去打他,于是她說:“不,特德,墻不是用來畫畫的,紙才是用來畫畫的,給你三張紙。”媽媽開始擦墻,特德非常感激,說道:“媽媽,我愛你。”
有用和無用的訓誡方法
在訓誡孩子的時候,父母有時會制止不良行為,但是卻忽視導致該行為的驅動力。限制如果是在憤怒的爭吵中作出的,往往沒有條理,不連貫,并且無禮。甚至訓誡有時是在孩子幾乎不可能聽得進去的情況下進行的,而說出的話也最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那樣經(jīng)常會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覺得不僅他們的行為遭到批評,連他們自己也不是好人了。
當我們用有用的方法訓誡孩子時,我們幫助他們,不僅關注他們的行為,也關注他們的情緒。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但是要限制、指導他們的不良行為。在作出限制時,態(tài)度既要保持父母的自尊,也要保持孩子的自尊。限制既不能專斷,也不能反復無常,而是要有教育意義,能塑造人品。在實施限制時,不能使用暴力或者過度的憤怒。孩子對限制的反感應該能夠預料到,并且要理解他們的這種反感,不能因為孩子怨恨禁令而額外懲罰他們。
這樣的紀律可能會使孩子自愿接受限制和改變某種行為。從這個意義來說,父母的訓誡可能最終帶來孩子的自律。通過認同父母和父母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孩子內(nèi)心會獲得自我調整的標準。
孩子不聽話家長該如何溝通
父母說東,孩子指西,父母說左,孩子偏要轉右……小家伙看起來似乎就是存心在跟父母作對。如果父母堅持原則,他甚至可能倒地哭鬧,折騰不休,直到父母完全妥協(xié),這才罷休。為什么父母的話孩子就是不聽?是他天性頑劣,還是父母管教無方呢?
我們來看一個非常普遍的例子:飯菜都快涼了,孩子還不肯離開電視機,非要看完他正在看的動畫片,于是,媽媽一再地催促,情急之下又由催促轉為呵斥,心頭的火氣在一點點地累積。而小家伙對媽媽那些苦口婆心的諸如“飯菜涼了,吃了肚子會痛”,“看電視時間太長了,眼睛就要壞了”之類的勸說一概置之不理,繼續(xù)賴在電視機面前不動窩??吹叫〖一镞@樣油鹽不進,爸爸終于控制不住情緒,火了,“啪”一聲關了電視機,拎著小家伙上了飯桌。小家伙拳打腳踢,哭鬧不已,雖然被強行塞進去幾口飯,但是,他一直抽抽搭搭的,含在嘴里不肯下咽,咽下的也是一肚子的怨氣。這樣一來,一頓飯吃得大家都火冒三丈,好不心煩。
孩子為什么要針尖對麥芒似地跟父母對著干呢?很多人可能都會把問題歸咎到孩子的身上,給他扣上“不聽話”的帽子,貼上“任性”的標簽,但是實際上,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我們成人的錯。長期這樣管教孩子,我們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得聽話一些,相反,還會讓他變得更加任性,更加“不聽話”,持續(xù)地通過這種方式來跟父母對抗,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那么,面對類似的問題,我們究竟該怎樣處理,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同時也給孩子一個好心情呢?
如果我們嘗試改變一下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或許他就會變得“聽話”多了,“懂事”多了。一般來說,孩子會喜歡以下的方式:
1.共情的方式
孩子雖然小,但是他跟我們成人一樣需要理解。因此,表達我們對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以上面看電視的實例為例,如果我們不是強行制止孩子看電視,而是先表達我們對他迫切想看動畫片的這種心情的理解,那么事情就不會那么糟糕了。“媽媽知道,你特別想看完這個動畫片再吃飯對不對?這么好看的動畫片,錯過了真是太可惜了。不過,飯菜涼了,吃了肚子會痛的,肚子痛是不是也很難受呀?再說,看動畫片時間太長了,眼睛壞了,以后想看都看不了哦!你看,像媽媽這樣,如果我看不見,我就找不到我家寶寶了。我家寶寶在這邊吧?不對,我摸到的是沙發(fā)!在這邊吧?還不對,我摸到的是茶幾!天啦,如果看不見,那太可怕了!呀,可別把我們的眼睛看壞了,趕緊吃飯去吧!”給他一個臺階下,他自己也許就會放棄看電視,自動跑去吃飯去了。
2.順勢誘導的方式
孩子是最現(xiàn)實的,他只關注他當下正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如果強心阻止他,他就會很難別過勁兒來。當我們的要求跟孩子的欲望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我們可以采取相對比較柔性的方式順著他的期望走一走,然后再幫助他轉彎。比如孩子特別喜歡吃糖,見到糖就邁不開步,這時候強行搶下他手中的糖果可能就會讓他哭鬧不休,最終不可收拾。不如干脆就把糖剝了給他,并且順著他的想法來說說這個事:“吃吧吃吧,糖多甜,多好吃??!吃了糖,牙就壞了,然后我們就要去醫(yī)院看醫(yī)生,醫(yī)生呢,就會拿一把大鉗子,使勁地把我們的牙拔掉,哇,天啦,拔牙可痛了。你還記得那本《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嗎?鱷魚去拔牙的時候是不是嚇壞了?”
3.體驗自然后果的方式沒有比親身體驗更能說服孩子的了。很多時候,我們把不能做某個事情的道理說得明明白白的了,可孩子還是不聽。這時候,過多的說教是毫無意義的,不如干脆停止說教。他想要那么做,沒有關系,只要沒有危險,讓他自己去體驗一下這么做的后果好了。比如孩子一到吃飯時間就不好好吃飯,逼著他吃是沒有用的,這時候,我們不妨問問他,確認一下他是否真的不想吃了,如果他確實不想吃了,那就什么都不要說了,征詢過他的意見之后,直接把飯菜撤了,并且兩餐之間一定什么都不要給他吃,堅持等到下一頓再吃。當然,下一頓吃飯的時間可以比平時略微提前一點。孩子餓一頓兩頓,不會餓出毛病來的。一旦他體驗到挨餓的感覺,以后吃飯,他就不會邊吃邊玩,或者隨便吃幾口,等著兩餐之間吃零食了。
4.靈活變通的方式
同一件事情,我們常常能找到很多別的方式來變通處理,不一定非要一根筋地堅持到底。換一種方式,孩子一直對抗的行為可能就會被消除,甚至還可能非常癡迷地愛上這種方式。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無需“戰(zhàn)爭”就可以和平過渡了。比如,孩子推著他的小汽車到處跑,甚至把小汽車開到餐桌上去了,結果把餐桌上裝了調料的小碗打翻了,弄得滿手都是調料。媽媽想要他去洗手,可他就是不肯去,非要堅持開小汽車玩。如果媽媽強制他,他肯定不高興,不如就換一種方式,讓他乖乖巧巧去洗手:“帶著你的小汽車去洗手吧!看看你的小汽車能不能在水池里浮起來好不好?”這么一說,孩子肯定會對媽媽的這個提議感興趣,于是,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他就會跑去洗手,在水池里玩他的小汽車,而媽媽也無需呵斥他,就可以很順利地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擺脫與孩子溝通“大堵車”
其實,親子溝通并不難。像開車一樣,只要記住紅燈停綠燈行,堵車的情況就不會發(fā)生。
親子溝通大堵車
溝通大堵車之一:問一句答半句,不問就不答,有心事也不對你說(男孩居多)
孩子的心聲:“媽媽總問一些無聊的問題,比如,你在幼兒園吃的什么菜呀,王老師對你好不好呀,你有沒有犯錯誤呀。老一套。我怎么回答?‘有’;‘沒有’;‘還好啦’;吃什么菜?‘不記得了。’
“有時候受了委屈,回來對媽媽說,媽媽馬上立起眉毛對我說,這點事就哭,你可是個男孩子呀。”
問題癥結:傳統(tǒng)對男孩的“角色要求”,本身就不鼓勵他對人傾訴,而是要求他自己化解。這對男孩而言相當不公平?,F(xiàn)在已有部分家長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想方設法引孩子開口,但他們卻沒有提供有趣的、能將談話進行下去的溝通話題,幾年如一日的問題,哪個孩子不煩?何不轉轉話題,問問:“綜合活動課上的什么內(nèi)容?”“用樹葉拼金魚有趣嗎?”新鮮的問題,才有新鮮的溝通。作為父母,最要緊的事,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提出新鮮、有趣的問題。
另外,哪怕孩子的表述丟三拉四,前言不搭后語,也不要說他“表述能力不行”;更切忌當著孩子同學或其他家長的面打擊他“開口”的積極性。
溝通大堵車之二:孩子喋喋不休,翻來覆去播報重復信息。父母聽厭了,懶得理(女孩居多)
孩子的心聲:“我今天敢爬軟梯了,講給媽媽聽,她卻不耐煩,說,去去去,沒看我正忙著嗎?”
“一路走,一路說,快到家門口,媽媽突然對我吼了一聲,‘你能不能讓我清靜一會兒!’我怎么知道媽媽今天心情不好?”
問題癥結:孩子愿意毫無保留地袒露她的喜怒哀樂,這是件好事。父母之所以覺得煩,除了他們自身的情緒起伏外,也跟他們認為孩子的講述沒有提供“有效信息”有關。很多媽媽頭疼于孩子“話太多”,滔滔不絕,但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句。其實這與家長的引導無方有相當大的關系。耐心傾聽是基礎,只要在傾聽的過程中抓住一兩個點,就能將話題引入有趣的“頻道”;這樣有意識地引導一兩年,孩子的講述就會變得有條理、有重點、有趣味。
比如爬軟梯的話題,媽媽可誘導孩子仔細回憶站在軟梯上的感受,“有沒有小朋友喊加油?”“在下面保護你的老師是不是很緊張?是不是對你鼓勵地笑?”如此,不僅教會孩子堅強、有勇氣,懂得感謝他人的幫助,也教會了她細致觀察生活中的變化;這不只是對孩子品性的錘煉,對她的語言表達和未來的作文表述,也有裨益。
溝通大堵車之三:媽媽是個“大喇叭”,把我的秘密傳揚得到處都是
孩子的心聲:“我跟媽媽說,我喜歡班里的尤莉莉,長大后要找她做女朋友。我媽聽了大笑。我求她別對別人講,還拉了鉤,結果怎么樣?現(xiàn)在連爺爺奶奶叔叔嬸嬸都知道了。哼,我再也不和她講我的秘密了。”
問題癥結:4周歲后,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都在覺醒,他愿意告訴你一部分對他而言“至關重要”的消息,是希望你理解他、同情他、諒解他,當他的同盟軍。如果做父母的,僅僅把孩子當作“有趣的玩偶”“出乖露丑搞笑的小人兒”,到處傳揚他的“精彩事跡”,孩子就會很受傷,僵局也就這樣出現(xiàn)了。
面對這種情況,一位媽媽的做法是:找兒子道歉,說“媽媽不是有意的,但媽媽知道這讓你傷心了,媽媽愿接受懲罰,你要怎樣罰媽媽呢?”
結果兒子罰媽媽做了5個仰臥起坐,做完兩個人就和解了。下次,當媽媽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時,兒子就會拉拉她的衣襟:“你又想做仰臥起坐呀?!”
其實,親子溝通并不難。像開車一樣,只要記住紅燈停綠燈行,堵車的情況就不會發(fā)生。
親子溝通紅綠燈
制造親子談心花園
相對于晚飯桌上的溝通,敏感型的孩子也許傾向于在他的“秘密花園”里說出他的“難言之隱”,比如某個街心公園,或小區(qū)游樂場的秋千上。輕松的環(huán)境氛圍,更容易誘導孩子說出心里話。作為回報,父母不僅應當為其保密,而且可以提供自己兒時的類似事件、類似經(jīng)驗讓孩子放松。并在傾聽的過程中經(jīng)常對孩子說:“別緊張”,“沒關系”,“事情沒你想得那么嚴重……”
固定談心時間
要建立起“常態(tài)”的溝通習慣,規(guī)定一周至少有一天關掉電視,一家人一起來談“令我煩心的事”。注意,不是讓孩子一個人談,那樣會造成“審訊”式的緊張空氣,而是每個人都談,通過平等、互助式的交流,告訴孩子,任何遭遇都不會遭致家人的訕笑,你的背后有我們;也告訴孩子,傾訴是有好處的,傾訴會讓大家感覺更親密。
允許孩子以更多元的方式發(fā)泄
父母應當意識到發(fā)泄是溝通的基礎,對于表達能力還很弱的孩子而言,學會自控還是后話。一個孩子被逼彈琴兩個小時后,在紙上畫了頭發(fā)像電擊一樣豎起的媽媽,旁邊寫著:媽媽是個壞媽媽!媽媽看了,不應針鋒相對地斥責她,而是等孩子的激烈情緒平復后,再找她談:為什么恨媽媽?你要講出一個讓媽媽服氣的理由來!
孩子此刻已經(jīng)平靜,臉上浮起羞愧的笑。這位媽媽后來說:如果當時我也發(fā)火,把孩子的“反抗情緒”硬壓下去,就不會有后面的談話和溝通了。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堵塞、壓制,還是疏導,決定了溝通是否能繼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