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一見面就讓孩子比個子
「媽,今天我能不去姥姥家么?」
早上準(zhǔn)備去吃團圓飯的時候,兒子扭扭捏捏地說。
我愣了一下,因為兒子是我媽帶大的,一向就跟姥姥親。但今年過年,從昨晚到現(xiàn)在,連續(xù)跟我說了幾遍,不想出門,哪怕是姥姥家。
開始我還沒在意,以為他是想在家里看動畫片。
沒想到,一聊天,他講了心里話,聽得我眼淚都快出來了:
「每次去姥姥家,你們總是拿我和哥哥姐姐們比來比去。我真的有那么差嗎?我這么差勁,還帶我出去干什么?」
孩子話沒說完,我的眼眶都紅了。
原來,我們大人在一起不經(jīng)意之間的談?wù)?,給孩子內(nèi)心留下了這么深的陰影。
心理學(xué)家說,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往往敏感脆弱,把勝負(fù)看得很重,常常會因為一點小挫折或大發(fā)脾氣,或逃避退縮,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挫傷。
有時候,我們大人以為的場面話和玩笑話,其實,在孩子耳朵里,就是傷人的真話。我們不知場面熱鬧的背后,其實可能藏著孩子碎了一地的心。
今年過年走親戚,我們千萬要注意這五點。
1.不要一見面就讓孩子比個子
兒子俊俊突然有了一些奇怪的愛好:喜歡踮著腳走路,總愛研究爸爸的厚底皮鞋,還時不時偷穿。
一開始,張姐以為孩子只是好奇而已。
直到一天,俊俊拖著張姐的高跟鞋,跌跌撞撞地走來走去,一臉興奮:
「媽媽,我穿上這雙鞋,是不是看上去很高!」
這時候,張姐意識到問題的嚴(yán)重性了。
一問,孩子才吞吞吐吐地說出原因。
原來,上周,俊俊去叔叔家玩。叔叔一見到俊俊,就讓俊俊和小一歲的堂弟比比個子??】“l(fā)現(xiàn),自己竟然比堂弟還要矮,悲從中來。
叔叔是個大老粗,哪里會關(guān)注這些細(xì)節(jié),還和身邊朋友起哄,拿俊俊的身高打趣。這才有了俊俊后來一系列的怪異行為。
逢年過節(jié),親戚聚會??倳袔讉€小孩被抓著比比個子,卻不知,大人無意間的玩笑,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調(diào)查顯示,因為身材矮小,90%的患兒都有較強烈的自卑心理。
有的孩子本身對身高就比較敏感,又被大人當(dāng)眾拿來比較,可想而知,孩子心里有多不好受。
尊重孩子,請不要一見面就讓孩子比個子。
2.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小時候,我最害怕過年過節(jié)。因為親戚總會帶著孩子來玩兒,走的時候還會順手拿走我喜歡的玩具。
每次我不愿意,爸媽總會說:
「要懂得分享,不要做小氣鬼?!?/span>
「懂事一點,借給小妹妹玩一下。」
就這樣,我就習(xí)慣了「被迫分享」。以至于,我現(xiàn)在對自己所擁有的總?cè)狈σ环N安全感。
「分享」的確是一種美德,但是要以「自愿」為前提。
胡可的兩個孩子,小魚兒和安吉也經(jīng)常爭奪玩具。
但胡可卻從不強迫孩子分享,而是把這個玩具的「所屬權(quán)」重新定義:誰從家里帶出來的就是誰的。
其實,孩子是有「物權(quán)意識」的,知道「哪些玩具是我的,哪些是別人的?!?/strong>
強迫孩子「分享」會讓孩子對自己的物品喪失「安全感」,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的罪惡感,還會讓孩子潛移默化的認(rèn)為「分享=不快樂」 。
而這些缺點,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作為父母,我們要堅決捍衛(wèi)他的所有權(quán),當(dāng)別人要求他分享的時候,站出來保護他,該拒絕就拒絕,不要因為 「不好意思」,而讓孩子用自己的快樂來買單。
3.不要當(dāng)眾問孩子考試排名
近日,小學(xué)生的作文《我的愿望》爆紅網(wǎng)絡(luò)。
過年,孩子們最常被問的,也最怕被問的就是「考試成績」。
考得好的孩子自信滿滿,不怕問。
馬有失蹄,考不好的同學(xué)就慘了,要接受親戚的各種盤問。
「這次考試第幾名啊?」
「拿了獎狀沒有???」
「這次考了幾分???」
……
更令孩子崩潰的是,當(dāng)眾被問成績也就罷了,還時不時被當(dāng)成反面教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一番,那簡直就是雙重暴擊。
孩子也要面子,也有自尊心。他們有情感,有人格,需要來自身邊人的認(rèn)可。
自己的不足,被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孩子會感到羞恥和挫敗。而很多時候,孩子的成績,也關(guān)系到爸媽的面子。
綿陽一位父親在網(wǎng)上發(fā)帖吶喊:過年不要問我家孩子考了幾分!
其實,這個孩子并不是沒考好,而是誤以為自己考差了。一家人以為春節(jié)回家會有人問起,而媽媽又是全職輔導(dǎo)孩子,如果成績不好,難免被一群人圍著說閑話,心理壓力大。
在等待成績的過程中,母子兩人硬是抱著哭了好幾盤,備受煎熬。
泰爾多爾曾說:「成功并非重要的事,重要的是努力?!?/span>
就像這位爸爸呼吁的一樣,與其問成績,我們不如換一種問法:「孩子,你這學(xué)期努力過了嗎?」
4.不要強迫孩子打招呼
逢年過節(jié),串門打招呼必不可少??墒?,朋友卻遇到了一個困擾。
出發(fā)前,朋友一而再再而三地和女兒囑咐:「見到叔叔阿姨一定要打招呼?!?/span>
可到了叔叔阿姨跟前,孩子卻怎么都不肯叫,氣氛一度十分尷尬。
朋友只能找個臺階下,責(zé)備孩子道:「你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連打個招呼都不肯……」
隨后,轉(zhuǎn)頭和親戚解釋:「孩子比較內(nèi)向,不好意思……」
結(jié)果,孩子聽了,更往爸媽身后躲了。
很多父母遇到這類困擾,也都會像朋友一樣處理。但其實,孩子不打招呼,是很常見的。
《拜托了媽媽》節(jié)目中分析,「孩子不打招呼」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不敢打招呼
很多親戚,一年才見一兩次。孩子可能都已經(jīng)忘記了。而孩子的大腦當(dāng)中通常會認(rèn)為,陌生人是有危險的。孩子會用「沉默」、「面無表情」來回?fù)簟?/span>
有些父母卻以此給孩子貼上「內(nèi)向」、「不懂事」等負(fù)面標(biāo)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自我成長。
● 不會打招呼
有些孩子并沒有足夠的社交能力,平時也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突然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他就容易緊張害羞,不敢說話。
父母的逼迫責(zé)罵,會讓孩子對自我產(chǎn)生懷疑,覺得都是自己的錯,從而變得自卑。
● 我能打招呼,我就是反著來
這類孩子則是逆反心理作祟。父母叫他干什么,他偏偏反著來。父母的強迫,會讓孩子感受到被忽略、被壓迫,更加無濟于事。
蒙臺·梭利曾說:「兒童心靈上的許多烙印,都是成人無意間烙下的?!?/span>
父母無意間的幾句責(zé)備,都有可能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
不強迫孩子打招呼,是我們對孩子最起碼的尊重。
5.不要強迫孩子當(dāng)眾表演才藝
「給小姨跳個舞吧!」
「給三叔唱首歌吧!」
「給三舅姥爺背首詩吧!」
……
過年過節(jié),七大姑八大姨齊聚一堂,大家總會送上中國式的見面禮:讓自家孩子當(dāng)眾表演節(jié)目。
如果孩子不愿意,各路父母就會使出殺手锏,要么糖衣炮彈,要么威逼利誘。
「寶寶,把你學(xué)的給大家表演一個,爸爸給你一個大大的壓歲錢。」
「寶寶,給媽媽唱首歌,有糖吃哦!」
「趕緊上去表演一個,不然輔導(dǎo)班那么多學(xué)費都白交了!」
……
曾有新聞報道,寒假興趣班之所以爆滿,竟是因為父母為了過年讓孩子在親戚面前表演才藝。
有些父母為此真是煞費苦心,早早就讓孩子開始排練。
一次街頭采訪中,大部分的人都表示自己曾經(jīng)被父母逼著當(dāng)眾表演。
有的說,弟弟自小學(xué)樂器,每次聚會,媽媽都會叫他吹一個。
也有的說,因為隔壁孩子會打快板,父母竟然也讓她跟著做,結(jié)果她不會。那種尷尬,即使現(xiàn)在長大了也依然記得。
看似熱熱鬧鬧的表演,卻成了明爭暗斗的父母攀比。
如果孩子自己愿意,那倒是也沒什么。如果孩子內(nèi)心對此十分排斥,不愿上臺,父母卻感覺面子過不去,訓(xùn)斥孩子,強迫孩子上臺,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
孩子會容易感到委屈、不被尊重,變得消極,更加膽怯順從。同時,孩子還會失去主動性,把「興趣」變成「應(yīng)付」。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者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guān),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guān)?!?/span>
過年走親戚,千萬不要強迫孩子當(dāng)眾表演。
別忘了,過年是我們對于童年最美好的回憶?,F(xiàn)在我們做父母了,也不能讓咱們的「比拼」大戲,傷了孩子的心。
其實,努力了一整年,大人和小孩都不容易,應(yīng)該心心相惜,互相體諒,就不要在過年了還互相傷害。
別林斯基曾說,「自尊是一個人靈魂中的偉大杠桿?!?/span>
少一點強迫,多一點真誠。只有尊重孩子的內(nèi)心,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堅忍不拔的靈魂。
把自己解綁,也與孩子和解,讓孩子們過一個快樂幸福年!
-End-
作者:依伊,三昧真火煉金人,以女兒之名寫文,以兩手執(zhí)筆寫心,關(guān)注情感、成長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