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屬于印巴分治后的歷史遺留問題。印度曾長期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而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1892年印度出現了第一個政黨印度國民大會黨,1906年印度組建了以穆斯林為主的政黨全印度穆斯林聯盟。兩個政黨分屬不同的宗教派別,關系一直都比較緊張。1942年英國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無力再經營印度殖民地,遂有意讓印度在大英帝國的政治框架內實現獨立自治。但國大黨與全印度穆斯林聯盟無法達成一致。1947年在末代印度總督蒙巴頓的主導下,印度被拆分,以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由不相連的東、西兩巴組成)于8月14日宣布獨立。以印度教徒、錫克教徒為主的印度共和國于8月15日宣布獨立。印度被一分為二。
印巴分治的主要導火索就是宗教問題。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地方土邦眾多,宗教信仰復雜,教派對立非常嚴重。鑒于此,蒙巴頓方案在印巴實現分治后,對分布在印度各地的土邦采取了按宗教信仰允許各邦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的計劃。這本來算是一個不錯的計劃,前期進展都很順利。但唯獨三個邦出現了分歧,分別是朱納加爾、海德拉巴士、克什米爾。
對這三個邦,印度的處理方式可謂粗暴又簡單。朱納加爾有80%的人是印度教徒,但統治這里的確是伊斯蘭教徒。印度通過武力,驅逐了朱邦的伊斯蘭教徒統治者,將朱納加爾邦強行并入印度,此舉遭到了巴基斯坦的強烈不滿。而海德拉巴士的情況和朱納爾加的情況極為類似,但海邦選擇成為英聯邦的直屬自治領土。印度又是通過武力威懾手段強行將海德拉巴士收入囊中。
面對兩次錯失機會收回兩個土邦,巴基斯坦的忍耐性已經達到了極限,對剩下的克什米爾可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手。更何況克什米爾有75%的人口是穆斯林,盡管王公上層都是印度教徒,但按蒙巴頓計劃,克什米爾理應歸屬巴基斯坦。而圍繞克什米爾歸屬問題,印巴兩國在這里爆發(fā)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印巴戰(zhàn)爭。第一次印巴戰(zhàn)爭印度完勝巴基斯坦,控制了三分之二的克什米爾土地。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戰(zhàn)爭,巴基斯坦在空軍占優(yōu)的情況下在陸戰(zhàn)造到印軍的反攻,損失慘重。同年,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印巴兩國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區(qū)。第二次印巴戰(zhàn)爭結束。
通過兩次印巴戰(zhàn)爭,兩國之間徹底撕破臉成為了世仇。而克什米爾對印巴到底有多重要,會讓雙方數度兵戎相見?克什米爾總面積17.3萬平方公里,從地圖上看這里周邊國家林立,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印度,歐洲和中東的陸路交通樞紐。這里地處南亞咽喉要道,是南來北往貿易的必經之地。印度通過控制克什米爾可以把影響力擴大到阿富汗乃至于中亞地區(qū),同時又能遏制巴基斯坦。而克什米爾對巴基斯坦而言就更為重要了。由于海洋發(fā)展力量水平的薄弱,保持陸上對外聯絡渠道對巴基斯坦至關重要。中巴經濟走廊和中巴鐵路需要通過克什米爾進行連接。如果克什米爾完全喪失,中巴將完全被印度分開,那樣巴基斯坦就徹底成了孤島。
如今,克什米爾依然是印巴兩國的禁忌之地。兩國在分界線附近屯兵對峙,稍有風吹草動就有可能引爆戰(zhàn)爭??耸裁谞?,這個南亞局勢最不穩(wěn)定的地區(qū),戰(zhàn)爭的陰影從未消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