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2日夜。黑龍江謝某提供一病案——
馬X,女,65歲?;颊咦蛉找灰共幻髟蛭疵?。今天感覺頭昏無力,腿軟。鼻子、口、肛門、前陰、后背像冒火一樣的感覺,同時感覺身體像往外冒風,怕冷,小便黃少,口干不喜飲,無汗,兩脅脹痛,胸部發(fā)熱,左側(cè)腋下感覺發(fā)熱酸痛,心前區(qū)悶痛,大便正常。右寸脈沉緩,關(guān)沉滑,尺脈沉;左脈沉小無力,來盛去衰感覺。舌苔薄白舌質(zhì)粉紅胖大,中有裂紋,不痛。
討論中的補充:心不煩躁;失眠前沒有這些癥狀,以前就睡眠不好,但是沒有這次重;體格虛胖,不腫;精神有點萎靡;以前用過含阿膠的藥就睡不著。
爭論:有說三陽合病者,怕冷——太陽證;兩脅脹痛——少陽證;便少口干——陽明證。主張小柴胡湯合黃連阿膠湯加減;如果考慮飲,加茯苓;惡風,加黃芪、桂枝。
有說是太陽少陽合病,里有停飲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或小柴胡合真武湯,或小柴胡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有的主張葛根湯加小柴胡加石膏、梔子者,不一而足。
有說是水熱互結(jié)者,不該用阿膠,因其滋膩助濕。
有說是心腎不交,陰陽不調(diào),氣血逆亂;或上焦有水,中焦有熱,下焦缺乏津液者,但未出治法。
有人以少陽化熱論治,并出處方:柴胡24克,黨參30克,黃芩15克,炙草15克,梔子15克,豆豉15克。因口干無惡心,去半夏加花粉15克。
有人抱怨:病歷書寫不規(guī)范,術(shù)語含糊不清,容易誤診。筆者認為這是常事,這個抱怨也有道理。
個人的片面意見:首先反對三陽合病的說法。雖有惡寒(怕冷)情況,覺得并不是太嚴重的。如果嚴重,怎么不見浮緊脈或浮緩脈?都是里證的脈象。沒有口苦咽干脈弦,寒熱往來。默默不欲飲食等少陽證之一,因此又反對以少陽證論治。唯一的胸脅脹痛,我認為綜合所有的情況分析,懷疑是水飲作禍。至于心前區(qū)悶痛,當從陽明證論治,勉強站的住腳(也可作為“心下有水氣”理解)。沉脈主里,緩主濕,滑主痰(盡管這里的痰癥不明顯),就是沒有沉弦脈,不然痰飲之癥就明顯了。舌苔白潤,舌體大,口干不喜飲,小便黃少,九竅發(fā)熱“冒火”,脈沉緩滑——主里有飲;心前區(qū)屬胃,“胃不和則臥不安”,“九竅不和皆胃病”,我們都是初學者,不妨把這里的“胃”字權(quán)當陽明證講——確立為陽明證。
大家?guī)缀醵家恢抡J為有水飲。濕與水飲痰濁同源同性質(zhì),均為陰邪。飲為陰邪就不可能從表發(fā)汗驅(qū)除(除非有脈浮的表征現(xiàn)象),發(fā)汗則傷津液或者亡陽。那就是吳鞠通所說的“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但是應(yīng)該注意到,患者有口干但不欲飲,舌有裂紋,九竅有“冒火”癥狀,已現(xiàn)津傷液虧之證。滋陰則助濕,利水則傷陰,這就是陽明證的陰傷停水證,就是豬苓湯證。
至于阿膠的助陰礙濕的滋膩之性,我注意到豬苓湯中阿膠用量應(yīng)該是所有藥中最少的。它甘平潤滑,又有滑石的監(jiān)制,主治煩渴不得臥,兼滋津液以潤燥,是它在此方中的主要作用。
原文:陽明篇(226)條:“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少陰篇(319)條原文:“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都是脈浮,渴欲飲水或咳而嘔渴,應(yīng)該說我的歪理還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純粹是牽強附會。我希望有人站出來駁倒我,使我真正的學點東西??上В敃r并沒有一人站出來反駁。原文是說,豬苓湯主治陰虛并水熱互結(jié)的癥候,而我主要依據(jù)小便不利、心煩不得眠等陰虛主證提出以豬苓湯為主的治療方法,意在利水育陰兼顧泄熱。如果背部與胸脅等處發(fā)熱脹痛能作為我懷疑飲停胸脅的證據(jù)之一,那我不由得大吃一驚:要再好好學一學有關(guān)懸飲的辨證論治,以及苓桂術(shù)甘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的方證運用。
附:豬苓湯的組成方解與臨床應(yīng)用——
原方五藥各一兩,后世依照現(xiàn)在的習慣,除了二苓各12克以外,其余各為10克,阿膠劑量不能大過其它任何一藥。淡能滲濕 ,寒可勝熱。二苓甘淡,滲 脾胃膀胱之濕;澤瀉咸寒以利小便;滑石淡寒,體重降火,氣輕解肌,通行上下表里之濕;阿膠甘平潤滑,主治煩渴不眠,兼滋津液以潤燥。五味合用,共收養(yǎng)陰清熱,滲利水濕之功。除主治陰傷停水證外,臨床可用于——
1、加茵陳治濕熱黃疸之口渴尿黃者;
2、加蒲公英、車前子,治療急性尿路感染;
3、加大薊、小薊,治療血尿澀痛者;
4、加白茅根,治療急性腎炎而陰虛者;
5、加薏仁、敗醬草、金銀花,治療陰下腫痛或見膿血者;
6、豬苓用量至30-50克,可試用于泌尿系之惡性腫瘤;
7、以白術(shù)、桂枝易滑石、阿膠即五苓散,用于太陽病膀胱蓄水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