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腦神經檢查
(一)嗅神經
嗅覺功能障礙如能排除鼻黏膜病變,常見于同側嗅神經損害。
(二)視神經
檢查包括視力、視野檢查和眼底檢查。
(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
1.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分別為第3、4、6對腦神經,共同支配眼球運動,合稱眼球運動神經。
2.如發(fā)現(xiàn)眼球運動向內、向上及向下活動受限,以及上瞼下垂、調節(jié)反射消失均提示有動眼神經麻痹。
3.如眼球向下及向外運動減弱,提示滑車神經有損害。
4.眼球向外轉動障礙則為展神經受損。
5.瞳孔反射異??捎蓜友凵窠浕蛞暽窠浭軗p所致。
6.單側眼球運動神經的麻痹可導致復視。
(四)三叉神經
1.三叉神經系第5對腦神經,是混合性神經。
2.感覺神經纖維分布于面部皮膚、眼、鼻、口腔黏膜。
3.運動神經纖維支配咀嚼肌、顳肌和翼狀內外肌。
4.面部感覺
囑患者閉眼,以針刺檢查痛覺、棉絮檢查觸覺和盛有冷水或熱水的試管檢查溫度覺。兩側對比,觀察患者的感覺反應是否減退、消失或過敏,同時確定感覺障礙區(qū)域。
5.角膜反射
(1)囑患者睜眼向內側注視,以捻成細束的棉絮從患者視野外接近并輕觸外側角膜,避免觸及睫毛,正常反應為被刺激側迅速閉眼,稱為直接角膜反射。
(2)如刺激一側角膜,對側也出現(xiàn)眼瞼閉合反應,稱為間接角膜反射。
(3)直接與間接角膜反射均消失見于三叉神經病變(傳人障礙);直接反射消失,間接反射存在,見于患側面神經癱瘓(傳出障礙)。
6.運動功能
(1)檢查者雙手觸按患者顳肌、咀嚼肌,囑患者做咀嚼動作,對比雙側肌力強弱。
(2)再囑患者做張口運動或露齒,以上下門齒中縫為標準,觀察張口時下頜有無偏斜。
(3) 一側三叉神經運動纖維受損時,病側咀嚼肌肌力減弱或出現(xiàn)萎縮,張口時由于翼狀肌癱瘓,下頜偏向患側。
(五)面神經
1.運動功能
(l)首先觀察雙側額紋、鼻唇溝、眼裂及口角是否對稱。然后,囑患者做皺額、閉眼、露齒、微笑、鼓腮或吹哨動作。
(2)面神經受損分類
①一側面神經周圍性(核或核下性)損害時,病側額紋減少、眼裂增大、鼻唇溝變淺,不能皺額、閉眼,微笑或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鼓腮及吹口哨時病變側漏氣。
②中樞性(核上的皮質腦干束或皮質運動區(qū))損害時,由于上半部面肌受雙側皮質運動區(qū)的支配,皺額、閉眼無明顯影響,只出現(xiàn)病灶對側下半部面部表情肌的癱瘓。
2.味覺檢查
(1)囑患者伸舌,將少量不同味感的物質(食糖、食鹽、醋或奎寧溶液)以棉簽涂于一側舌面測試味覺。每種味覺試驗完成后,用水漱口,再測試下一種味覺。
(2)面神經損害者則舌前2/3味覺喪失。
(六)位聽神經
1.聽力檢查
測定耳蝸神經的功能。
2.前庭功能檢查
(1)詢問患者有無眩暈、平衡失調,檢查有無自發(fā)性眼球震顫。
(2)通過外耳道灌注冷、熱水試驗或旋轉試驗,觀察有無前庭功能障礙所致的眼球震顫反應減弱或消失。
(七)舌咽神經、迷忐神經
1.運動
(1)注意患者有無發(fā)音嘶啞、帶鼻音或完全失音,是否嗆咳,有無吞咽困難。
(2)觀察患者張口發(fā)“啊”音時腭垂是否居中,兩側軟腭上抬是否一致。當一側神經受損時,該側軟腭上抬減弱,腭垂偏向健側;雙側神經麻痹時,腭垂雖居中,但雙側軟腭上抬受限,甚至完全不能上抬。
2.咽反射 用壓舌板輕觸左側或右側咽后壁,正常者出現(xiàn)咽部肌肉收縮和舌后縮,并有惡心反應,有神經損害者則反射遲鈍或消失。
3.感覺
(1)可用棉簽輕觸兩側軟腭和咽后壁,觀察感覺。
(2)舌后1/3的味覺減退為舌咽神經損害。
(八)副神經
1.副神經系第11對腦神經,支配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
2.檢查時注意肌肉有無萎縮,囑患者做聳肩及轉頭運動,檢查者給予一定的阻力,比較兩側肌力。
3.副神經受損時,向對側轉頭及同側聳肩無力或不能,同側胸鎖乳突肌心及斜方肌萎縮。
(九)舌下神經
1.檢查時囑患者伸舌,注意觀察有無伸舌偏斜、舌肌萎縮及肌束顫動。
2.單側舌下神經麻痹時伸舌舌尖偏向患側,雙側麻痹者則不能伸舌。
二、運動功能檢查
(一)肌力
1.定義
指肌肉運動時的最大收縮力。
2.分級
(1)0級完全癱瘓,測不到肌肉收縮。
(2)1級僅測到肌肉收縮,但不能產生動作。
(3)2級肢體在床面上能水平移動,但不能抬離床面。
(4)3級肢體能抬離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5)4級能作抗阻力動作,但不完全。
(6)5級正常肌力。
3.臨床意義
名稱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單癱單一肢體癱瘓,多見于脊髓灰質炎
偏癱為一側肢體(上、下肢)癱瘓,常伴有同側腦神經損害,多見于顱內病變或腦卒中
交叉性偏癱為一側肢體癱瘓及對側腦神經損害
截癱為雙側下肢癱瘓,是脊髓橫貫性損傷的結果,見于脊髓外傷、炎癥
(二)肌張力
1.肌張力增高
(l)痙攣狀態(tài):在被動伸屈其肢體時,起始阻力大,終末突然阻力減弱,也稱折刀現(xiàn)象,為錐體束損害現(xiàn)象。
(2)鉛管樣強直:伸肌和屈肌的肌張力均增高,做被動運動時各個方向的阻力增加是均勻一致的,為錐體外系損害現(xiàn)象。
2.肌張力降低 肌肉松軟,伸屈其肢體時阻力低,關節(jié)運動范圍擴大,見于周圍神經炎、前角灰質炎和小腦病變和肌源性病變等。
(三)不自主運動
分類
臨床表現(xiàn)
臨床意義
靜止性震頗靜止時表現(xiàn)明顯,而在運動時減輕,睡眠時消失,常伴肌張力增高
見于帕金森病
意向性震顫又稱動作性震顫。震顫在休息時消失,動作時發(fā)生,愈近目的物愈明顯
見于小腦疾患
舞蹈樣運動
為面部肌肉及肢體的快速、不規(guī)則、無目的、不對稱的不自主運動,表現(xiàn)為做鬼臉、轉頸、聳肩、手指間斷性伸曲、擺手和伸臂等舞蹈樣動作,睡眠時可減輕或消失
多見于兒童期腦風濕性病變
手足徐動
為手指或足趾的一種緩慢持續(xù)的伸展扭曲動作
見于腦性癱瘓、肝豆狀核變性和腦基底核變性
(四)共濟失調
1.指鼻試驗
(l)小腦半球病變時同側指鼻不準。
(2)如睜眼時指鼻準確,閉眼時出現(xiàn)障礙則為感覺性共濟失調。
2.跟一膝一脛試驗
(1)小腦損害時,動作不穩(wěn)。
(2)感覺性共濟失調者則閉眼時足跟難以尋到膝蓋。
3.其他
①快速輪替動作:囑患者伸直手掌并以前臂作快速旋前旋后動作,共濟失調者動作緩慢、不協(xié)調;
②閉目難立征:囑患者足跟并攏站立,閉目,雙手向前平伸,若出現(xiàn)身體搖晃或傾斜則為陽性,提示小腦病變。如睜眼時能站穩(wěn)而閉眼時站立不穩(wěn),則為感覺性共濟失調。
三、感覺功能檢查
1.淺感覺檢查
淺感覺障礙臨床意義
痛覺障礙見于脊髓丘腦側束損害
觸覺障礙見于脊髓丘腦前束和后索病損
溫度覺障礙見于脊髓丘腦側束損害
2.深感覺檢查深感覺檢查方法及臨床意義
運動覺運動覺障礙見于后索病損
位置覺檢查者將患者的肢體擺成某一姿勢,請患者描述該姿勢或用對側肢體模仿,位簧覺障礙見于后索病損
震動覺用震動著的音叉(128Hz)柄置于骨突起處(如內、外踝,手指、橈尺骨莖突、脛骨、膝蓋等),詢問有無震動感覺,判斷兩側有無差別,障礙見于后索病損
3.復合感覺檢查(皮質感覺)
復合感覺臨床意義
皮膚定位覺該功能障礙見于皮質病變
兩點辨別覺觸覺正常而兩點辨別覺障礙時則為額葉病變
實體覺功能障礙見于皮質病變
體表圖形覺如有障礙,常為丘腦水平以上病變
四、神經反射檢查
1.淺反射(刺激皮膚、黏膜或角膜等引起的反應)
淺反射臨床意義
腹壁反射上、中或下部反射消失:分別見于不同平面的胸髓病損;
雙側上、中、下部反射均消失:昏迷、急性腹膜炎;
一側上、中、下部反射均消失:同側錐體束病損,
腹壁反射減弱或消失:肥胖、老年人、經產婦
肛門反射反射障礙為骶髓4-5節(jié)病損或肛尾神經病損
角膜反射直接角膜反射消失、間接角膜反射消失:三又神經病變(傳入障礙);
直接角膜反射消失、間接角膜反射存在:患側面神經癱瘓(傳出障礙)
提皋反射雙側消失為腰椎l-2節(jié)病損;一側消失見于錐體束損害
跖反射反射消失為骶髓1-2節(jié)病損
2.深反射(腱反射)
深反射臨床表現(xiàn)反射中樞或臨床意義
朧二頭肌反射使肱二頭肌收縮,前臂快速屈曲頸髓5 -6節(jié)
肱三頭肌反射使肱三頭肌收縮,引起前臂伸展頸倘6—7節(jié)
橈骨膜反射可引起肱橈肌收縮,發(fā)生屈肘和前臂旋前動作頸髓5-6節(jié)
膝反射引起小腿伸展腰倘2—4節(jié)
跟腱反射(躁反射)反應為腓腸肌收縮,足向跖面屈曲骶髓l一2節(jié)
踝陣攣陽性表現(xiàn)為腓腸肌與比目魚肌發(fā)生連續(xù)性節(jié)律性收縮,而致足部呈現(xiàn)交替性屈伸運作系腱反射極度亢進
髕陣攣陽性反應為股四頭肌發(fā)生節(jié)律性收縮使髕骨上下移動系腱反射極度亢進
3.病理反射
癘埕反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Babinslci征取位與檢查跖反射一樣,用竹簽沿患者足底外側緣,由后向前至小趾近足跟部并轉向內側,陽性反應為躅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開
Oppenheim征醫(yī)生用拇指及示指沿患者脛骨前緣用力由上向下滑壓,陽性表現(xiàn)同Babinski征
Gordon征檢查時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壓腓腸肌,陽性表現(xiàn)同Babinski征
Hoffmann,讓以拇指迅速彈刮患者的中指指甲,引起其余四指輕度掌屈反應則為陽性,反射中樞為頸髓7節(jié)-胸髓l節(jié)
4.腦膜刺激征
見于腦膜炎、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顱壓增高等。
腦膜刺激征臨床表現(xiàn)臨床意義
頸強直患者仰臥,檢查者以一手托患者枕部,另一只手置于胸前作屈頸動作。如這一被動屈頸檢查時感覺到抵抗力增強,即為頸部阻力增高或頸強直在排除頸椎或頸部肌肉局部病變后,即可認為有腦膜刺激征
Kernig征患者仰臥,一側下肢髖、膝關節(jié)屈曲成直角,檢查者將患者小腿抬高伸膝。正常人膝關節(jié)可伸達1350以上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與屈肌痙攣,則為陽性
Brudzinski征患者仰臥,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托起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當頭部前屈時,雙髖與膝關節(jié)同時屈曲則為陽性
五、自主神經功能檢查
檢查方法表現(xiàn)意義
皮膚劃痕試驗紅色劃痕出現(xiàn)快、持續(xù)時間長、明顯增寬,提示意義神經興奮性增高白色劃痕持續(xù)時間>5分鐘,提示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
臥立位試驗由立位到臥位,脈率減慢> 10 - 12次1分,提示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由臥位到立位脈率增快>10 -12次/分,提示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
眼心反射加壓眼球后脈率減慢> 12次/分,提示副交感神經(迷走)興奮性增高加壓眼球后脈率加快,提示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
發(fā)汗試驗和豎毛反射
判斷交感神經功能障礙范圍
Valsalva動作
用于檢查壓力感受器功能狀態(tài)、反射弧的傳人或傳出纖維的損害狀況
致謝本文來源:網(wǎng)絡及網(wǎng)絡投稿綜合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本文小編以欣賞、學習之意發(fā)布,謝絕商業(yè)傳播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