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要注意“元氣勝谷氣”
□ 黃開泰 四川省綿陽市科學城醫(yī)院中醫(yī)科
飲食為人之大欲,失于節(jié)制、不顧個體生命狀況則為人之大害。飲食失節(jié)臨床最常見的有兩種情況,一是“飽食”,一是“強食”,基本特點都是飲食超過脾胃運化機能所能承受的量——總的飲食量或單一飲食量。“飽食”是自主性飲食失節(jié),以成人和青少年為多;“強食”是非自主性飲食失節(jié),以小兒為主,是比“飽食”更為普遍的損害健康的行為,是臨床患兒疾病反復不愈的主要因素之一。
脾胃是后天之本,不僅承擔一切飲食的受納、腐熟和水谷精微的運轉、化生,而且居中焦,脾升胃降,負責人體氣機升降的調控,是有形機體和無形正氣得到充實的基礎,是生命神氣正常升降的樞機,決定健康程度,決定疾病愈否,所以中醫(yī)強調“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辨證論治十分關注胃氣的強弱??墒?,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飲食失節(jié)損傷脾胃的情況日益普遍,不僅嚴重損傷脾胃、中焦積滯,形體不充;而且正氣虛弱、抵抗力下降,疾病不斷。
有一女童,家長害怕蛋白質缺乏,早晨喂牛奶,中午喂蝦仁,晚上喂雞蛋,未滿一歲,反復腹瀉或發(fā)燒就有兩月之久;一七歲男孩,偏嗜肉食,喘咳痰多歷經數年不愈。由于現(xiàn)代飲食種類豐富,內在質量也發(fā)生了不少變化,或存在殘留農藥、化肥,或添加防腐劑、增白劑、強面筋等等,如果病人只寄希望于醫(yī)藥,欲其康健實在很難。當然,飲食對疾病的影響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關鍵在于顧護脾胃,使脾胃運化之機和升降之氣維持正常,水谷精微能夠為我所用,飲食糟粕(有害物質)能夠及時排除,節(jié)制飲食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宋代朱佐:“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養(yǎng)性之術,常使谷氣少,則病不至矣。”(《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養(yǎng)生雜論》)飲食有節(jié),脾胃運化正常氣機流暢,不僅為機體的物質需要提供保障,而且有利于機體內各種營養(yǎng)物質轉化、化生的平衡。《萬病回春》認為:“能節(jié)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飽甚者,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糟粕變化,早晚溲便,按時精華,和凝上下,津液含畜,神氣安守,榮衛(wèi)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無由作。”
可是,我們把具有生命活力和自控能動調節(jié)機制的人體,當成了一個裝東西的桶,離開具體的生命對象去單純強調營養(yǎng),以為吃什么就會有什么,多吃多益;飲食平衡也忽視具體的生命特點,孤立地就飲食而飲食,所以常常是飲食營養(yǎng)豐富但身體卻并不健康,飲食種類平衡但難免反復疾病。
《退庵隨筆.攝生》:“欲得長生,腹中長清;欲得不死,腹中無滓。”飲食養(yǎng)身又養(yǎng)生,但必須是在脾胃沒有傷害的前提下,與生命個體的狀況形成互補,否則,任何飲食不但無益而且有害。現(xiàn)代人們尤其對小兒惟恐飲食不足,營養(yǎng)不夠,就不擔心脾胃功能,不擔心生命體內在的物質轉化平衡機制,輕者食積于胃腸之腑,滯元氣充實之來路;重者積于血脈(如高血糖、高血脂),危害五藏元真之清靜。
讓我們記住《食治通說》上的一句話吧:“食治則身治,此上工治未病之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