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也叫艾蒿、香艾。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cè)根多;常有橫臥地下根狀莖及營養(yǎng)枝。
春季正是吃艾的大好時節(jié),鄉(xiāng)野路邊隨處可見,隨手可得。
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有調(diào)經(jīng)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經(jīng)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jīng)寒不調(diào),宮冷不孕;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jīng)止血,用于虛寒性出血。
艾蒿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頭,還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艾蒿葉熬汁,然后稀釋兌水沐浴,可除身上長的小紅疙瘩。此外還可以驅(qū)蚊蠅、滅菌消毒,預防疾病。
艾蒿還用于針灸術的“灸”, “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后去熏、燙穴道。用艾蒿泡腳有很多保健功效。因為它有著治病的功能,特別是在五月節(jié)這天乘著露水采到后,藥效最好。
艾葉還能制作當季的網(wǎng)紅食品——青團
青團: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來當作春游小吃。
艾蒿還是一種食用植物,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艾蒿饃饅、艾蒿糍粑糕、艾蒿肉丸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此外,艾葉還是中醫(yī)特色治療的一個關鍵藥材。
艾灸,中醫(y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產(chǎn)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fā)經(jīng)氣的活動來調(diào)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糍
材料:鮮艾葉400克,糯米粉500克,米粉200克,面粉150克,豆沙適量,色拉油50克,白砂糖20克
做法:艾草400克,整理干凈摘去老葉和硬的根蒂,用清水反復洗滌干凈,將艾草焯水,將焯過水的艾草瀝干水分,倒入攪拌機,加入1:1的清水;攪打成艾草漿備用。
將艾草漿倒入大盆中,加入500克糯米粉,加入200克大米粉,加入150克小麥淀粉;加入20克白砂糖;加入50克色拉油,用筷子攪拌成濃稠的膏狀面糊,將面糊倒入大碗中(500克一碗),入鍋蒸25分鐘左右,期間用筷子攪拌3-4次,大火蒸5分鐘之后攪拌一下,蒸到15分鐘和20分鐘的時候再攪拌下,25-30分鐘左右,面團為橄欖綠色,就算是蒸好了。
取一塊面團大概50克,放在保鮮膜上,按扁放上20-35克的豆沙餡,將保鮮膜包起來,轉(zhuǎn)成圓球。
功效:逐寒濕;溫經(jīng)
適用:陰虛血熱者慎用,不可過量服用。
艾葉紅棗煮蛋
材料:艾葉、土雞蛋、紅棗、紅糖、生姜等
做法:艾葉、紅棗、生姜、土雞蛋洗凈;把洗凈的艾葉、紅棗、雞蛋、生姜切絲放入鍋中,加適量的清水;雞蛋煮6成熟,撈出;撈出的雞蛋過冷水,去殼;去殼的雞蛋、紅糖,一起放入鍋中;小火再熬5分鐘即可。
功效:溫經(jīng)散寒、益氣養(yǎng)血。
來源:清遠市中醫(yī)院,作者:張敏,張軒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