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14個月的極限速度跨過千億門檻之后,Google有機會面臨一個所有領袖型公司都曾經歷的時刻:
在外界的種種狐疑和挑剔的審視之中將自己的未來道路闡述清楚。
迄今為止,除了Google在廣告業(yè)務模式上的成功之外,外界再無確切把握。這個魔力無窮的Google仍舊是現(xiàn)有商業(yè)思維所不能盡說的迷。那張極其簡單的頁面是如何同上千億美元的身家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千億市值的光暈之下,到底是一個偉大商業(yè)奇跡的誕生還是又一個被貪婪吞噬的互聯(lián)網大夢?
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Google的成功已經迅速改變了互聯(lián)網的格局。這家“微軟殺不死的公司”,正在以速度挑戰(zhàn)微軟、雅虎、eBay等公司掌控多年的權威,也必然招來一致的敵視。
怪獸GOOGLE
本刊記者|董曉常
Google的增長速度再次震驚業(yè)界。
10月20日,Google公布了2005年第三季度財報,總收入增長96%至15.8億美元,凈利潤增至3.81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5200萬美元相比,增長了6倍,大大超出了此前分析師的預測。自2004年8月上市以來,這是Google連續(xù)第5個季度超出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測。
事實上,即使是Google內部也對自己的成績感到大喜過望。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說:“本季度的表現(xiàn)甚至令我們自己感到吃驚,實際情況遠遠高于我們的預期?!?/p>
10月22日,Google的股價一度沖高到346.43美元,而市值也超過1000億美元,成為美國市值最大的20家公司之一。在Google的崇拜者持之以恒的歡呼聲外,對于Google的懷疑雖然多數(shù)都表達含糊,但是卻也從未消失過。事實上,從Google誕生之日起,Google的身上一直寄托著非常復雜的情緒。
Google的傲慢與偏執(zhí)在華爾街是出了名的。在Google上市之前,曾經設想過要以拍賣的方式發(fā)售股票,而引來華爾街的一致批判。而其提交給SEC的招股文件則被美國《財富》雜志認為是“離經叛道”。
但是,這種批評在Google的使用者眼里顯得無足輕重。因為Google的存在,用戶在互聯(lián)網上可以直接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在各個網站中毫無目的地尋找。同樣,Google“不做惡”的信條也使得用戶不用再忍受各種圖片廣告的騷擾。
當然對于用戶來說更為滿意的也許是Google的免費策略。當雅虎、eBay等互聯(lián)網公司用各種方式打開普通用戶口袋的時候,Google一直免費提供給用戶眾多充滿創(chuàng)意的產品。從容量超大的Gmail到改變新聞閱讀模式的Google News,以及Google Earth等工具軟件,Google不僅免費為用戶提供,而且總能讓用戶眼前一亮。
對于公司用戶來說,Google同樣可以稱得上“天使”這一稱號。如果沒有Google提倡的按點擊次數(shù)收費的商業(yè)模式,數(shù)以千萬計的中小企業(yè)根本沒有機會在互聯(lián)網上投放自己的廣告。Google不僅允許中小企業(yè)用戶投放小額的廣告,而且根據(jù)廣告被點擊的次數(shù)收費,增強了廣告投放的效率。
雖然無法量化用戶對這個新生的互聯(lián)網公司的喜愛程度,但是Google本身的發(fā)展說明了一切:這個目前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互聯(lián)網公司在品牌推廣方面從來沒有花費分毫,完全依靠用戶的口口相傳成為世界最知名的品牌之一。
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歡迎Google。Google在搜索以及互聯(lián)網內容方面的強勢影響力已經引起了那些敏感的批評家的反感。有人擔心,Google可能會像微軟壟斷操作系統(tǒng)以及瀏覽器那樣統(tǒng)治整個搜索乃至互聯(lián)網領域。因此,在網絡世界當中,對于Google強勢態(tài)度的抵觸情緒到處可見,所謂“妖魔化Google”的氛圍似乎也已逐漸醞釀成型。
很明顯,投資人以及整個業(yè)界并沒有馬上適應Google極速成功所帶來的變化,這曾是所有天才公司所共有的特性。而就Google當下這一成長速度來看,這一不適應恐怕還要持續(xù)一段時間。
追捧Google的理由
董曉常 王亞雪
同任何癡迷于技術的互聯(lián)網公司一樣,由兩位天才工程師創(chuàng)建的Google最開始的商業(yè)模式也是建立在技術之上—通過向雅虎等互聯(lián)網公司出售搜索引擎技術和提供搜索引擎服務獲取收入。
在這樣的模式下,Google的收入也相當不錯。單從雅虎一家,Google就能每年獲得幾百萬美元的收入。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雅虎開始放棄Google,轉而發(fā)展自己的搜索引擎。因此,Google開始尋找新的商業(yè)模式。
真正為Google帶來商業(yè)模式革新的是現(xiàn)任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2001年3月,當施密特就任Google董事長的時候,Google的新時代開始了。
幾乎完美的商業(yè)引擎
優(yōu)秀的搜索技術讓Google在搜索市場嶄露頭角,而與眾不同的商業(yè)模式則是真正讓Google飛速成長為現(xiàn)在的互聯(lián)網巨人的根本原因。
2001 年6 月Google發(fā)布了Google AdWords 廣告關鍵詞服務,這一革命性的服務徹底改變了Google的商業(yè)模式,也改變了Google的增長軌跡。
Google AdWords給Google帶來了質的飛躍,使得廣告收入一舉成為Google的核心收入,而技術收入則退居次要位置。Google最新發(fā)布的200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Google第三季度營收為15.78億美元。其中廣告收入為15.6億美元,技術收入僅為0.18億美元。Google AdWords的收入為8.85億美元,Google AdSense服務則為Google帶來了6.75億美元的收入。
AdWords允許廣告客戶在Google上注冊關鍵字,企業(yè)的相關廣告將出現(xiàn)在Google搜索結果頁面的右側。對廣告客戶更有吸引力的是,Google AdWords收費原則是按照點擊次數(shù)付費。
2004年10月,Google推出了針對合作伙伴網站的 “Google AdSense”,這一業(yè)務可以讓各種規(guī)模的網站發(fā)布商在他們的網站上發(fā)布與網站內容相關的 Google廣告并獲取收入,實際上相當于一個廣告聯(lián)盟,這一計劃也同樣極大提升了Google的營收能力。
出售廣告但是不出售搜索結果,這是Google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Google和其他競爭對手的不同之處。其他的搜索引擎公司都把廣告和搜索結果混合在一起以獲取收入,而Google宣稱從來不讓廣告影響搜索的結果。
Google稱,其廣告并不過于張揚,對消費者更加實用。在Google推出免費產品的各個領域,采取收費策略的競爭對手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隨著Google業(yè)務的擴張,Google獨特的廣告方式逐漸超出了搜索引擎領域,比如在Google所推出的免費Gmail業(yè)務當中就包含了廣告業(yè)務。Google已經提出在舊金山免費提供Wi-Fi接入服務。而自2004年以來,Google已收購了提供照片軟件和數(shù)字制圖服務的公司,并推出了相關的免費服務,Google還很有可能會進入殺毒軟件等市場。
電信運營商以及相應的軟件公司很可能因為Google的到來而緊張,因為這家傲慢的互聯(lián)網公司正在讓它們賴以生存的服務和商品變成全免費的東西。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Google的這一模式具有相當強的吸引力。
同時感到滿意的還有廣告商。Google對外透露,越來越多來自“財富500強”的廣告主成為它的客戶。Google的副總裁Jonathan Rosenberg興奮地說到:“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個廣告業(yè)的突變,它正在引領我們的經濟繁榮,線下的廣告正在轉向線上?!?/p>
ThinkEquity的分析師John Thinker說:“Google推出了一種改變傳統(tǒng)廣告模式的新產品,它甚至在改變著傳統(tǒng)的商業(yè)模式。”
在看到2005年第三季度財報之后,業(yè)界對Google所奉行的廣告業(yè)務模式也贊嘆不已?!斑@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季度。”美國技術研究(American Technology Research)的分析師David Edwards說,“Google的這一業(yè)務模式幾乎是完美的”。
Google的未來之路
“我相信除了Google的核心管理層外,沒有人可以知道Google將成為什么樣的公司。”在Google上市之前,埃里克·施密特所說的這句話是Google式的,自負而又傲慢。
Google似乎在人為地為外界認清自己制造障礙。Google的兩位創(chuàng)始者明確表示不為分析機構提供任何季度或者年度的財務分析說明。對比大多數(shù)上市公司,投資者對Google的管理介入要有限得多,Google的管理層反復表示,他們將以迥異的方式運營這家公司。
在成功上市之后,Google的業(yè)績持續(xù)增長,股價連連攀升。Google手中有了充分的現(xiàn)金用來擴張自己的勢力,但是Google的布局幾乎無人看得懂。
不久前,Google高層公開聲明,Google未來的業(yè)務重心會在搜索和通訊兩個方面。但是,Google現(xiàn)在似乎已經“越界”,網絡門戶、通訊、軟件等等多種業(yè)務已經同Google的未來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也增加了這家公司未來前景中的不確定因素。
但是資本市場與Google之間明顯缺乏有效的溝通,資本市場并沒有掌握了解Google價值的鑰匙。似乎外界從來都沒有真正弄懂過這家瘋狂增長中的互聯(lián)網公司,即使是它最忠實的追捧者和最嚴厲的批評者也不例外,雖然這一點并沒有妨礙到Google在資本市場的巨大成功。但是,接下來這家公司是否會繼續(xù)自己的瘋狂舞步?
目前,多數(shù)市場分析都看好Google未來的發(fā)展。ThinkEquity Partners 的分析師已經將Google的目標股價從350美元調至425美元。 Citigroup 的分析師Mark Mahaney 甚至預言其股價明年會升至430美元。
Mahaney說Google在下兩個季度可能會賺到更多的錢。因為在接下來的假期里,廣告商會投入更多的資金,而美國國民在寒冷的冬季,則更喜歡呆在家里上網。這都為更多的人瀏覽Google的網頁并點擊它的廣告創(chuàng)造了機會。
Google的良好表現(xiàn)也直接影響到了資本市場對科技股的信心?!癎oogle的業(yè)績證明科技股并沒有死亡。通常情況下,科技股在第4個季度都會好于前3個季度。Google在納斯達克的強勁勢頭可能會一直持續(xù)到今年年底?!庇凶C券機構人士分析道。
但是,在談到Google的未來時,多數(shù)分析人士都有些含糊不清。Google目前順風順水的廣告業(yè)務模式在推進過程當中也存在相當?shù)牟淮_定性,畢竟因為這一模式直接觸及到了電信運營商以及包括微軟等軟件巨頭的利益,其阻力可以想見。曾經參與了Google增發(fā)承銷的投行CIBC World Markets也在其最新發(fā)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Google在搜索服務上實現(xiàn)了最好的盈利,但其新產品和服務是否能夠一如既往還不得而知。
雖然現(xiàn)在,Google良好的業(yè)績表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讓那些投資人不再介意Google的傲慢。但是,仍舊有人對其管理層提出置疑。Merrill Lynch的分析師Lauren Rich Fine 在他的研究報告中寫道:“Google 創(chuàng)造了一個輝煌的季度,但其管理層對公司未來規(guī)劃的能力還是令人懷疑?!?/p>
已經有人擔心,同Google的業(yè)績相比,目前Google的股價已經明顯偏高了,認為其中有投資人盲目的狂熱因素在作祟,而Google的競爭對手曾經非常明確地指出Google是一個大泡沫。
在Google的未來發(fā)展這個問題上,ThinkEquity的分析師John Thinker屬于一個悲觀者,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如果不能控制在一個有效的頻率,這個公司有可能會面臨崩潰?!?/p>
Google和它的敵人們
本刊主筆|明叔亮
10月12日,全球第二與第三大的實時通訊軟件企業(yè)—微軟與雅虎決定從2006年第二季開始,開放旗下的MSN Messenger與Yahoo Messenger,這將使得兩家企業(yè)共同擁有二億七千五百萬用戶。業(yè)界一致認為,讓這兩家對手走到一起的原因只有一個:阻擊Google。
Google的出現(xiàn)大有讓業(yè)界天下大亂的感覺,而一時間Google也陷入強敵環(huán)伺的險地。
搶奪搜索霸權
雖然Google目前在全球市場上占據(jù)了絕對的優(yōu)勢,但是也正面臨著雅虎與微軟的強力挑戰(zhàn)。
雅虎一度曾是Google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當2001年6月,雅虎宣布將搜索業(yè)務外包給Google的時候,雅虎的CEO塞梅爾還曾特意跑到Google當時狹小的辦公室致詞。但是迅速壯大的Google很快被雅虎視為自己主要的競爭對手,并在2004年終止了所有合作。
而后,雅虎也在搜索技術方面投入巨資,希望能同Google一爭高下。在收購Inktomi和Overture之后,雅虎公司CEO塞梅爾聲稱,雅虎公司正準備整合“分類目錄”和“蜘蛛”技術,向網民提供全方位的搜索引擎服務。
現(xiàn)在,即使在Google的光芒之下,雅虎在搜索市場的成績同樣斐然,遠遠領先于排在第三位的MSN。但是同雅虎一樣,微軟也非常看好這一領域。
“我們并不懼怕Google,但是我們之間確實有激烈的競爭?!睅滋烨?,蓋茨在出訪以色列的時候談及與Google之間的敏感話題時說到?!癎oogle是我們主要的競爭對手,他們有非常有天賦的員工。但是如果同預期相比的話,搜索引擎市場的狀況依舊非常的糟糕。這也是我們希望能在接下來的6個月當中做得更好的地方。我們正在做這件事,其他的公司也是,包括雅虎和Google?!?/p>
Google的挑釁
不久前,Google宣布聯(lián)手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Comcast競購時代華納手中的AOL。由于在其之前,微軟、雅虎也早已經對AOL報價,Google的挑釁姿態(tài)非常明顯。
憑借上市募集所得以及廣告經營的收入所帶來的巨大現(xiàn)金支持,在繼續(xù)鞏固自己的搜索方面的優(yōu)勢之外,Google已經不聲不響地進入到了網絡門戶的領地。Google News、Gmail、Google Talk等一系列門戶的核心服務被Google不斷地推向用戶。Google正在同雅虎等門戶網站之間發(fā)生正面競爭。
就在最近,Google還宣布要進入電子商務領域,開辟網絡銷售業(yè)務。據(jù)報道,Google已經在醞釀一項名為“Google Base”的服務,業(yè)界分析其有可能同eBay等電子商務公司直接競爭。
時至今日,Google的高層都不肯正面回答有關Google未來戰(zhàn)略定位的問題,雖然在不同場合都曾經聽到Google強調自己定位在搜索領域。但是,大家看到這家自負的企業(yè)不停地進入郵箱、即時通訊等領域,親眼見到Google的商業(yè)模式正在威脅自己的飯碗。Google正在試圖挑釁諸多IT、互聯(lián)網巨頭的權威。
Google的挑釁早就受到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巨頭的警惕。自2004年以來美國三大門戶雅虎、AOL和MSN已經將Google視為最大的敵人。然而,Google引起的恐慌遠不止于門戶網站。在過去的一年中Google的足跡遍撒出版、電信、軟件等和互聯(lián)網緊密相關的行業(yè),引起了這些行業(yè)紛紛的緊張情緒。
顯然,業(yè)界還沒有迅速適應Google的巨大成功所帶來的變化,而對于其正常的擴張有些反應過敏。事實上,在Google進行多個領域的布局的同時,雅虎、微軟、eBay等公司也同樣在電子商務、通訊等領域拓展新的市場局面。
微軟 vs. Google:誰是誰的killer(殺手)?
“當你成功之后,總有人會出來反對你?!睅啄昵?,風頭太盛的微軟在美國和歐洲官司纏身,蓋茨這樣自我解嘲。
現(xiàn)在,微軟也開始嘗試反對另外一個成功者的角色,事實上,這一過程早已開始。2003年的時候,蓋茨就曾經在他發(fā)給微軟的執(zhí)行層的郵件中提到Google:“我們必須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看上去他們將來會跟我們產生直接的競爭?!?/p>
但是,現(xiàn)在還看不到微軟對Google有什么一擊致勝的武器。有分析指出,由于在Google的商業(yè)模式當中,并不依靠銷售某一產品獲利,而是通過搜索廣告的方式,因此微軟并沒有發(fā)現(xiàn)將其從市場中驅除出去的好辦法,就像當初對待網景一樣。
“我一直在觀察Google的上市及其發(fā)展,” 前網景營銷副總裁Mike Homer說到?!八麄兓?年時間才首次公開上市,這和一家只有17個月的企業(yè)完全是兩回事,這讓他們在成為眾人焦點之前有充足的時間發(fā)展和建立自己的系統(tǒng)?!?/p>
那么后來者Google有沒有可能扮演微軟殺手的角色呢?就在不久前,Google還同Sun達成協(xié)議要一起進入辦公軟件領域,也被認為是要直接指向微軟。反倒是Google不斷地四處擴張,不斷有微軟的核心管理和技術人員叛逃到Google,從去年的Mark Lucovsky到今年的李開復,Google正在不停地從微軟挖角。有報道稱,現(xiàn)在只要微軟的員工提出辭職,總會有人問:“你不會是要去那一家公司吧?”
Google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及其CEO都曾經認為所謂“取代微軟”的說法是非常荒謬的。但是,分析認為Google將來有一天邊緣化微軟的操作系統(tǒng),并繞過Windows的做法現(xiàn)在已經逐步變成現(xiàn)實。另外,還有許多人認為所謂的“Google Office”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但是,也有人認為Google 現(xiàn)在就開始挑戰(zhàn)微軟的做法過于冒險?!拔艺J為Google目前所采取的政策對他們有好處。”Homer說道,“他們一直表示自己并非要和微軟競爭,這讓Google仍未被視為直接威脅。避免觸怒這頭惡犬是個好主意、好策略。”
Google中國攻略
宋妍
Google的巨大成功似乎距離中國非常遙遠,從不久前剛剛進入Google的李開復就發(fā)表看法稱,Google進入中國的時機的確有些晚了,這也使得目前Google在中國市場上相對落后。
2004年,Google在中國只有2400萬美元的收入,只能說是剛剛起步,遠低于百度的1.1億美元?,F(xiàn)在,Google通過極具進攻性的布局,希望扭轉自己在中國市場的落后局面。
搜索中國人才
現(xiàn)在約Google在中國的高層作采訪,回答一定會是沒空。而沒空的原因大多只有一個:忙著招聘。
幾個月前,前微軟副總裁李開復跳槽Google一事在業(yè)界引起了極大震動,并惹得微軟一怒之下同Google對簿公堂。最近,法院已經作出判決,允許新任Google全球副總裁和中國區(qū)總裁李開復在Google工作,但其職責范圍僅限招聘事宜。
也許招聘工作對于李開復來講更為合適。據(jù)了解,搜索技術本身并非李開復的專長。而從創(chuàng)辦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開始,李開復的導師形象已經在高校中深入人心,所以“Google+李開復”這樣的組合,在中國的IT人才市場無疑具有最大的號召力,以至李在高校內的演講爆滿,并且在招聘啟事發(fā)出5個小時內,就可以收到上千份的應聘簡歷。
10月25日,Google任命原UT斯達康總裁周韶寧為大中華區(qū)銷售和業(yè)務總裁,此前曾經有消息說周是因為UT斯達康的業(yè)績不佳而被迫離職的,但現(xiàn)在看來,多半有可能是被Google相中的。
此前,周韶寧曾經在UT斯達康任執(zhí)行總裁和CEO長達9年之久,此次Google選擇周韶寧不僅因為他具備近20年積累的多種多樣的商業(yè)管理經驗和在貝爾實驗室的經歷,也看好他在通信領域的人脈關系和電信運營經驗,他可以為Google未來圖謀移動搜索的大市場鋪路。
在新組建的Google管理核心中,周韶寧負責Google銷售和管理渠道,并擴大公司在地區(qū)上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而李開復領導Google的公共關系事務以及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的建設。
另一個高調出場的是所謂Google文化大使周紅,她是第一位加入Google的華人員工,目前在中國亦負責招聘事宜。
目前,Google在全球已經擁有4000多名員工,今年第二季度每天平均有七、八人入職,截至今年年底,Google全球的員工數(shù)量可達5800人。但考慮到在中國市場剛剛起步,Google計劃在明年夏天只招收50名員工,他們將全部來自大學應屆畢業(yè)生。據(jù)參加電話面試的大學生表示,Google并不特別看重以往的工作經驗,判斷一個人是否足夠聰明似乎成為了面試的主題。在媒體上關于Google公司的彈性工作制、人性化的福利待遇、20%的私人時間以及高額的薪資水平的報道,形成了對工程技術人才的巨大誘惑,在百度和搜狗也在加強技術的同時,幾家搜索公司從人才上就已經開始了爭奪戰(zhàn)。
“bendi”不僅指一個產品
Google推出的中國本地搜索服務域名為“bendi(本地)”而不是“l(fā)ocal”,這一細節(jié)表現(xiàn)了Google中國做足本地化的決心。
8月8日,Google正式宣布上海火速、中資源、中企動力三家企業(yè)為自己關鍵字廣告業(yè)務的全國代理商,之后又同東莞的廣速網絡簽約。據(jù)了解,在美國市場上,Google有直銷和代理多種方式。這一次,Google選擇簽約幾家大的代理商,希望在短時間內在市場上形成突破的意圖非常明顯。
艾瑞公司的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2004年,中國的互聯(lián)網搜索市場收入為1.54億美元,這一收入在今年和明年的增長速度預期為81%和60%,在2007年將達到6.9億美元。但Google去年在華收入僅為2400萬美元,在招兵買馬大肆支出的同時,Google一定也在考慮如何在中國市場上把這筆投入再撈回來。
在中國,產品的品牌是很重要的。Google的用戶大多局限于擁有高學歷和高收入的人群,以致有中國的網絡用戶竟質疑“為什么Google的首頁設計要抄襲百度”。即便目前的中國消費者并沒有排斥外國產品和服務的習慣,但Google依然需要在中國一個省一個省地建立品牌認知,工作量相當巨大。
據(jù)中國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當在中國的研發(fā)中心于第四季度建立妥當后,Google會在3到6個月后推出兩個產品,分別針對無線電子商務和娛樂,因為Google認為在中文搜索結果、mp3搜索和移動應用等三方面的服務是Google和本地競爭者百度的主要差距,急需追趕。已經有人猜測,等Google在中國的研發(fā)中心落成后,可能要安排為數(shù)眾多的服務器,開足馬力對中國的網站內容盡情地搜羅。
Google 中國 vs. “中國的Google”
Google在中國的競爭對手不只是一個百度,在美國老家的對頭雅虎也繼續(xù)高調開展中國業(yè)務。不久前,雅虎剛剛以10億美元的陪嫁再加上雅虎中國全部業(yè)務的投資獲得了阿里巴巴40%的股份,也對中國市場期望頗高。但是,對于Google來說,其最主要的敵人還是百度。
Google與百度之間的關系相當曖昧。在百度上市之前,業(yè)內曾經盛傳Google會收購百度,但是因為李彥宏報出天價而只好作罷。時至今日,Google仍舊小額持有百度的股票,亦是百度的戰(zhàn)略投資人之一。現(xiàn)在,很可能它就要同這家中國版的Google在市場上兵戎相見。
百度依靠“中國的Google”這一稱謂讓美國投資人迅速認識并認可了它,如今Google已經登陸中國,在品牌認知和渠道建設上,二者的競爭不可避免。
盡管在技術上,百度可能與Google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在對中文網頁的爬?。–rawl)量和中文語義的理解上,都暫時領先于Google。而且在渠道建設和宣傳造勢上,百度都已占據(jù)了時間優(yōu)勢。
在中國,80%的網絡用戶是年輕人,年輕人喜歡下載時髦的音樂,百度20%的搜索流量來自mp3搜索,這三個事實足以成就百度的品牌效應和使用黏性。并且百度也擁有更多的中文信息。搜索“新浪”,百度可以得到1980萬條搜索結果,Google可以得到540萬條中文的搜索結果。對此,Google公司亞太產品總監(jiān)宓群表示,因為中文的(中國的)網站設置了專門的接口,從而為中文搜索引擎提供更多的信息。
百度雖然針對中文用戶,但它在國內也有著小眾的另類應用。因為中國網絡上盜版音樂和軟件的泛濫,雖然百度沒有存儲這些文件,但它的鏈接可以引導用戶下載到這些內容。目前用戶采用的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合,就是利用Google的在線翻譯配合百度的中文搜索,來下載盜版軟件和音樂,在國外用戶知道了Serial Number(序列號)和Full Version(完全版)的中文翻譯后,可能有更多的人開始使用百度。
Google:下一代內容聚合商
宋妍
華爾街如何看待剛剛躋身”千億市值俱樂部”的Google?《互聯(lián)網周刊》為此采訪了CIBC World Markets分析師姜彥仁。
《互聯(lián)網周刊》:現(xiàn)在人們比較關心Google未來的發(fā)展會怎樣?
姜彥仁(以下簡稱姜):隨著時間推移,增長速度減緩是非常自然的。
《互聯(lián)網周刊》:你怎么看Google進入中國市場的舉措?
姜:Google的中國戰(zhàn)略可能與它在其他國家的戰(zhàn)略相同。總體而言,它會通過強勁的搜索功能和建立成功的媒體平臺帶來優(yōu)秀的客戶體驗。在中國市場,建立和培養(yǎng)本地管理團隊非常重要。對于在中國開展業(yè)務的媒體公司來說,認識到監(jiān)管環(huán)境的差異至關重要。
《互聯(lián)網周刊》:Google正在嘗試多元化的業(yè)務,或者自行開發(fā)或者直接收購,比如部署Wi-Fi、推出語音IM、數(shù)字化圖書館等等。 您如何評價這些業(yè)務?
姜:對于Google或雅虎來說,媒體不僅僅是文字搜索,還包括視頻、音頻以及任何形式的信息,它們既在不斷自我進化,又具有交互性。在媒體供應鏈中,Google將成為下一代內容聚合商,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可以加強內容生產者、內容分銷者和內容消費者之間關系的“過濾器”,雖然業(yè)界對此仍有爭議。
Google擬定在舊金山的Wi-Fi項目是一項實驗,主要是為試驗如何通過使用新的平臺和技術擴大互聯(lián)網全球接入。在美國,接入業(yè)務大部分被地區(qū)電信運營商和有線網絡公司控制。Wi-Fi、WiMax、3G或電力線上網技術都應該可以提高用戶網絡接入能力,從而增加媒體消費。通過Wi-Fi,Google正在試圖在長期內加強其內容分銷業(yè)務的能力。
至于數(shù)字圖書館,Google希望它作為將世間萬物編入索引目錄的宏偉計劃的一部分。Google是一個“過濾器”,它提供一個用戶界面,將用戶接入到由優(yōu)秀應用和巨型數(shù)據(jù)庫所支撐的網絡中心平臺。
《互聯(lián)網周刊》:你認為在與微軟的競爭之外,Google還蠶食了哪些領域及其公司的市場和利益?
姜:我并不認為Google“蠶食”了某些公司的利益,一項新技術經常會徹底改變行業(yè)規(guī)則。對行業(yè)造成顛覆性影響的公司不只Google一家。我認為Google將顛覆媒體、軟件公司和通訊公司傳統(tǒng)的盈利理論和模式。
《互聯(lián)網周刊》:哪些公司看起來有成為“下一個Google”的潛質?
姜:我認為簡單復制Google的成功并不容易。任何新公司在短時間將很難建立互聯(lián)網品牌—特別是在美國和歐洲。
然而,隨著人們與互聯(lián)網交流方式的發(fā)展將出現(xiàn)新的機會。而且,地區(qū)性品牌在新興市場中擁有巨大的機會。因此我們將會在中國和印度看到一些成功范例,但規(guī)模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