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漢以、蔡偉中
2019-09-01
戚繼光(1528~1588年),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福建倭患日趨嚴重,戚繼光奉命率精兵6000入閩抗擊倭寇。
戚家軍入閩后,轉(zhuǎn)戰(zhàn)沿海各地,并深入到連通海洋的平和縣花山溪。環(huán)繞平和縣蔡家堡的河流是花山溪,它是漳州九龍江支流。九龍江通往“漳州港”而匯入大海。
具有“福建第一古堡”美譽的蔡家堡位于漳州市平和縣山格鎮(zhèn)隆慶村,其始建于南宋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至今有近八百年歷史。這一座古堡,在四百多年前,曾經(jīng)是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駐軍營寨。本文將從四個歷史痕跡,揭開蔡家堡那段發(fā)生在四百多年前的歷史真相。
一 、解讀《平和縣志》(1994版)記載戚家軍激戰(zhàn)倭寇的史實。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公元1564年)倭寇侵入湯坑(今南靖縣),山格(今平和縣)等處。那時,戚繼光的軍隊已經(jīng)進入平和。當?shù)厝罕娮园l(fā)組織武裝,積極配合“戚家軍”包圍倭寇,在洪瀨口激戰(zhàn)。此戰(zhàn),倭寇被殲300-400人,而“戚家軍”亦犧牲80多人。
“縣志”這一段文字,記載三個關(guān)鍵內(nèi)容:1.倭寇曾侵入到山格(今平和縣);2.此前,戚繼光的軍隊已經(jīng)進入平和;3.激戰(zhàn)地點在花山溪洪瀨口。
蔡家堡所處位置與激戰(zhàn)倭寇的地點花山溪洪瀨口,兩地相距只有八、九公里,處于前沿陣地;蔡家堡在戚家軍到來之前已經(jīng)存在,且具備城堡的基本防御功能,其占地90畝,又處在花山溪、高際溪等河流交匯處,四面環(huán)水,適合駐軍,且具有著天然的防御屏障功能;激戰(zhàn)前,戚家軍早已進入平和,此時他們必定選擇出入平和境內(nèi)的重要渡口即蔡家堡渡口作為守軍營寨,扼守水上交通要道。
二 、解密保留在山格鎮(zhèn)民俗文化活動中的歷史“信息”。 “山格大眾爺公廟”位于山格鎮(zhèn)街道內(nèi),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今有1054年。初名叫馬溪巖,主祀觀音菩薩。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后,在馬溪巖內(nèi)增辟神臺,供奉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及其在湯坑之役中犧牲的戚家軍將士。馬溪巖曾毀,重修;光緒年間修復后,改名為“慈惠宮”。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十九日(據(jù)說是“大眾爺公”生日;也是“紀念戚家軍的節(jié)日”)都要舉行大型民俗文化活動,其中有一項為“迎豬公”(“扛豬公”)儀式。在《慈惠宮》廟志中明確記載,“迎豬公”(“扛豬公”)其歷史淵源是為了紀念抗擊倭寇的戚家軍。也就是說,這一民俗是由四百多年前,民眾犒勞戚家軍活動而演變來的,即當年為了慶?!昂闉|口”激戰(zhàn)大捷,村民扛著殺好的全豬,挑著米糕甜粿,慰問戚家軍。
值得一提的是,從古代相傳至今,這慰問戚家軍---“迎豬公”(“扛豬公”)的習俗活動,不是山格鎮(zhèn)各村莊都要舉行,而是“山格十三?!辈乓獏⑴c這一項活動。因蔡家堡(隆慶村)是“山格十三?!敝?所以,必須參與“迎豬公”(“扛豬公”)犒勞戚家軍的民俗祭拜活動(詳見《慈惠宮》廟志記載)。
為什么蔡家堡村民與“戚家軍”關(guān)系如此密切呢?現(xiàn)從保留在民俗文化活動中的這些歷史“信息”進行解密,這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戚家軍”當年駐守在蔡家堡,軍民相處很好;其二蔡家堡的子弟也參加了“洪瀨口”激戰(zhàn)。
三 、解開蔡家堡的愛武山是戚家軍古練兵場之謎。愛武山是蔡家堡(隆慶村)的一座山名。在古代,此山叫“寨仔牯山”。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寨仔牯山”改叫“紅龍山”,后來改叫“愛武山”?!皭畚渖健边@一名稱保留至今。
愛武山(寨仔牯山)在古代是一座“兵寨”。這是一座很奇特的山,它與對面的山(今銅中村西坑山)形成鉗形狀。山上有一片寬闊的場所,并有一道山嶺與“擴仔山”、“鬼仔坑山”、“東缺后山”……茫茫群山相連。這里是進可攻,退可守,極佳的兵家安營扎寨之所。
據(jù)當?shù)貜蛦T軍人蔡朝陽(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蔡朝陽曾是北京市保衛(wèi)中央領(lǐng)導“衛(wèi)戍部隊”的一名經(jīng)過軍事專業(yè)訓練的指戰(zhàn)員)回憶,先輩曾流傳愛武山(寨仔牯山)是古代戚家軍練兵場。作為一個對軍事有著濃厚興趣的軍人,他曾實地考察愛武山,最后確認流傳的內(nèi)容真實性,從專業(yè)的角度證實了戚家軍安營扎寨和練兵場的史實。愛武山(寨仔牯山)的山腳下,就是幾百年前花山溪“后浪底”等水域。
愛武山是“兵寨”,是戚家軍練兵場,山上可跑馬射擊;山下可操練船只水兵。練兵場的古跡,由于年代久遠,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蜜柚園和良田。
四 、解釋蔡家堡之獅館習藝堂武術(shù)拳種與“戚家拳”關(guān)系。蔡家堡村民自古以來,有習武風俗。傳授武術(shù)的地方,叫習藝堂。習藝堂的武術(shù)分別有:舞獅、跳桌角、丈二錘、七尺錘、打五步仔、拳擊術(shù)、棍棒、刀、劍等。習藝堂敬拜的是宋太祖。也就是說,習藝堂傳授的武術(shù)大部分是“太祖長拳”拳種。但是,蔡家堡“太祖長拳”與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拳經(jīng)捷要篇》的太祖長拳三十二勢對比,動作名勢、順序相同。戚繼光的《拳經(jīng)捷要篇》三十二勢也是宋太祖長拳,其在實踐和理論有所升華,技擊上更趨于實戰(zhàn)。蔡家堡村民從古至今,在習藝堂練習的“太祖長拳”,其實就是“戚家拳”。這是當年“戚家軍”駐守蔡家堡的有力實例。
為了紀念戚家軍抗倭功績,時至今日,蔡家堡還以戚繼光所處的年代即明朝隆慶年號作為村名(注:明朝隆慶元年即1567) 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駐軍營寨---蔡家堡,如今是一處很好的“國防教育”基地。我們要學習“戚家軍”及祖輩抗倭的事跡,教育子孫后代愛國愛鄉(xiāng),樂于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