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子與色彩傾向
劉陽
中國繪畫多重線條造型與水墨表現(xiàn),而西方繪畫則重結構、透視、造型、光影、色彩的多維構成表現(xiàn),追求畫面的整體“調子”感。所謂“調子”就是色彩傾向,也就是根據(jù)畫面需要,結合光影效果而設定的畫面主調,以冷暖為基礎,在赤、橙、黃、綠、青、紫的色相中,進行變化的對比、融合、重疊。
“調子”與色彩傾向的主要功用是用色彩造型,用色彩塑造結構、形體、透視、光影,不為各種風格的具象、抽象的物象結構所拘泥。從客觀的角度說,“調子”是光的作用與所有物象的結果,帶有不同色彩傾向的光,決定了物象、時空的形象與色彩、空間維度,沒有光,便沒有形體與色彩;從主觀的角度說,“調子”只是根據(jù)光的作用結果,人為的設定作品的色彩氛圍,從而表現(xiàn)物象的“同質不同色”的色彩傾向、層次,以追求視覺效果。
不論客觀還是人為的,“調子”中的色彩傾向,都是用主觀的方法表述客觀的特定環(huán)境,因為就光色的赤、橙、黃、綠、青、紫的冷暖色相來說,并不是固定的。物體的固有色(沒有光源與反光的條件下)是在“灰”的中間色中,才可能明顯地察覺到,一旦有了光與影的作用,物體的固有形態(tài)色彩,便會轉向光源色與環(huán)境顏色,甚至出現(xiàn)很大的色差與物象變形“錯覺”。
如何設立畫面的“調子”,關鍵是從整體構成入手,而不是只抱住特定物象的固有形態(tài)與色彩不放。教學中,可以準備幾個燈泡,首先用原色(無色)燈泡照明,讓學生看清物體的形態(tài)與位置然后,關掉燈,讓學生在黑暗中認識到?jīng)]有光質沒有形體的觀念,再依次換上各種顏色的色彩燈泡,讓他們觀察在各種不同光線下物體的形態(tài)、色彩和光影、維度關系,使學生知道光與色彩是造型的基本手段,然后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物象的觀察、理解進行創(chuàng)作。通過試驗,學生們從中明白了光與色的“味道”(也就是光色作用于物象上的色彩傾向)維度,他們明白了什么是“調子”,而“調子”中的色彩傾向又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暖光下的物象反光呈冷色(與暖光相對應冷色),冷光下的物象呈暖色,從中學生會明白印象派色彩分離技巧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