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盡管有過不光彩的蓄奴史,然而美國歷史上同樣有一股強大的反奴隸制力量,北美大陸的白人移民最初并沒有蓄奴,在奴隸制形成直到被默認的歷史進程中,很多白人始終糾纏在道德自疚與利益沖突之中不能自拔。而這樣的歷史,往往容易被我們忽略。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chuàng)造了平等的個人,并賦予他們?nèi)舾刹豢蓜儕Z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讀過一些歷史的朋友或許都知道這段話來自《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段話受到如此多人的推崇與熱愛。它鼓舞著巴黎人民在13年后發(fā)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吶喊,還鼓舞著今天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們,去追求平等、自由與富足。
不過,你也可以認為那是虛偽的,因為《獨立宣言》的制造者們,自己就干著剝奪他人自由和平等權利的勾當。備受美國人尊敬的首任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以“不自由,毋寧死”一語流芳世界的帕特里克·亨利,《獨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馬斯·杰弗遜,他們都曾蓄奴。
我們進而可以認為,《獨立宣言》是騙孩子的小把戲,美國白人奴役黑人長達兩百多年,還有資格講平等自由?原來美國人在世界上搞雙重標準,從200多年前就開始了。
然而,歷史遠遠不是道德是非判斷那么簡單。盡管有過不光彩的蓄奴史,美國歷史上同樣有一股強大的反奴隸制力量,北美大陸的白人移民最初并沒有蓄奴,在奴隸制形成直到被默認的歷史進程中,很多白人始終糾纏在道德自疚與利益沖突之中不能自拔。而這樣的歷史,往往容易被我們忽略。
一開始并不是奴隸
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在眾多移民之中,北部新英格蘭地區(qū)的英國清教徒,是美國精神的主導。說來讓人匪夷所思,清教徒之所以遠赴重洋,動機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在新大陸建立一個信仰自由的樂園,傳播文明火種,為上帝增添榮耀。今日聞名世界的哈佛大學,就是他們在饑寒交迫,立足未穩(wěn)時建立的。這些有著極高道德理想追求的人,壓根沒有想到數(shù)年后會與“蓄奴者”這個詞發(fā)生什么聯(lián)系,在他們的祖國,更沒奴隸制傳統(tǒng)。
在他們到達北美前不久。1619年8月,約20名黑人被一名荷蘭船長帶到了詹姆斯敦,這是史料記載的第一批到達新英格蘭地區(qū)的黑人。兩個原本毫不想干的群體就此相遇。讀到這里很多人也許會認為,這20多名黑人便是北美大陸的第一批奴隸。事實卻并非如此,在抵達北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黑人都不是奴隸身份,而和白人契約工的地位相當。在1623、1624年的兩次人口統(tǒng)計中,他們被列為“仆人”。他們在契約期滿后便可獲得自由,有的甚至分到了土地。一開始,英國人除了對他們的膚色感到不適應、反感以外,并沒有其它舉動。
為什么要蓄奴
那么,為什么后來白人改變了主意,建立奴隸制呢?其中原因很復雜,但歸根結底是一點--利益驅動。
1620年,當?shù)谝慌巴掠⒏裉m的移民乘坐五月花號到達時,時間已是冬天,刺骨的寒風侵襲著空無人煙的新大陸,將近三個月在茫茫大西洋上的漂泊,已使得這102名清教徒疲憊不堪。眼前這般情景,更讓絕望情緒迅速蔓延,內(nèi)心中對宗教理想的追求迅速被更加現(xiàn)實的生存考驗所替代。到處都是可獵取的野生動物,然而他們?nèi)狈ψ銐虻墓ぞ吆腕w力,誰是誰的獵物還是未知數(shù)。他們從英國帶來了足夠的錢,可錢又有什么用呢?土著還停留在以物易物的時代,花花綠綠的票子,真能從印第安人那里換來皮襖和烤乳豬嗎?毫不夸張地說。對于移民來說,除了內(nèi)心里還保留著文明世界的火種,他們的周遭和原始社會沒什么兩樣。僅僅一個寒冷的冬天后,就有58人死了,再過半年,最初的102人只剩下了44人。
后來的移民雖然條件有所改善,但大體情況相當。那時,一個移民家庭要想生存,最重要的資源是什么呢?不是工具、不是技術、更不是存款,而是人力。我們想象原始社會的情景就能明白:人多力量大,至少在殖民地的草創(chuàng)時期是一句真理。隨著移民潮的興起,廉價勞動力的需求就越來越多,從而催生出了奴隸制。弗吉尼亞成為第一個將奴隸制合法化的殖民地。
但這里仍有個疑問,為什么是黑人成為了奴隸,而不是歐洲人、印第安人?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他們與眾不同的膚色,白人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其實,這個原因不是主要的。
早在英國人向北美移民前,黑人奴隸貿(mào)易便已經(jīng)開始了。16世紀初,隨著新航路開辟和海外殖民地擴張,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便從西非沿岸將黑人運送到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區(qū)。到了17世紀初,英國移民來到北美時,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仍主導著大西洋的奴隸貿(mào)易。換一句話說,對于那些想要尋找充足廉價勞動力的移民們來說,黑人奴隸已經(jīng)是現(xiàn)成的了。至于為什么同樣是弱勢群體的印第安人沒有成為奴隸,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在移民們看來,習慣于游獵生活的印第安人,根本無法適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種植園生活,勞動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