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百家
在中國文化史上,陶淵明是一位非常獨特的人物。他一生平淡無奇,無名垂青史的功業(yè)建樹,也無激動人心的復(fù)雜經(jīng)歷,卻成為受到后代士人無比敬仰的文化偉人。
清代龔自珍說:“淵明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
那么,陶淵明的光彩和鋒芒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呢?
人格有魅力
1.當(dāng)時社會上的人都爭先恐后地趨附權(quán)勢財富,陶淵明卻以清高的品格鶴立雞群。
東晉門閥制度根深蒂固,決定人們社會地位的既非德行,也非才能,而是門第。陶淵明對以王謝為代表的高門貴族從未投過一絲羨艷的目光。相反,他對歷史上那些貧寒終生的高士極為傾慕。陶淵明寫過《詠貧士七首》,專詠古代安貧守賤的高士,如榮啟期、原憲、黔婁、袁安等。
《詠貧士七首》節(jié)選
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
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馀暉。
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
遲遲出林翮,未夕復(fù)來歸。
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
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
2.當(dāng)時社會上還有虛偽、浮躁的風(fēng)氣彌漫,陶淵明卻以真誠、純樸的行為卓世而立。
王衍畫像
東晉有很多人貌似清高。比如享盡富貴榮華的王衍,竟然嘴里從來不說“錢”字,怕污了口。陶淵明對此深惡痛絕。
陶淵明曾數(shù)度出仕,41歲時決然辭官歸隱。他做過江州祭酒,在這之后做過的幾任官職,時間越來越短。他當(dāng)桓玄幕僚達三年,當(dāng)鎮(zhèn)軍參軍僅一年、建威參軍僅5個月,而最后一個官職彭澤縣令只有80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山林。
陶淵明認(rèn)為人應(yīng)該自食其力,為了衣食而參加勞動是人生的正道。他曾寫過:“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良師益友陶淵明
人生在世,可能都樹立過一些遠大的人生目標(biāo),最好能為國家、人民做貢獻。但事實上能夠建功立業(yè)的只是極少數(shù)。
陶淵明本來是心懷壯志的,年輕時也盼望著做一番事業(yè)。但是身逢亂世,作為一個社會地位低下的士人,陶淵明根本不可能有所作為,只好放棄兼濟天下的雄心,轉(zhuǎn)而追求獨善其身。
陶淵明家境貧寒,辭官歸隱的生活是艱苦的。對于一個讀書人來說,繁重的農(nóng)活格外艱辛,耕種所得都不足維持全家溫飽,有時竟不免向人乞食。
但就在這種生活條件下,陶淵明寫出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陶淵明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采菊于籬下,抬頭見青山隱隱,田園之心閑適平和,他的歸隱生活怡然自得、超凡脫俗!
從古至今,對陶淵明的詩文,讀者們公認(rèn)的評價是真淳、自然。感情真摯而毫無虛飾,形式平淡而毫無雕琢。閑暇時讀陶淵明的詩文,思考一下生活感悟,也許心境會變得平和且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