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鄭成功家喻戶曉,是一位驅(qū)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愛國者與民族英雄。三百多年來,一直為國人所景仰與緬懷。日本人對鄭成功則有一種特殊的尊敬感和親近感,認為他也是有大和民族血統(tǒng)的亞洲英雄。日本的文學家、戲劇家從江戶時期開始,就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作品,贊頌鄭成功。近現(xiàn)代的作家們也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文學作品:在日本出版界開創(chuàng)了一門“國姓爺文學”,受到日本人的青睞,經(jīng)久不息。因此,鄭成功同樣長期受到日本人的敬重、懷念和傳頌。本文試從幾個角度論述日本人眼中的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年),福建南安人。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皇帝賜國姓朱,名成功,并封忠孝伯,故又稱國姓爺?!癒oxinga”一詞是外國人對他的習稱,即源自“國姓爺”。鄭成功為明朝最后一個強調(diào)反清復明的官員,并驅(qū)走當時占領臺灣的荷蘭人,并且流傳下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跡和故事。
鄭成功的父親為鄭芝龍(1604-1662年),又名鄭一官,號飛黃,祖籍固始縣(今河南省潢州縣),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xiāng)人,明末清初最大的海商兼軍事集團首領,先后歸附明清兩朝為官。鄭芝龍,臺灣鄭氏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也稱翁氏)是日本人。當時日本當局對鄭芝龍很重視,“長崎王使芝龍主舶”,平戶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給他居住。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鄭芝龍到日本做貿(mào)易時,與當?shù)嘏犹锎ㄊ辖Y(jié)為夫妻。明天啟四年(日本寬永元年)的農(nóng)歷七月十四日,即1624年8月27日,田川氏在日本平戶一處名為“千里濱”的海灘撿拾海貝、海菜時,忽然感到腹痛難忍,便急忙走到一塊巖石上,很快就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她的長子鄭成功。后來人們便將這塊石頭叫做“兒誕石”(又叫“生兒石”)。從這一點我們看到,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他的身上也有日本的血統(tǒng)。鄭成功的童年是在日本平戶度過的,7歲時離開母親只身回國,住在福建南安安平鎮(zhèn)(今晉江安海鎮(zhèn))。可以說在7歲之前,一直和母親生活的他是接受了日本文化的早期熏陶,他最早接觸的語言也是日語了。因此從血脈上來講,日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將鄭成功認為是他們大和民族的歷史人物,亦視之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成為一個名勝地,慕名前往觀光的人很多。
日本平戶鄭成功廟內(nèi)鄭成功塑像
鄭成功的活動是在國內(nèi)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東方的時期展開的。1646年(清順治三年)秋,清兵進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掌握隆武朝廷軍權,在已降清的洪承疇勾引下,率兵歸順了清朝。鄭成功反對父親降清,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繼而挺進廈門鼓浪嶼,1650年(清順治七年)占領廈門、金門兩島。以后與清軍展開不斷的戰(zhàn)斗,逐步收復了福建漳、泉地區(qū),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沿海地區(qū)。
1659年夏,鄭成功率水師10余萬北上,經(jīng)舟山溯長江,連克瓜州、鎮(zhèn)江等城,圍攻南京,從瓜州(江蘇鎮(zhèn)江)直逼金陵城下。為明心志寫下了一首題為《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的七絕: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斷,不信中原不姓朱。
這首詩充分顯示了他的胸襟和文采。
7月圍攻南京,誤中清江南總督郎廷佐的伏兵計,折兵回廈門。翌年,清軍分三路進攻廈門,被鄭成功擊退。鄭成功在堅持抗清的同時,又和侵占我國領土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展開長期的斗爭。荷蘭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啟四年)侵占了我國的臺灣,對臺灣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并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qū),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1652年(清順治九年),臺灣爆發(fā)了以郭懷一(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舊部)領導的抗荷武裝起義。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臺灣貿(mào)易,在經(jīng)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
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jīng)防守廈門,親自率戰(zhàn)艦120艘,將士25000余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臺灣。經(jīng)過激烈的海戰(zhàn),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000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占達38年之久的臺灣終于重歸祖國懷抱。
鄭芝龍降清后,清兵襲擊了他的老巢安平,其妻翁氏亦不免于難?!毒负V尽肪硪辉疲骸爸埣冉?,其家人以為可免暴掠,遂不設備。貝勒至安平,亂兵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縊死。這個深仇大恨,使得鄭成功從此打起反清復明旗幟,與滿清成為死敵,盡管后來雙方曾經(jīng)就招安多次談判,曠日持久,但鄭成功從未在氣節(jié)上讓步。不幸的是,矢志復明滅清扶明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卻在收復臺灣五個月后一病不起。為壽不永,年僅39歲。正是:壯志未酬身先喪,千古遺恨泣英雄。
在日本占領臺灣期間,日本人在原清朝供奉鄭成功祠廟旁興建“開山神社”,也用來供奉鄭成功。同時號稱“日本莎士比亞”的著名劇作家近松門左衛(wèi)門(1653-1724年)曾寫了一部以國姓爺為題材的歌舞伎劇,風靡一時,在日本出版界開創(chuàng)了一門“國姓爺文學”。其后,日本連續(xù)出版很多取材于鄭成功的文學作品,形成一個系列。直到二戰(zhàn)以后,日本出版界仍對鄭成功情有獨鐘。不僅上田微古館的《鄭成功的盔甲》一書仍是日本男女老幼津津樂道的通俗演義,中山光義的《國姓爺合戰(zhàn)》(1952年)一文還被收入青少年世界名著文庫。此外,飯澤匡的《國姓爺》(1956年)也被收入日本國民文學全集。在鄭成功誕生200年后,日本人在其誕生地建立了一塊鄭成功紀念碑,碑上鎸刻著由平戶藩儒臣葉山鎧軒撰寫的碑文。碑文撰述了鄭成功父親在日活動,并鄭成功一生經(jīng)歷,頗有史料價值,茲節(jié)錄如下:
“明延平郡王鄭將軍成功,初名森,字大木,小字福松。其父芝龍福建南安人,以慶長壬子來本邦。幕府召見,問以外國事,命館長崎。遂徙吾平戶“河內(nèi)浦”,娶土人田川氏女。屢訪藩士家,學雙刀技。既而田川氏娠,一日出游千里濱,拾文貝,俄將分娩,不暇還家,乃就濱內(nèi)巨石以誕,是為成功。實寬永元年七月也。土人今猶名其石曰“兒誕石”。田川氏復生一男。芝龍留妻及兒,屢往來外國,稱平戶老一官。成功年七歲,芝龍請使妻兒渡海,幕府聽之。母以弟猶幼,不肯俱往。成功數(shù)致書迎之,乃詣長崎,渡海。弟之冒田川氏,稱七左衛(wèi)門,留住長崎。芝龍入??茴佀箭R黨,顏死而其黨歸芝龍,遂收臺灣,仕明,積軍功,封平國公。成功稍長,風儀秀整,倜儻有大志,讀書亦穎敏,不治章句。明主隆武一見偉之,賜姓朱,改今名;拜御營中軍都督。于是人或稱“國姓爺”,不名。母亦尋封“國夫人”;在泉州城為清兵所圍,城陷,軍民皆潰。田川氏嘆曰:“事既至此,何面目復見人耶?!钡浅菢牵詣q投水死。清兵曰:“婦女尚爾,倭人之勇可知?!敝埍0财?,與清將竊通信納降;成功泣諫不聽,遂降。先是黃征明、赍隆武及芝龍書、幣,詣長崎乞援兵。幕府下議執(zhí)政及三藩,三藩皆欲出援兵。議未決,適報芝龍降清,乃諭諸侯以援兵議罷。成功諫父不聽,且痛母死非命,慷慨謀起義兵。時雖列爵,未嘗豫兵。詣孔廟,焚儒服,拜揖而去。糾眾,得數(shù)千人,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聞永歷即位,改元奉朔,據(jù)南澳。鄭鴻逵據(jù)白沙、鄭彩據(jù)廈門、鄭聯(lián)據(jù)梧州,互相犄角;攻略沿??たh。陷同安,進侵泉州。又襲奪彩軍,始據(jù)廈門。連陷漳浦、詔安;南靖平和、海澄、長泰。進圍漳州,凡六閱月,城中食盡,人相食,死者枕藉七十余萬人,援至,解圍而去。越三年,復攻漳州,清將劉國軒降,獻城。于是,成功就廈門立府,改名“思明州”,分所部為七十二鎮(zhèn)。設六官,分理所務,擇賢任之,便宜封拜。其所施為,鼓動一世。永歷遣使就拜成功“延平郡王”,命圖恢復。吾萬治元年,成功奉敕欲取金陵,定南都。乃大舉北上,眾號八十萬,陷浙江諸州縣。二年七月攻陷鎮(zhèn)江,登峴山,大饗士卒。令全斌、黃昭等守鎮(zhèn)江,屬邑皆下,直欲進取金陵。甘輝曰:“瓜鎮(zhèn)為南北咽喉,但座鎮(zhèn)此斷瓜州,則山東之師不下,據(jù)北固,即兩浙之路不通,南都不勞而定?!背晒Σ宦?,竟薄金陵而敗走。甘輝死之,成功乘流出海還廈門。三年五月,滿、漢大兵分道來侵。成功自勒所部,扼海門。北人不諳水性,暈注失列,成功乃橫擊之。北兵棄船,登奎嶼又從鏖戰(zhàn)。北將達素僅以身免,還福州自殺。竟成功之世,北兵不敢來窺。成功以廈門單弱,亟思拓地。先是因中國騷劇,紅毛酋竊占據(jù)臺灣。成功率兵攻之,遂招降其酋以復臺灣,以赤崁城為“東寧府”居之。永歷蒙塵,聲問不通,成功嘆曰:“沿海幅員上下數(shù)萬里盡棄之,英雄無用武之地。然息兵休農(nóng)以俟時,未晚也。”于是制法律、創(chuàng)學官、計丁庸、養(yǎng)老幼,臺人大集。吾寬文二年,清改元康熙,使吳三桂攻永歷于緬。緬酋內(nèi)叛,永歷殂于三桂之手,明亡。訃至,成功憤惋得疾而卒,年三十九。子經(jīng)嗣,奉明正朔,北兵屢來侵,輒擊卻之;又出兵攻略閩、廣諸州。經(jīng)或作錦,病而歿于東寧,年三十二。子克塽嗣,幼弱,政出多門。清人偵知,擊滅臺灣,克塽降。年十四至京,授“漢軍公”,敕令歸葬父祖于南安。
現(xiàn)在日本九州平戶市川內(nèi)浦地方,還保留著他的故居以及他親手種植的竹柏樹。近年來,日本人為了祭祀他,還在鄭故居附近的九山公園內(nèi)修建了一座紀念他的香靈廟。
由于鄭成功與日本平戶的特殊淵源關系,因而在平戶至今仍保留著許多紀念鄭成功這位作為日本僑生的中華民族英雄的歷史遺跡,主要有:
鄭成功兒誕石 它位于川內(nèi)浦港千里濱海灘的一塊巖石。據(jù)說,這塊石頭原來很大,由于經(jīng)過長年的浪擊和風化,現(xiàn)已變得很小了。為了保護這塊值得紀念的石頭,當?shù)卣谶@塊石頭的靠海一側(cè)用水泥石墩壘起了一道防護墻。緊靠這塊巖石的旁邊,立有一塊石碑,上刻“鄭成功兒誕石”幾個字。
鄭成功居宅跡 平戶鄭成功舊宅地在川內(nèi)浦港。這里在歷史上是平戶港的副港,當年停泊著許多從這里啟航的中國船、荷蘭船。由于歷史的變遷,現(xiàn)在這里僅是一個小小的漁村。鄭成功的幼時舊宅地就在此港的小山丘上。經(jīng)過幾百年的風雨變遷,其舊居已蕩然無存,現(xiàn)僅有一塊寫著“鄭成功居宅跡”的木牌。另外,在居住地前的空地上長著一棵竹柏樹,據(jù)傳為鄭成功親手所栽,如今枝繁葉茂,挺拔高大。距“居宅跡”木牌不遠處,另有一塊稍大的木牌,寫著鄭成功父子的事跡。凡是到此參觀的中國人,都要駐足良久,憑吊這位中華民族的歷史功臣。
鄭延平王慶誕芳蹤碑 這是在鄭成功誕生200多年以后由平戶第35代藩主松浦乾齋于1852年建立的。該碑位于千里濱臨海的公路旁,通稱“鄭成功慶誕碑”。碑高2.2米,寬1.5米,厚約半米,碑頂略呈弧形,碑座為方形。碑上端橫刻“鄭延平王慶誕芳蹤”八個大篆字,下端刻有楷書碑文,共1500余字,全面、精煉地記述鄭成功的生平事跡,以及對他的高度評價。最末處署有 “嘉永五年壬子冬十有二月中瀚平戶親衛(wèi)隊長領土社曹葉山高行謹撰多賀嘉彰敬書”,表明立碑是嘉永五年,即公元1852年,碑文作者是名儒葉山高行。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和風雨的不斷沖刷,有的字跡已漸漸模糊,不甚清晰了。據(jù)告,石碑刻成后,于1852年在該市舉行了盛大的揭碑儀式,并從此開始每年都舉行祭祀活動。現(xiàn)在,平戶每逢7月14日這一天都要舉行“鄭成功節(jié)”,相當熱鬧,以表達當?shù)厝嗣駥︵嵆晒Φ膽涯詈途囱觥?/p>
鄭成功廟 該廟位于平戶市丸山公園內(nèi),坐西北,向東南,占地很小。廟前有一座牌坊,牌坊前數(shù)十米處有一座完全中國式的閣樓,可登臨遠眺。該廟雖小,卻是日本第一座紀念鄭成功的廟宇。廟內(nèi)供奉著一尊鄭成功威武的坐姿銅像,身著袍服,冠戴束帶。坐像上端高懸一塊“忠義正氣”的匾額。每逢鄭成功的忌日或逢五、逢十的冥壽期,都有不少人前來祭奠。據(jù)了解,該廟是長崎華僑和平戶市民為紀念鄭成功逝世三百周年而修建的,然后又從臺灣臺南市延平郡王祠請來了鄭成功的這尊分靈,以安放在廟內(nèi)供奉。平戶人民對鄭成功有深厚感情,由此可見一斑。
鄭成功手植椎木第二代 這株樹現(xiàn)生長在平戶中學操場內(nèi),枝葉繁茂。據(jù)傳此樹之原木為鄭成功渡海回福建前夕所植??上г驹冢保梗矗改暝撔U薏賵鰰r被毀,后移植其分枝,即成為現(xiàn)在的這株椎木。樹旁立有一石碑,上刻詩并署名曰:“鄭森往昔在壺陽,講武修文煉鐵腸。此樹當年親手植,到今幡郁綠蒼蒼。三位伯爵原詮題。”
上述諸多歷史遺跡,都充分表現(xiàn)出鄭成功與日本的深厚情誼以及日本人民對鄭成功的無限崇敬和懷念。實際上,日本人認為鄭成功是他們大和民族的歷史人物,一來由于血緣;二來是因為利益的驅(qū)使,日本征服中國的野心,首先是在清朝的身上開始操作的,對抗清朝的鄭成功,正符合了他們敵視中國的口味;三來是日本長期妄圖將臺灣從中國分裂的深厚情結(jié)。
但是,鄭成功沒有與日本幕府結(jié)成一家來對抗?jié)M清,他還是選擇自己中華兒女的身份,因此他無愧是中華民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