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中者天下之正道”,這還通,可以打圈圈,對的;“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可以,可以承認你,這兩句話不必(質(zhì)疑)。再下面兩句話要有問題了 ——“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沒有問題,也對。“子思恐其久而差也”,他說子思怕孔門孔子的學(xué)問、真正的中心將來變了,也等于釋迦牟尼說法講了四十九年, “拈花微笑,教外別傳”,傳一個禪宗。像他(朱熹)完全套這個觀念來,(說)孔子的心法在“中庸”上,所以子思怕他祖父孔子的學(xué)問、這個學(xué)問中心將來變了,“故筆之于書”,所以寫下來?!耙允诿献印薄e了!孟子沒有跟過子思學(xué)。孟子見子思的時候,大概還很小啊,(相當于)小學(xué)一兩年級呀。子思倒是對家里人講過,你不要(小)看他哦!子思看到他(孟子)很恭敬。他的家人說:哎喲,你看這個孩子,“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的人,你還那么恭敬?子思說,你們錯了!他將來會有成就的??梢娮铀加猩裢?,哈!那么事實上,后世都曉得,孟子沒有從過子思,沒有親自跟過子思學(xué)。考據(jù)出來兩人的年齡相差很(大)。那么另一個記載,孟子小的時候見過子思,實有之;后來以子思的思想為師,是可能的。那么子程子、程子說,這篇《中庸》是子思恐怕孔子心法失傳了,所以特別寫了這篇文章傳給孟子的。雖然我們不注重考據(jù),可見盡信書不如無書。前輩的學(xué)問需要尊重,但有時候錯誤也有。學(xué)問太多了,有時候天下的書沒看到過的也多得很,(也是)有的。
那么下面他就講:“其書始言一理,中散于萬事”,換句話,中庸就講一個東西,然后把人事……各種各樣來比方,“末復(fù)合為一理”,最后又歸到一個道理?!胺胖畡t彌六囧闔,卷之則退藏于密”。引用《易經(jīng)》的思想,說《中庸》的學(xué)問之大,把它開展起來,整個的宇宙都在《中庸》的學(xué)說思想范圍之內(nèi),收藏起來,變成密宗了,哈!“退藏于密”。什么叫做密?顯、密兩個字,研究《易經(jīng)》的有個說明,世界上什么東西最密——最明顯的東西就是最秘密。虛空最明顯,擺在那里;虛空里頭有什么?你永遠也搞不清楚。真正秘密的東西是最明顯。天下沒有一件秘密可以永遠保留,絕對可以給人類會知道。所以“顯”與“密”很難講。
換句話說,也就是莊子的話:“大而無外”。什么叫做大?大到了沒有大,大到了最小,是最大。大而無外——你這個大,那個更大;臺北大,臺灣更大;臺灣大,中國更大;地球大,太空更大……一路大下去,大的結(jié)果——你說宇宙有邊的還是無邊的?——“大而無外”。什么叫做最大?沒有內(nèi)外那個最大就是最小。莊子第二句話,“小而無內(nèi)”。小到什么最小?小小小,小到看不見、看不見的也看不見、看不見也看不見……最后統(tǒng)統(tǒng)看見了。最大的就是最小。所以思想邏輯還是莊子的徹底,道家的徹底?!胺胖畡t彌六囧闔”,拿莊子的話來解釋,也就是“大而無外”?!熬碇畡t退藏于密”,拿莊子的話就是“小而無內(nèi)”。就是這個道理。
“其味無窮”,當然讀不懂(時)那個味道是很好,讀懂了就不過如此(一笑)?!敖詫崒W(xué)也”,都是真實的學(xué)問。
(來自般若人生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