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景《典語》(群書治要本)
【題解】《典語》一書,世已久佚,唯《群書治要》存其大概?!稜栄拧め屟浴吩疲旱?,經(jīng)也?!墩h文》云:語,論也。因此,《典語》一書,闡發(fā)的是古聖先賢的大道。陸景的《典語》共五卷,所闡發(fā)的政見很有眼光。他主張「敬賢」,尊重人才,認爲「俊乂在官,則治道清」,一個國家如有大批忠心耿耿的人才,政治就必然會清明;而如果「奸佞幹政,則禍亂作」,政權爲小人奸佞把持,國家就必然有難。所以他主張「誅惡」,并且不遺餘力,提出「敬一賢則衆(zhòng)賢悅,誅一惡則衆(zhòng)惡懼」。他看到了賞罰嚴明對於政治的重要,還強調(diào)「爵祿不可不重」,主張對百官厚其爵祿,但俸祿的給予必須和功勞的大小、德行的高低相聯(lián)係,即「制爵必俟有德,班祿必俟有功?!埂兜湔Z》是給面臨亡國的吳國提出的治國方略,內(nèi)容重在內(nèi)修政治,諷喻吳主要「遠小人,親賢人」,否則亡國不遠。這從側面也反映了吳主昏庸,小人亂政的局面。魏徵等在《群書治要》中節(jié)録《典語》,是因爲它非常有針對性,就是在國家內(nèi)部腐朽、外強覬覦的亂局下,救治國家的政治主張,有非常普遍的借鑒意義。這樣救治國家大致可以分三個層次,一是重視爵祿封賞,使國家的官吏都能恪盡職守。重封賞的同時也重刑法,所謂至賞不費,至罰不濫。必須保持法律的公平與正義。認爲用忠臣可以治國,而用小人衹能亂國。二是主張位得其人,人得其用。要重視量才用人。三是在用好人才的基礎上,文武并用。特別強調(diào)收回民心,并給出收回民心的方法,即是內(nèi)修文德,纔能「臨軍士忘其死?!剐}有在百姓治理好的基礎上,纔談得上軍隊建設。然而又強調(diào)軍隊建設不能廢棄,即使在太平治世,軍隊也要起到震懾的作用。
【作者簡介】陸景(公元249年——280年)字士仁,吳郡吳縣體亭(今上海松江)人,吳偏將軍陸抗之子。陸晏之弟,陸機、陸玄、陸雲(yún)之兄。從小受祖母管教,潔身自好,勤奮苦學,博覽群書,精通文史,多有政治主張,并爲公主賞識,官拜騎都尉,封毗陵侯。後任偏將軍,統(tǒng)帥父親的部分兵馬,在與西晉王濬交戰(zhàn)時被殺,年三十一歲。陸景讀書萬卷,敢於發(fā)表政見,陸景著書數(shù)十篇,《隋書·經(jīng)籍志注》有陸景一卷,傳於世。
爵祿賞罰。人主之威柄。帝王之所以為尊者也。故爵祿不可不重。重之則居之者貴。輕之則處之者賤。居之者貴。則君子慕義。取之者賤。則小人覬覦。君子慕義。治道之兆。小人覬覦。亂政之漸也。易。曰。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人。故先王重于爵位。慎于官人。制爵必俟有德。班祿必施有功。是以見其爵者昭其德。聞其祿者知其功。然猶誠以威罰。勸以黜陟。顯以錫命。耀以車服。故朝無曠官之譏。士無尸祿之責矣。夫無功而受祿。君子猶不可。況小人乎??鬃铀詯u稟丘之封。而惡季氏之富也。故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茍得其志。執(zhí)鞭可為。茍非其道。卿相猶避。明君不可以虛授。人臣亦不可以茍受也。書。曰。天工人其代之。是以圣帝明王。重器與名。尤慎官人。故周褒申伯。吉甫著誦。祈父失職。詩人作刺。王商為宰。單于震畏。千秋登相。匈奴輕漢。推此言之。官人封爵。不可不慎也。官得其人。方類相求。雖在下位。士以為榮也。俗以貨成。位失其守。雖則三公。士以為辱也。故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王許并立。班伯恥之。
天子據(jù)率土之資??側胖?。以制御六合。統(tǒng)理群生。固未易為也。是以圣帝明王。憂勞待旦。勤于日昃。未有不汲汲于求賢。勤勤于遠惡者也。故大舜招二八于唐朝。投四兇于荒裔。殛鯀不嫌登禹。親仁也。舉子不為宥父。遠惡也。以能昭德立化。為百王之命也。夫世之治亂。國之安危。非由他也??×x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干政。則禍亂作。故王者任人。不可不慎也。得人之道。蓋在于敬賢而誅惡也。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昔魯誅少正。佞人變行。燕禮郭隗。群士向至。此非其效與。然人主處于深宮之中。生于禁闥之內(nèi)。眼不親見臣下之得失。耳不親聞賢愚之否臧。焉知臣下誰忠誰否。誰是誰非。須當留思隱括。聽言觀行。驗之以實。效之以事。能推事效實。則賢愚明。而治道清矣。
王者所以稱天子者。以其號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夫天之育萬物也。耀之以日月。紀之以星辰。運之以陰陽。成之以寒暑。震之以雷霆。潤之以云雨。天不親事。而萬事歸功者。以所任者得其宜也。然握璇璣。御七辰。調(diào)四時。制五行。此蓋天子之所為任者也??鬃釉?。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帝王之盛莫過虞。昔帝堯之末。洪水有滔天之災。熏民有昏墊之憂。于是咨嗟四岳。舉及側陋。虞舜既登。百揆時敘。二八龍騰。并干唐朝。故能揚嚴億載。冠德百王。舜既受終。并簡俊德。咸列庶官。從容垂拱。身無一勞。而庶事歸功。光炎百世者。所任得其人也。
天子所以立公卿大夫列士之官者。非但欲備員數(shù)設虛位而已也。以天下至廣。庶事總猥。非一人之身所能周理。故分官別職。各守其位。事有大小。故官有尊卑。人有優(yōu)劣。故爵有等級。三公者。帝王之所杖也。自非天下之俊德。當世之良材。即不得而處其任。處其任者。必荷其責。在其任者。必知所職。夫匡輔社稷。佐日揚光。協(xié)齊七政。宣化四方。此三公之職?;e豆之事。則有司存。大臣不親細事。猶周鼎不調(diào)小味也。故。書。曰。元首叢壟哉。股肱惰哉。庶事隳哉。此之謂也。陳平曰。宰相者上佐天子。下理陰陽。外撫四夷諸侯。內(nèi)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其任其職也??芍^知其任者也。
天下至廣。萬機至繁。人主以一人之身。處重仞之內(nèi)。而御至廣之士。聽至繁之政。安知萬國之聲息。民俗之動靜乎。故古之圣帝立輔弼之臣。列官司之守。勸之以爵賞。誡之以刑罰。故明誡以效其功。考績以核其能。德高者位尊。才優(yōu)者任重。人主總君謨以觀眾智。杖忠賢而布政化。明耳目以來風聲。進直言以求得失。夫如是。雖廣必周。雖繁必理。何則。御之有此具也。夫君稱元首。臣云股肱。明大臣與人主一體者也。堯明俊德。守位以人。所以強四支而輔體也。其為己用豈細也哉。茍非其選。器不虛假。茍得其人。委之無疑。君之任臣。如身之信手。臣之事君。亦宜如手之擊身。安則共樂。痛則同憂。其上下協(xié)心。以治世事。不俟命而自勤。不求容而自親。何則。相信之忠著也。是以天子改容于大臣。所以重之也。人臣盡命于君上。所以報德也。寵之以爵級。而天下莫不尊其位。任之以重器。天下莫不敬其人。顯之以車服。天下莫不瞻其榮者。以其荷光景于辰耀。登階于天路也。若此之人。進退必足以動天地而應列宿也。故選不可以不精。任之不可以不信。進不可以不禮。退之不可以權辱。昔賈生嘗陳階級。而文帝加重。大臣每賢其遺言。博引古今。文辭雅偉。真君人之至道。王臣之碩謨也。
夫料才核能。治世之要也。凡人之才。用有所周。能有偏達。自非圣人。誰兼資百行。備貫眾理乎。故明君圣主。裁而用焉。昔舜命群司。隨才守位。漢述功臣。三杰異稱。況非此儔而可備責乎。且造父善御。師曠知音。皆古之至奇也。使其探事易伎。則彼此俱屈。何則。才有偏達也。人之才能。率皆此類。不可不料也。若任得其才。才堪其任。而國不治者。未之有也?;蛴杏檬慷荒芤灾握摺<热沃槐M其才。不核其能。故功難成而世不治也。馬無輦重之任。牛無千里之跡。違其本性。責其效事。豈可得哉。使韓信下帷。仲舒當戎。干公馳說。陸賈聽訟。必無曩時之勛。而顯今日之名也。何則。素非才之所長也。推此論之。何可不料哉。
政有宜于古。而不利于今。有長于彼。而不行于此者。風移俗易。每世則變。故結繩之治。五帝不行。三代損益。政法不同。隨時改制。所以救弊也。易。曰。隨時之義大矣哉??鬃釉?。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明用武有時。昔秦杖威用武。卒成王業(yè)。吞滅六國。帝有天下。而不斟酌唐虞以美其治。損益三代以御其世。爾乃廢先圣之教。任殘酷之政。阻兵行威。暴虐海內(nèi)。故百姓怨毒。雄桀奮起。至于二世。社稷湮滅。非武不能取。而所守之者非也。傳。曰。夫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秦無戢兵之慮。故有自焚之禍。好戰(zhàn)必亡。此之謂也。徐偃王好行仁義。不修武備。楚人伐之。身死國滅。天下雖安。武不可廢。況以區(qū)區(qū)之徐。處爭奪之世乎。忘戰(zhàn)必危。此之謂也。漢高帝發(fā)跡泗水。龍起豐沛。仁以懷遠。武以弭難。任奇納策。遂掃秦項。被以惠澤。飾以文德。文武并作。祚流世長。此高帝之舉也。秦漢俱杖兵用武。以取天下。漢何以昌。秦何以亡。秦知取而不知守。漢取守之具備矣乎。中世孝武以成功恢帝綱。元成以儒術失皇綱。德不堪也。王莽之世。內(nèi)尚文章。外繕師旅。立明堂之制。修辟雍之禮。招集儒學。思遵古道。文武之事備矣。然而命絕于漸臺。支解于漢刃者。豈文武之不能治世哉。而用之者拙也。班輸騁功于利器。拙夫操刀而傷手。非利器有害于工匠。而夫膏粱旨饌。時或生疾。針艾藥石。時或療疾。故體病則攻之以針艾。疾療則養(yǎng)之以膏粱。文武之道亦猶是矣。世亂則威之以師旅。道治則被之以文德。
天生蒸民。授之以君。所以綜理四海。收養(yǎng)品庶也。王者據(jù)天位御萬國。臨兆民之眾。有率土之資。此所以尊者也。然宮室壯觀。出于民力。器服珍玩。生于民財。千乘萬騎。由于民眾。無此三者。則天子魁然獨在。無所為尊者也。明主智君。階民以為尊。國須政而后治。其恤民也。憂勞待旦。日側忘餐。恕己及下。務在博愛。臨御華殿。軒檻華美。則欲民皆有容身之宅。廬室之居。窈窕盈堂。美女侍側。則欲民皆有配匹之偶。室家之好。肥肉淳酒。珠膳玉食。則欲民皆有余糧之資。充饑之飴。輕裘累暖。衣裳重璽。則欲民皆有溫身之服。御寒之備。凡四者。生民之本性。人情所共有。故明主樂之于上。亦欲士女歡之于下。是以仁惠廣洽。家安厥所。臨軍則士忘其死。御政則民戴其化。此先王之所以豐動祚享長期者也。若居無庇首之廬。家無配匹之偶??跓o充饑之食。身無蔽形之衣?;橐鰺o以致娉。死葬無以相恤。饑寒入于腸骨。悲愁出于肝心。雖百舜不能杜其怨聲。千堯不能成其治跡。是以明主御世。恤民養(yǎng)士。恕下以身。自近及遠?;ㄓ钪妗X置裰话?。故能康厥世治。播其德教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