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用金銀花特別要注意一些雖呈表象但邪已入里的疾病。如用金銀花配茵陳、黃芩治療雖呈表象但邪已入里的乙腦;亦用金銀花配黃芩、赤芍治療同樣病機之閉塞性脈管炎;或用金銀花配瓜蔞仁、蒲公英治療急性乳腺炎;用金銀花配野菊花治療急性淋巴炎;用金銀花配生地黃、荊芥治療皰疹性結(jié)膜炎;用金銀花配玄參治療紅斑性肢痛。上述各病,都屬表病尚顯、邪已入里者。金銀花的這一特點,可給我們治療一些癥情復(fù)雜疾病另辟一徑。
對于各種皮膚病也常用金銀花治之。金銀花對于各種皮膚病,毒未成者能治,毒已成者亦能治。所以臨證治療各種皮膚?。ㄍ饪撇。绻麘?yīng)用金銀花,其適用范圍就比較廣泛。如用金銀花治療蕁麻疹、濕疹、帶狀皰疹、皮膚潰瘍等。上述各病,如用金銀花治療,則不必顧忌這些疾病是毒已成,還是毒未成。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金銀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大腸埃希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金銀花對肺炎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結(jié)核桿菌亦有效。正因為金銀花對多種致病原微生物有效,所以我們臨證使用金銀花的范圍應(yīng)該是比較廣泛的。
金銀花的毒性很小。用金銀花水浸液對家兔或犬灌腸,并無明顯毒性反應(yīng)可見,但是,不能因為金銀花毒性小,就認為金銀花無毒,在臨證時要注意掌握金銀花的用量。如《洞天奧旨》治癰疽發(fā)背初起,用金銀花半斤,約折合現(xiàn)今298.4g。對于這樣超大劑量的應(yīng)用,如非臨證必須而醫(yī)家又有十分把握,一般不宜仿效。
對于臨證用金銀花治療時,必須注意觀察病人有無過敏反應(yīng)。一旦病人因服用金銀花而出現(xiàn)過敏反應(yīng),應(yīng)立即進行抗敏治療。
1.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侵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而致的急性傳染病,簡稱乙腦。乙腦的診斷無特異性指標可憑,故臨證常需通過綜合分析流行病學、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等資料方可做出診斷。
血象檢查有助于乙腦之診斷:白細胞計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可增高,一般可在(10~20)×109/L及80%~90%。腦脊液檢查也有助于乙腦之診斷:一般腦脊液外觀清亮透明無色,壓力正常,白細胞計數(shù)在(0.05~0.5)×106/L(50~500/mm3),蛋白質(zhì)輕度增高,糖正常,氯化物正常。中醫(yī)認為乙腦主要是暑熱疫毒。暑熱疫毒常形成于夏季。吳鞠通曰:“小兒膚薄神怯,經(jīng)絡(luò)臟腑嫩小,不耐三氣發(fā)泄,邪之來也,勢如奔馬。”故小兒得乙腦者多。金銀花清熱解暑,故可用于乙腦治療。
2.治療感冒
感冒病者則往往見發(fā)熱、惡寒、咳嗽、鼻塞流涕等癥狀。此乃患者感受外邪而起病,其中有時可見風熱暑熱。金銀花清熱解暑,可用于感冒治療。
若癥見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痰黃,咽紅口干,苔黃,脈浮數(shù),可治以解表清熱。常用處方:金銀花15g,連翹10g,竹茹10g,薄荷6g,紫蘇葉6g,菊花10g,玄參10g,桔梗10g,虎杖10g,杏仁10g,甘草6g。金銀花在本方中起清熱解表作用。方內(nèi)尚有連翹、菊花,宣肺散熱;薄荷、紫蘇葉,疏風解表;桔梗、杏仁、虎杖,宣肺化痰;竹葉、玄參,清熱生津。若熱毒較重,可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肺熱重,可用百部、魚腥草;咳痰稠而多,可用瓜蔞、半夏;咽痛,可用石斛、板藍根。金銀花芳香,不宜久煎。
若癥見發(fā)熱惡寒,頭痛胸悶,惡心嘔吐明顯者,可用姜半夏、竹茹;食納欠佳,可用山楂、麥芽。
金銀花甘寒,既能清氣分之熱,又能解血中之毒。對于以病毒感染為主之感冒,常用金銀花組方治之:若熱象明顯,則可用金銀花治之。感冒之有熱,說明病已漸入里,故必須驅(qū)熱外出。臨證如見發(fā)熱較重,口干欲飲,痰黃,咽紅且痛,舌苔黃,脈數(shù)等情,都可以在組方中用金銀花。一般在風寒感冒之早期,雖以表寒證為主,但亦可見有里虛證,故其時用金銀花,可與發(fā)散風寒藥一起起到解表清熱作用。金銀花清熱之力較弱,故臨證常以金銀花合連翹、板藍根、虎杖、大青葉等,以增強金銀花的清熱解毒作用。
3.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屬中醫(yī)濕熱病范疇。臨證是以腮腺腫脹及并發(fā)睪丸炎為特征。治療多以清熱解毒為主。金銀花清熱解毒,而且能疏表,故臨證可以用金銀花治療本病。
若癥見發(fā)熱惡寒,頭痛時作,一側(cè)或兩側(cè)腮腺漫腫,咀嚼困難,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可治以清熱、解毒、消腫。常用處方:金銀花15g,蟬蛻6g,荊芥10g,板藍根10g,連翹10g,牛蒡子10g,黃連6g,車前草10g,生大黃3g,鮮生地黃10g,生甘草6g。若熱高,可用石膏、知母;咽紅嚴重,可用山豆根、大青葉;惡心嘔吐明顯,可用姜半夏。若癥見發(fā)熱惡寒,腮腺腫大,淋巴結(jié)亦腫,咽痛,舌苔薄黃,脈滑數(shù),可治以清熱解毒、化濕祛痰。常用處方:金銀花15g,黃芩10g,枳殼6g,杏仁10g,檳榔6g,陳皮6g,車前草10g,竹茹10g,半夏10g,竹葉6g,生甘草6g。
臨證用金銀花治療本病時,特別要注重兩個癥狀:發(fā)熱,腮腺(硬)腫。若本病患者以發(fā)熱為主,則主以金銀花配清熱解毒藥治之。連翹、黃連、牛蒡子,是常用與金銀花配合之藥。若本病患者以腮腺(硬)腫為主,則以金銀花配軟堅散結(jié)藥治之。常用與金銀花配合之軟堅散結(jié)藥有夏枯草、海藻、昆布等。
4.療蕁麻疹
蕁麻疹的發(fā)病原因比較復(fù)雜,可能因進食蛋白性食物,或服用某些藥物,以及細菌、病毒感染,吸入花粉等引起,可歸屬于中醫(yī)的癮疹范疇。金銀花能清血熱、解濕毒,臨證可用金銀花治療蕁麻疹。
若全身出現(xiàn)團樣風疹塊,高出皮面,邊緣不清,奇癢難忍,舌苔白膩,脈浮數(shù),可治以清熱利濕、疏散風邪。常用處方:金銀花30g,防風10g,浮萍6g,荊芥穗10g,生地黃10g,牡丹皮10g,連翹10g,車前草10g,地膚子10g,白鮮皮10g,生甘草6g。此類疾病雖要重視局部之癥狀,但全身情況及舌脈也需注意。雖然,蕁麻疹要從過敏角度去考慮,但不能套用抗過敏的方藥,如“防風、赤芍”等等,還是要從辨證角度去考慮。濕熱乃本病治療中必須重視的一種病因(病機),故用“金銀花、防風”,不同于“防風、赤芍”。
5.治療潰瘍性結(jié)腸炎
潰瘍性結(jié)腸炎可歸屬于中醫(yī)的“休息痢”“腸澼”等病證范疇。濕熱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機)之一。本病雖然以局部病變?yōu)槎?,但實際上是患者機體陰陽平衡失衡,故治療不能只從腸道考慮,而必須從患者全身去考慮。《本草通玄》曰:“金銀花,主脹滿下痢,消癰散毒,補虛療風,誠為要藥。世人但知其消毒之功,昧其脹利風虛之應(yīng)用,余于諸癥中用之,屢屢見效。”此文中所說病證,與本病相類
若起病較急,有發(fā)熱、倦怠、腹痛、便下膿血黏凍、里急后重、小便黃赤等癥狀,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可治以清熱燥濕、調(diào)氣行血。常用處方:金銀花15g,白芍10g,黃芩10g,黃連10g,木香6g,苦參10g,白頭翁15g。本證型病位在腸,病機為濕熱結(jié)于腸,影響全身,故治以清熱燥濕為主。方中以“金銀花、白芍”為主藥(對)。若瀉下膿血甚多者,可加白芍、半邊蓮;瀉下黏白凍多者,可加薏苡仁、茵陳;口渴甚者,可加生地黃;腹痛甚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
本病局部病變較為突出,故對于腸道濕熱,可予金銀花配槐花;對黏液便,可予金銀花配防風;對病程較久,可予金銀花配生地黃。其中金銀花是主藥。
在全身情況方面,還應(yīng)特別注意患者的情志變化,主要是讓患者保持愉快心情,起居有常。配合用藥,以理氣藥為主,常用藥對為“金銀花配木香”。另外,對本病之治不主張過用酸澀止瀉。本病常見濕毒結(jié)于大腸血分,若一味酸澀止瀉,則可能導(dǎo)致毒血互結(jié),變生頑疾。對于補骨脂、訶子之類止瀉藥更是要慎用。這也是治療本病,體現(xiàn)著眼于本病之“本”——濕熱,而非著眼于本病之“標”——腸道泄瀉的治療原則。
6.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
《本草正》說:“金銀花善于化毒,故治癰疽、瘡癬、楊梅、風濕諸毒,誠為要藥。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潰。”另外,再障并不是一種純屬邪實之病,而往往是虛實夾雜,或偏虛。金銀花雖性寒,但其藥力較為平和,敗毒而不傷氣,去火而能補陰,對于偏虛或虛實夾雜之再障,較為合適。
若急驟起病,高熱不退,頭暈?zāi)垦?,心悸氣短,齒衄、鼻血、尿血、便血,舌紅絳,苔黃,脈洪大,可治以清熱解毒、養(yǎng)陰止血。常用處方:金銀花15g,連翹10g,白花蛇舌草15g,水牛角10g(先煎),蒲公英15g,黃芩10g,生地黃10g,大青葉12g,三七3g(沖服),茜草10g,甘草6g。金銀花所治之本證型為癥情較輕者,若癥情較重,則金銀花不太合適。
若陰虛明顯,可以用生地黃、麥冬;熱毒明顯,可予板藍根、玄參;出血明顯,可用仙鶴草。若再障外感明顯,臨證見發(fā)熱、出血,舌苔薄白,脈浮,可予基本方中加金銀花。待外感除、發(fā)熱退,則可停用金銀花。金銀花對于再障合并感染之療效也較好。再障見局部組織感染而現(xiàn)紅腫熱痛,此時也可用金銀花治療,金銀花之劑量可略大。主要是利用劑量較大之金銀花控制感染。
對于熱毒較為明顯之再障,常以金銀花配連翹治之。金銀花性味甘寒,功能清熱解毒,對于熱毒引起的再障較為合適。然金銀花之藥力不強,而連翹味苦微寒,善去熱毒,其藥力較金銀花強。金銀花得連翹之助,則可治熱毒較甚之再障。若要增強金銀花清熱毒之力,除可選配連翹外,尚可酌選野菊花、梔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