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剛寫了一個“上善若水”,未盡興,今天繼續(xù)。
《老子》版本眾多,至少100多種,小有差異。
對于一般的學習者來講,并沒有必要糾結這些。2000多年的超級大腦們審核這5000個字,不知道審了多少遍,錯也錯不到哪去,改也沒改多少。如果這些人都認為是這個樣子的,你如果不這么認為,誰有問題的可能性大一點呢?當然,看到最早版本的老子,甚至看到原版,那會更逼近老子的真實表達。但是事情哪有那么完美,這原版可能沒有。至少現(xiàn)代考古尚未發(fā)現(xiàn)。這有可能秦始皇焚書燒了,或者項羽燒秦宮時候連帶著給燒了。據(jù)說,當時秦宮有燒禁之書的副本。
我們現(xiàn)在了解《老子》,更多的,實際是把它當一位老者的諄諄教導就可以了。信不信、聽不聽由你。老子扔下書就跑,什么含義呢?你猜!這些事情都是考古學家的事情了。
《老子》上善若水
《老子》中出現(xiàn)“水”字,有兩處。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好的善像水一樣。水,利萬物,卻不求回報(得、德))。處在一般人都不喜歡的下,水,簡直就像道一樣。老子這個道,不是通??梢员磉_出來的道,而是總的,所有的,這種唯心意義的全面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說的這個道,不是常說的那種道。這是在貶低百家爭鳴時期其他學說或思想都自稱為道,同時確立老子他自己說的這才是總的道、真正的道。開篇就名義。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普天之下,水至柔,但是,攻堅最厲害的,居然也是水。當時周朝已見勢衰,諸侯躁動,三家分晉關鍵之役用的是水攻。
水的特性是什么?“柔!所以《老子》全篇與“柔”有關的話很多。而且這個“柔”都是跟“剛”相輔相成的。那么水似“道”,轉(zhuǎn)變?yōu)椤叭帷彼频懒?。但水真“柔”嗎?這個“似”和上善若水的“若”,僅僅是像嗎?同時還是“有些不像”的意思。為何唏噓?這種陰陽一體的思想,表達很不容易準確,也很不好表達。
看《老子》要留神,老子原文應使用的是楚字,甲骨文之后的另外一種演變,和金文在表意上并不完全相同。既有楚地的地方特色,同時有老子獨特的思維方式在里面。金文是銘文,強調(diào)表意的準確性。而老子的字,強調(diào)的是字表意的哲學性,更接近甲骨文的意向方法。他在表達一種當時的字不能準確表達的表意功能。像與不像如果同時用一個字表達,怎么表達?而且還要表達出有幾分像,幾分不像。這字怎么寫?
老子說的每個這種有反義詞的字,那么這個字意里面也都同時具有反義,僅僅是程度不同。后來儒家將這種程度用中庸來解釋,一種適合的度,變動的度,而并不是持中。
無是最小的有,那么柔呢?最小的剛!而不是簡簡單單的柔弱的意思。老子的思想如果你這么理解,那么他可不消極,而是一個韜光養(yǎng)晦,待機而發(fā)的白發(fā)智者。張三豐的武術能打人,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啟發(fā)的。而且,太極武功顯示出這種以柔克剛,伺機而動的特征。武術,不是體操,終極目的還是在于有效的技擊。不能為技擊而放棄德,這才是止戈為武的古意關鍵。后人理解了止戈,但是武字多出來的一橫哪來的?別忘了伏羲一劃開天地!那一橫是道,是度。
這就是老子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陰陽思想,這種思想,后來轉(zhuǎn)化為太極。其和后來儒家推崇的《周易》基于陰陽這方面,是同樣道理。也是《周易》文化的繼承。
以下是全文中幾處說“柔”的地方,一點也不“柔”。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其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這個柔,不僅可以攻堅,而且以弱勝強,以柔克剛,柔得強大,柔得至堅。
為什么很多人認為《老子》很消極呢?老子提供了一種與《九陽真經(jīng)》極端相反的《九陰真經(jīng)》的策略、方法。
把《老子》拐帶消極的有兩個因素:
一、莊子學說雖然也稱道家思想,但是莊子把《老子》的思想學歪了,學偏激了,學消極了。
“黃老之學是除老莊學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學派思想尚陽重剛 ,黃老之學產(chǎn)生于中國戰(zhàn)國時代(約公元前5-3世紀)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chuàng)始人。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于東周戰(zhàn)國時代。但是,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齊國稷下與魏國 時期,這一派的代表們尊崇黃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并且采納了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觀點。黃老學派思想發(fā)展主要分為兩大主題:技術發(fā)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體的道作為依據(jù),結合形而下的養(yǎng)生、方技、數(shù)術、兵法、謀略等等,具有極強目的性、操作性。在西方,黃老道家常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 ?!?/p>
“上述主張在漢朝初期曾經(jīng)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結果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到東漢時,黃老之術與新產(chǎn)生的讖緯之說相結合,就逐漸演變?yōu)樽匀婚L生之道,對道教的形成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p>
“中國戰(zhàn)國時期興起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黃指黃帝,老指老子。黃老之學始于戰(zhàn)國而盛行于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里屢以黃老并稱。黃老學派的典籍為黃帝書。《漢書·藝文志》里提名為黃帝的書有21家,除《黃帝內(nèi)經(jīng)》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乙本卷前,有《經(jīng)法》、《十六經(jīng)》、《稱》、《道原》4篇古佚書,是黃老學派的重要著作?!?/p>
以上三段引用,說明一個關鍵問題,《老子》的思想,也是基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和《周易》古代思想的繼承,而且,兼容當時的法(術勢法)、墨這些偏于陽剛的思想,那么其很現(xiàn)實,很有目的性,一點不消極。而莊子思想也號稱道家思想,給老子的這種思想給攪合了。
二、后世儒道思想之爭,儒家轉(zhuǎn)變?yōu)槿褰?,占了統(tǒng)治優(yōu)勢。所以,在解讀《老子》過程中,稍有小動作,一是利用道家莊子的逍遙思想,將“無”絕對化解讀,放棄“無”字的甲骨文古意,這樣在儒家嘴中“無為”變?yōu)椤安蛔鳛椤?。并無須改字,但是改了字的解讀;同時,利用這種解讀,將其冠以“道德”之名,并加以融合,促成儒家中偏消極的田園思想。同時,道教形成,也兼容了這種儒教意義的無為。只有道教中的武學方面,恢復了《老子》的最初思想。
古代,德通得失的得。與現(xiàn)代意義的德沒關系。但是,通過儒家生意解讀,學會處理得失,也就變成了道德。儒家無須強硬改《老子》中的字,這會導致后世迂腐書生跳出來反對,但只需改變“無”和“得”這兩個字的字義,便可成功將《老子》消極化。而現(xiàn)代人看《道德經(jīng)》通常理解的“德”和“無”是經(jīng)過儒教改造的現(xiàn)代意義,而非甲骨文的古意。
現(xiàn)代人讀《老子》,出現(xiàn)兩個極端的解讀傾向,與上述兩個原因有關。
那么老子認為水似道,為什么又總是表達了說不清、看不清的意思呢?
古代的思想是數(shù)理思想,是基于當時簡單的數(shù)學的啟發(fā)形成的道理??墒撬绻脭?shù)學擬合表達并不簡單,而且是古代數(shù)學不能解決的。
水的完整表達需要四維體系。我們通常簡化的sin波可以做為二維的簡化的、靜態(tài)的水的表達。真實的水波是我們看見的三維水波。而水波又是運動的。運動的三維物體需要用四維表達。
水波的運動做為第四維度的因素,如果理解水波的三維長度描述和運動是不同的數(shù)學要素,那么這實際是一個混沌數(shù)學體系。只有將運動這個要素,轉(zhuǎn)變?yōu)殚L度單位,才可形成笛卡爾數(shù)學坐標系的線性擬合。也就是如相對論將時間用ict的方法轉(zhuǎn)化為長度,才可產(chǎn)生線性的數(shù)學擬合。那么運動的v需要用vt來表達,才能讓水波的四維的數(shù)學性質(zhì)統(tǒng)一。而水波更復雜在于,光速是假定恒定的,而水波的速度又是變化!也就是即使你明白相對論的四維數(shù)學擬合方法,依然不能準確、唯一性的描述運動的水!
要理解這些,需要明白上世紀初產(chǎn)生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才能做到用數(shù)學方法擬合水的運動。
而水的運動,由于v的不確定,是有混沌數(shù)學體系特征的,也就是會出現(xiàn)混沌數(shù)學體系意義的蝴蝶效應。起初測量的微小誤差,就會讓最終的擬合計算結果與現(xiàn)實毫無關聯(lián)。雖然有線性擬合的數(shù)學表達,可是對于水的未來,我們依然不能準確數(shù)學唯一性的預測表達。那么數(shù)學都擬合測不準的水的未來,用古代哲學的理如何可以說得清楚呢?老子說不清楚,說明他想到了這個多出來的運動因素產(chǎn)生的復雜結果,但是當時的數(shù)學能力,沒法用數(shù)學原理告訴老子,這到底是為什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p>
這里的沖,被后世儒家有意曲解,解釋的互相之間都打架,就沒有一種是解釋天文的。從《尚書》可知,古代已知夏至、冬至,也知沖這個天文學的意義。古有專門監(jiān)天的部門,而專門負責管書的老子不懂天文意義的這個“沖”嗎?基于《老子》的后世的太極理論,沖實際描述了一個在180度的位置,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被表達為顛倒陰陽的關鍵共振點。但是,老子卻認為,“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币簿褪恰皼_”這個道理,在用的時候,有時候是不好使的。所以,老子這個道,才沒法準確表達。這個沖,這個關鍵,有時候有用,有時候沒用。這才是老子要表達的基于甲骨文“象”的意義的一種不可知和未知。而這些都包括在老子唯心的總“道”里面。
老子的《老子》,我們真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