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雨霏
- 01 -
這兩天看到這樣一個新聞,今年的4月30號,一位年輕的媽媽情緒失控了。在新聞中說,那天她帶家人去自駕游,車內有自己的老母親和自己1歲多的孩子。旅途中,她與母親吵了幾句嘴,她一氣之下將車停在高速路加速匝道上,反鎖車門揚長而去。
此時,室外的溫度在30度左右,車內的溫度更是很快升高。母親和1歲多的孩子被悶得大汗淋漓、滿臉通紅。母親撥打著這位媽媽的電話,她卻一直沒有接聽。
好在高速交警及時的趕到,在聯(lián)系這位媽媽失敗之后,果斷的用錘子砸碎了車窗,把困在車內2個多小時的老人和孩子救了出來。
孩子“臉被悶得通紅,頭發(fā)完全濕了,眼淚已經流干了卻還在哭著?!?/p>
交警最后還是聯(lián)系到了孩子的媽媽,這位媽媽了解了整個救援過程,她自責不已,連聲對交警表示感謝。
- 02 -
像這位媽媽一樣一時賭氣任性,情緒失控,就做事不顧后果的父母絕不僅此一例。
就在前兩天,還有新聞報道了一位媽媽去接6歲的兒子放學,因為小孩子貪玩,想要去附近的店鋪看看,由于勸說無效,這位媽媽就嚇唬小孩,再不聽話媽媽就先走了。
沒想到媽媽剛走開幾秒鐘,再回頭孩子卻消失不見了。
媽媽急忙報警,警察又是調去監(jiān)控又是協(xié)調搜索,折騰了3個多小時,才把獨自走失的孩子找回來。
每次看到此類新聞,都萬幸孩子沒事。多險啊,就差一點點,你們就失去這個孩子了。作為一個成年人,作為一個孩子的父母,無論情況多么糟糕,都要努力的去嘗試著成為情緒的主人,因為一旦做了情緒的奴隸,對孩子不斷的威脅暴怒恐嚇,甚至把與他人結怨產生的怒氣都牽連到孩子身上,那將會極大的傷害孩子的安全感,也極為容易造成親子關系的疏離。
結果必然是,父母認為已經為子女付出了一切,而子女卻不領情,總是覺得與父母之間難以親密,難以溝通。而所謂的“白眼狼”,往往是父母受制于情緒的苦果。
- 03 -
前面提到兩位媽媽雖然任性且情緒化,卻還可以說是幸運的,由于警方的及時幫忙,最終還是沒有釀成大禍。日后也有無數的機會享受親子之樂,但并不是所有的暴怒都有被原諒的機會。
就在今年的5月4號,有一位27歲的媽媽同樣情緒失控了。
4號晚上,她為3歲的兒子做好了晚飯,叫孩子過來吃??墒莾鹤迂澩婺ゲ?,叫了幾次都沒有理睬媽媽。
這讓這位年輕的媽媽十分惱怒,她一氣之下把兒子叫到廁所,采取打耳光、踹腹部的方式對兒子進行毆打教訓,不料兒子隨即出現了鼻腔流血、手腳冰涼,神志不清等癥狀。
看到兒子這樣,媽媽心痛后悔不已,她采取了割腕自殺這種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愧疚。
這位媽媽的表嫂回家后發(fā)現母子二人的情況,把母子送到醫(yī)院。孩子搶救無效,母親住院治療,并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這個可憐的孩子才只有3歲,就因為一口飯的事兒,就因為媽媽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他的生命就此定格。
這個媽媽有錯該罰是肯定的,但是一個母親把孩子撫養(yǎng)到3歲,在孩子出事之后愿意以命相抵,說這個媽媽十惡不赦,對孩子心腸歹毒,我覺得似乎有失公平,只能說沖動是魔鬼,壞情緒是魔鬼,你不控制它,她便吞噬你。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永遠是溫暖的小天使,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的時候,生氣是人之常情,甚至是人之本能。但是身為父親母親,卻一定要對這種壞情緒有所警惕。
一時生氣說出口的話,一時憤怒打下去的巴掌,最后都可能讓我們的孩子身心遍體鱗傷。而這,肯定不是我們所想要的。
- 04 -
曾經有位爸爸說,自己也知道最好的情緒,應該留給家人。但是大道理都懂,就是當脾氣一上來,就控制不住自己。
甚至有時候,非要把犯錯的孩子扯過來,打屁股兩巴掌才好受。事后想想,又覺得沒必要,是自己做的不對。很難過。
其實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我想關鍵就是看父母如何疏導和排解。
接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提早觀察
見過一位媽媽逼著孩子穿絨衣,孩子說想穿襯衫,雙方就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
媽媽從孩子哪次少穿衣服感冒開始嘮叨,一直說到孩子學習不用心,干什么都不行,還死犟,孩子則頂撞媽媽說媽媽什么都不懂,希望媽媽什么都別管。
雙方各不退讓,最后媽媽對孩子大吼,愛穿不穿,不穿滾出去。
我們常常把壞情緒叫做“怒火”。多數時候,大火不是一下子就爆發(fā)起來的。而是先有零星的火星,隨后發(fā)展成火苗,經過風吹助燃,最后才越燒越旺,成為一場災難的。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zhàn)火,父母對孩子的怒火也是同理。如果媽媽可以早一點察覺到怒火的火星,就可以提前把這場大火撲滅。
冷不冷,是孩子的事情,擔心孩子可以幫孩子帶一件衣服,或者讓孩子凍一次,讓他為自己的任性負責任,都遠比翻舊賬,撂狠話這樣火上澆油,激化矛盾強得多。
當父母愿意及早觀察、接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很多爭吵,都會隨之消失。
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做決定
網上有個段子,說在覺得被孩子氣的快要崩潰時,一定要控制住體內的洪荒之力,氣沉丹田修煉內功,穩(wěn)固親情的小船穩(wěn)步向前:
做到一哄二親三擁抱
心中默念這娃是我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
這基因是我遺傳的,是我遺傳的,是我遺傳的!
如果發(fā)現其實是遺傳了她爹的,想要火冒三丈的時候,
也請心中默念娃她爹是我選的,我選的,我選的!
我活該,我活該,我活該!
段子是為了博人一笑,但卻不是毫無道理。當覺得情緒馬上就要爆發(fā)出來的時候,心中默默從1數到10,或者跟孩子說爸爸媽媽很生氣,現在要去平靜一下情緒,再找個安靜的地方冷靜冷靜,都是非常好的辦法。
發(fā)怒,大吼,解決不了本質上的問題。真的好的教育,一定要求父母有足夠的耐心不可。只有自己冷靜下來了,才不至于失手釀成大錯。
跟孩子一起制定計劃,減少矛盾產生
同樣是孩子磨蹭不吃飯,被情緒控制的父母會經常責罵孩子,甚至粗暴的打罵孩子,但是理智的父母,會讓孩子明白,吃飯,不是父母要去求著他完成的事情,而是他自己要主動需求的事情。
這些時候,就顯示出規(guī)矩和計劃的重要性。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回應父母的呼喊是基本的禮貌,叫了幾次,聽到了卻不回應是不對的。相應懲罰可以是不準看電視或者不準玩某種玩具。吃飯需要按時。如果有特殊情況可以商量。確定自己不吃飯,那么要自己承擔相應的后果。
父母在家為孩子立下相應的規(guī)矩,孩子就會懂得應該如何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并且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然要面臨各種問題。不愛寫作業(yè)、喜歡玩游戲、不愛吃飯等等等等,都可以通過跟孩子一起制定計劃,通過合理的共同和協(xié)商來解決。一個讓孩子認同的方案,也一定比反復的嘮叨、打罵更容易讓孩子信服。
如果已經過火,及時跟孩子溝通補救
有位朋友說他的爸爸同樣也是脾氣暴躁。他說自己兒時有一次求母親買到了一把水槍,自己一時興奮就拿著水槍到處噴水,不小心噴到了父親身上。
父親當場發(fā)火,踢了他一腳之后,還把水槍奪過來踩碎。
朋友嚇得傻了,晚上睡覺還一直不敢跟父親說話。結果第二天,父親買了一把很大的新水槍給他,跟他說下次別亂噴水了。
朋友說,這件事他一直都記得,每次想起來都覺得很暖。爸爸雖然脾氣大,愛發(fā)火,可是對他的愛是一點不少的。
朋友的爸爸在這件事上,雖然有些過火,但并沒有給孩子造成心里的創(chuàng)傷和父子間的隔閡。就是因為父親及時的做了補救,他讓孩子了解到了他心中的所想所愿。愿意跟孩子溝通的父母,永遠不會真正把孩子的心弄丟。
- 05 -
記得在某個育兒微博上,看到這樣一段話:
“什么是真正的強大媽媽?什么不是生娃后依舊美貌,也不是邊帶娃邊寫得一手好貼,更不是一手抱孩子一手抗大米袋子的女漢子。而是在哺乳被咬、耳環(huán)被抓、換尿布被連環(huán)踢肚子、給娃洗完澡后一轉身頭發(fā)臉床被上都是黃金便、一夜一夜一月一月無法連續(xù)睡覺后,依舊溫柔的語氣”。
不光是媽媽,爸爸也是一樣。做了父母之后最大的挑戰(zhàn),有時候真不是給孩子喂奶哄睡,做飯穿衣,而是在孩子冥頑不靈、油鹽不進的時候,還能保持耐心和理性。
可是再艱難,依然要嘗試。再生氣,依然要控制。當我們被情緒支配著,我們傷害的人,正是我們自己和是我們至親的孩子。當我們反過來成為情緒的主人,我們拯救的,也是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