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牟縣東漳東村、校莊、大洪、大衡莊、邵崗等30余村,共居住著約5000名校姓居民。而《百家姓》有504姓,也沒有校姓。雖然他們戶口簿上的戶籍顯示為漢族,但在祖輩相傳中,他們卻認為自己是來自內蒙古的“皇族后裔”。中牟人民廣播電臺臺長校文學已關注校姓多年,他聽上輩老人講,他們是從蒙古來的。而據(jù)1935年的中牟縣志記載,中牟校姓來自蒙古,因為他們的遷徙和一個叫“木交王”的蒙古族高官有關。在中牟校姓人中,大都知道“木交王”的傳說。相傳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蒙古人“木交王”帶家眷逃到河南。為讓后代免遭殺戮,他讓老大跑到輝縣,老二隱居中牟,老三去了鞏義,都姓“校”。
姓氏鑒定會
在東漳東村的校全勝,曾在校姓先人聚居的校崗挖出一對石獅,上面的人物形象和漢人不同。校文學說,他在爺字輩人家中見過大鐵弓,這和蒙古人騎馬善射的習俗相符。校文學說,從他們族人現(xiàn)在的風俗看,也頗能印證。《元王失江山》是一出講述蒙古人失去大好江山的事,校姓人覺得是恥辱,從來不讓后代看。祖輩的傳說和遺存的風俗,讓他們常為自己的身世困惑:“如果我們不是蒙古人的后代,為啥會有這么多傳說?如果是,又沒有更確鑿的證據(jù)。這么多年,我們一直在尋找專家,想讓他們證明,我們究竟是不是蒙古人的后代?!?/p>
中牟縣東漳東村南1.5公里處有校姓祖墳,迄今尚有一通清代乾隆時期的墓碑。墓主校秀書,乾隆時人,《中牟縣志》有傳,立碑人是校秀書的侄孫校逢庚。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字跡已漫漶不清,但多半尚可辨識,石碑上有“元時其先藩服食邑山西洪洞縣浩繁赸在草莽冊牒淪亡各以封號記族遂校氏厥凌至科校郡庠邑庠校較互見之后莫不報捷子子孫孫一見之后知校較雖異但本”等殘缺不全的文字。
中牟縣東漳東村南
從碑文中我們能捕捉到以下信息:第一,山西洪洞縣的校姓是元代朝廷的藩服。既然藩服的原意是指離王畿最遠的番屬,這就意味著校姓人乃是元代天潢貴胄,即成吉思汗的子孫。第二,“食邑山西洪洞縣”一句證明校姓系術赤之子拔都之后。
元太宗丙申年(1236年)贈賜平陽(今山西臨汾)為拔都食邑,大德九年(1305年)改為晉寧路,晉寧路轄6縣,洪洞即在其中。按照諸王可將封地再分慣例,拔都將平陽之地分給四個兒子,交通最便利、土地最肥沃的洪洞理應分給長子撒里答。已是欽察汗國國王的撒里答于1225年覲見憲宗蒙哥時,病逝于返途中,王位落入其叔父別兒哥手中。撒里答信奉基督教,別兒哥信奉伊斯蘭教,兩派積怨甚深。撒里答既死,其遺孀、子女只能前往封地洪洞縣繁衍生息。綜上信息可確定,校姓應為撒里答后裔,世系為:成吉思汗—術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成吉思汗帝國疆域
成吉思汗跟他的原配妻子共生有4個兒子,即后來“四大汗國”的大汗。除此之外,成吉思汗一生中還擁有很多妻子,這些妻子來自于他統(tǒng)轄下的不同地區(qū),她們?yōu)槌杉己桂B(yǎng)育了上百個孩子。2006年5月31日,世界各大媒體報道了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遺傳學教授布賴恩·塞克斯通過基因鑒定發(fā)現(xiàn),48歲的美國人湯姆·羅賓遜和成吉思汗這兩個相隔800年的人之間存在血緣關系。塞克斯教授說:“成吉思汗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把自己的基因散播得最廣泛的男人。他把自己的Y染色體傳給幾百個子孫,這些子孫散居在他龐大帝國的各個地方,而且這些子孫都是各地的君主和貴族,他們有條件生養(yǎng)更多子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