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其地域就在晉南、豫西一帶興起。 周代,山西的國號為晉。春秋時期,國君晉文公為五霸之一。戰(zhàn)國時期被韓、趙、魏三國瓜分,此后山西別稱「三晉」。 秦代,秦始皇于山西設太原、上黨、河東、雁北及代郡五郡。 南北朝時期,北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及后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 隋代,太原、長安、洛陽成為黃河流域上的三大城市。隋末,李淵、李世民父子由山西起兵奪取天下,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并尊稱太原為「北京」,紀念這塊創(chuàng)朝立國之地。 遼、金代,大同又作為遼、金陪都達二百年之久。 元代,山西與山東、河北省共稱元朝之「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是黃河流域的蓍名都會。 明代,山西行中書省設于太原。清代,山西的商業(yè)發(fā)展進入黃金時期,「晉商」在全國的經濟命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民國初年起,山西一度是軍閥割據的「獨立王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太行山、五臺山等地成為八路軍的戰(zhàn)略根據地,山西因而再度揚名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