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觀

艦種 戰(zhàn)列艦

國籍 日本

艦級 大和型戰(zhàn)列艦(1號艦)

制造廠 吳市吳海軍工廠

造價 137802000日元(相當于12.134噸純金)

動工 1937年11月4日

下水 1940年8月8日

服役 1941年12月16日

結局 1945年4月7日被擊沉

除籍 1945年8月31日

技術數(shù)據(jù)

基準排水量 65,000噸

滿載排水量 72,808噸

全長 263.0米

全寬 38.9米

吃水 10.4米

動力 蒸氣渦輪引擎(4座4軸)

功率 153,553匹

最高速度 27.68節(jié)(有27.46的異說)

續(xù)航距離 7,200浬(16節(jié))

乘員 3,300人

艦載機 零式水上偵察機

零式觀測機等

最大載搭機7架

武器裝備 1941年:(新造時)

3座3連裝460毫米艦炮

4座3連裝155毫米艦炮

6座127毫米雙連裝高射炮

8座25毫米3連裝機

2挺13毫米連裝機槍

1945年:(最終時)

3座3連裝460毫米米艦炮

2座3連裝155毫米艦炮

12座127毫米雙連裝高射炮

52座25毫米3連裝機炮

6挺25毫米機炮

2挺13毫米2連裝機槍

裝甲 舷側410毫米

甲板200-230毫米

主炮防盾650毫米


自20世紀30年代初葉起,已經(jīng)躋身于世界海軍強國之列的日本帝國海軍開始在太平洋地區(qū)向美、英挑戰(zhàn)。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國防方針時,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zhàn)略。日本帝國海軍確定的在西太平洋地區(qū)對美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是,開戰(zhàn)初期即須消滅美遠東海軍主力,摧毀或者奪取美海軍賴以活動的基地,進而殲滅由美本土前來增援的艦隊。為此,日海軍選擇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zhàn)戰(zhàn)場,并組建以戰(zhàn)列艦為核心的海上打擊力量,在海上截擊美國艦艇編隊,在此作戰(zhàn)指導思想下,日海軍認為,無法在戰(zhàn)艦的數(shù)量方面,同美海軍抗衡,因而企圖以單艘戰(zhàn)列艦的威力優(yōu)勢來抵消美海軍在數(shù)量上的優(yōu)越地位。與此同時日本與英美等國在倫敦海軍會議上限制海軍軍備的談判正在逐漸趨向破裂。1936年,日本拒絕在新的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1937年"03艦艇補充計劃"確定建造2艘大和級戰(zhàn)列艦,這就是“大和”號和“武藏”號。根據(jù)"04艦艇補充計劃"開工大和級三號艦(110號艦)“信濃”號與四號艦(111號艦)。中途島海戰(zhàn)后,日本決定將正在建造的第三艘大和級戰(zhàn)列艦“信濃”號改建為航空母艦。四號艦于1942年停工。

日本是一個工業(yè)基礎相對薄弱,資源匱乏的國家,日本在戰(zhàn)艦數(shù)量上根本不可能與工業(yè)基礎雄厚,資源豐富的美國競爭。日本海軍預計,美國海軍建造的戰(zhàn)列艦艦艇寬度由于巴拿馬運河的限制,將搭載406毫米(16英寸)口徑艦炮。日本按照其明治時代以來“數(shù)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企圖以單艦的質量優(yōu)勢來抵消對方的數(shù)量優(yōu)勢。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日本海軍開始準備建造搭載460毫米口徑主炮的超級戰(zhàn)列艦。日本早在1916年就試制過460毫米口徑艦炮,1920年又制造過480毫米口徑火炮,具有一定的經(jīng)驗。

1934年10月,日本海軍軍令部對海軍艦政本部正式下達了新式戰(zhàn)列艦的設計任務,要求裝備460毫米口徑主炮8門以上,155毫米口徑副炮12門(四座三聯(lián)裝),或者200毫米副炮8門(四座雙聯(lián)裝),最高航速30節(jié)以上,艦體防御裝甲能夠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離上的打擊。新艦由艦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啟二大佐負責整體設計,由平賀讓造船中將負責技術指導,從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23個設計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戰(zhàn)列艦正常排水量69,500噸,長294米,主機輸出功率20萬軸馬力,最高航速31節(jié),續(xù)航力8,000海里/18節(jié),新艦的3座3聯(lián)裝460毫米口徑主炮和英國納爾遜級戰(zhàn)列艦一樣,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日本海軍最終采用了兩座三聯(lián)裝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聯(lián)裝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設計。被認為是最佳的戰(zhàn)列艦主炮配置方式。在新艦的各種設計方案中,動力裝置計劃要使用蒸汽輪機和柴油機并用的混合動力。由于日本海軍安裝了柴油機的大鯨號潛艇母艦故障率較高,最后放棄了這一計劃,在最終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輪機。

日本海軍在1937年制定了軍備補充計劃(即03計劃),正式?jīng)Q定建造2艘A-140F5號方案艦(當時稱為1號艦和2號艦)。1937年11月4日,1號艦開始在吳海軍工廠動工建造。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維新以來不斷提高,到了昭和時代,日本已經(jīng)成為世界造船大國之一,但是日本島國資源貧乏,科技實力與英美仍存在相當?shù)牟罹?,而且還處在戰(zhàn)爭條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日本仍然不惜代價建造空前強大的戰(zhàn)列艦。日本耗費巨資為其造船工業(yè)增添大量新式設備,從德國購進了15000噸水壓機(一說16000噸)以及3臺70噸酸性平爐(據(jù)資料,這些設備一共花了1000萬美元),從而能夠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裝甲鋼板(大和艦主炮炮塔使用)在內(nèi)的大型鍛造件。并且特意將吳海軍工廠的船塢加深了1米。在大和艦的整個建造過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資1500億日元(戰(zhàn)后價格),平均每噸重量就需要200萬日元。 在制造主炮時,日本遇到的一個重大難題便是如何保證高膛壓條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備足夠的強度。1920年試制的480毫米艦炮便是由于強度不足而在試射中報廢,460毫米艦炮在減裝藥的情況下勉強通過試射。為此,吳海軍工廠艦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緊技術。通過內(nèi)壓增強炮身的強度。用這樣的方法制造出來的炮身在試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壽命達200-250發(fā)。1號艦1939年5月-10月,鍋爐安裝完畢,9月-11月,主機安裝完畢。1940年7月15日,1號艦被命名為“大和”,這個名字來自古代日本畿內(nèi)五國的大和國,也是日本人對自身民族的稱呼。1940年8月8日大和號下水。建造中的大和為了保密,造船廠執(zhí)行著嚴謹?shù)臋C密管制,在能俯視造船廠的地方都加上圍板。

大和艦下水后開始舾裝工程,到1941年7月,該艦主炮已經(jīng)安裝完畢。從10月16日起,大和艦開始試航,10月22日,在宿毛灣以153,553軸馬力的主機輸出功率達到了27.46節(jié)的航行速度,試航獲得成功。11月1日,大和艦首任艦長高柳儀八海軍大佐到任。12月7日,大和艦進行了首次主炮射擊(主炮開火的聲音連海邊城市里的居民都聽到了)。同時,一支以6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日本艦隊正在向美國夏威夷進發(fā),在12月8日凌晨(當?shù)貢r間為12月7日),這6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艦載機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在這一天,大和艦試航結束。1941年12月16日,大和艦竣工,入?yún)擎?zhèn)守府船籍,并被編入日本聯(lián)合艦隊。

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接替“長門”號戰(zhàn)列艦成為日本聯(lián)合艦隊旗艦(這時擔任聯(lián)合艦隊司令長官的卻是曾極力反對建造大和艦的山本五十六)。日本海軍對它的期望值很大,將其當作最后決戰(zhàn)的王牌未經(jīng)許可聯(lián)合艦隊不得輕易動用。然而,大和艦建成服役之時,恰好趕上戰(zhàn)列艦的霸主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的時代。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在美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的打擊下,“大和”號幾乎無所作為。雖然威力強大但卻生不逢時。

1942年6月,“大和”號作為聯(lián)合艦隊旗艦參加了中途島海戰(zhàn)出師受挫,戰(zhàn)列艦艦隊和航空母艦艦隊分開使用。四艘航空母艦全軍覆沒(南云中將指揮的第1航空艦隊,擁有4艘航空母艦),而“大和”號則在三百海里以外無所事事。6月14日,大和艦回到柱島錨地。

1942年8月17日,“大和”號再次出港,這次的任務是支援對所羅門群島方面作戰(zhàn)。但該艦到達特魯克群島后,只是呆在港里很少出戰(zhàn)。1943年2月11日,“大和”號的姊妹艦“武藏”接替“大和”號成為新的聯(lián)合艦隊旗艦。5月8日,“大和”號離開了特魯克回到吳港入塢修理了3個月,加裝了25毫米高炮和21號對空警戒雷達,又于8月23日回到特魯克。其后一些日子里,該艦被指派去向一些島嶼上的日軍運送物資和補充兵員。

1943年12月25日,“大和”號在特魯克附近遭到美國潛艇的魚雷攻擊,戰(zhàn)艦右舷第165號肋骨(第3號主炮塔附近)被一發(fā)魚雷命中,由于爆炸的沖擊導致船舷支持裝甲板的弧形構造則插穿防御彈片的水密艙縱向隔壁,機械室及火藥庫進水,進水約3000噸。受損后的“大和”號加速撤離了這一海域。

1944年1月16日,“大和”號再次回到吳港入塢修理,出于防雷的考慮,在其舷側水線以下的防水區(qū)域內(nèi)增設了一層呈45度傾角,厚6毫米的鋼板。同時進行改裝提高防空能力,戰(zhàn)列艦舷側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加裝6座127毫米雙聯(lián)裝高炮,25毫米高炮數(shù)則增至98門。同時艦上還裝上了22號對海警戒雷達和13號對空警戒雷達。

1944年4月10日,“大和”號的修理及改裝工程結束。

太平洋戰(zhàn)爭的形勢已經(jīng)變得對日本越來越不利。1944年6月,“大和”號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zhàn)。聯(lián)合艦隊把擁有“大和”號、“武藏”號戰(zhàn)列艦的第二艦隊編入第1機動艦隊,為航空母艦提供掩護,在這場航空母艦大戰(zhàn)中,第1機動艦隊損失慘重撤離戰(zhàn)場?!按蠛汀碧柕谝淮斡弥髋谙騺硪u的美國飛機發(fā)射3式對空炮彈。


1944年9-10月,美國開始實施菲律賓戰(zhàn)役,1944年10月22日包括大和,武藏等5艘戰(zhàn)列艦,12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的第二艦隊執(zhí)行捷號作戰(zhàn)計劃(在馬里亞納海戰(zhàn)中,日本海軍航空母艦艦隊遭到了重創(chuàng)),參加萊特灣海戰(zhàn)。10月24日,進入萊特島東北的錫布延海遭到美國海軍第3艦隊航母艦載機的猛烈空襲。在戰(zhàn)斗中,“大和”號的姊妹艦“武藏”號被擊沉。“大和”號僅在前甲板被美機投中一顆炸彈。10月25日晨,在薩沃島附近,第二艦隊發(fā)現(xiàn)美艦(第7艦隊的護航航空母艦)?!按蠛汀碧柕?60毫米主炮在32000米距離上對美艦開火。煙幕和雨幕、空襲以及美國驅逐艦的攻擊行動干擾了“大和”號的射擊。中午時分,放棄開始回撤。26日,大和艦又被航空炸彈命中。1944年11月24日,“大和”號返回日本本土吳港。 “大和”號返回日本本土吳港后,1945年3月19日,吳港受到美軍空襲之際,其間“大和”號沒有太大損傷。





1945年3月26日,美軍開始實施沖繩島登陸戰(zhàn)。日本出動大量自殺飛機攻擊美國艦隊同時,企圖出動包括“大和”號在內(nèi)的水面艦艇艦隊支援沖繩日軍的作戰(zhàn)。對此聯(lián)合艦隊司令部表示反對,但日海軍軍令部卻以大和等艦的出擊事關海軍“榮譽”為借口,堅持出動該艦。4月5日,軍令部正式下達了命令“大和”號自殺性出擊作戰(zhàn)的“天一號作戰(zhàn)”命令,1945年4月6日,以“大和”號為旗艦的第2艦隊10艘軍艦(還有1艘巡洋艦及8艘驅逐艦)在伊藤整一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從瀨戶內(nèi)海西部的德山錨地起航。


4月7日凌晨,美國潛艇在九州島西南海面發(fā)現(xiàn)了這支艦隊。

12時31分,美國海軍58特混編隊發(fā)出的第一個攻擊波,美國飛機集中攻擊“大和”號左舷,有4枚炸彈落到了“大和”號第3號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彈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將戰(zhàn)艦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預備射擊指揮所炸毀。 12時43時,大和艦左舷前部被1發(fā)魚雷命中,“大和”號航速降至22節(jié)。

13時35分,美軍第二攻擊波飛機到達。

13時37分,“大和”號艦體左舷中部被3條魚雷命中(分別命中143、124、131號肋骨),使其艦體左傾達7-8度。幾乎與此同時,由于美機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彈炸毀了“大和”號排水閥門,使該艦無法進行排水作業(yè),艦長下令向右舷艙室對稱注水以恢復艦體平衡,航速降至18節(jié)。

13時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使左傾增加到15-16度,這使該艦的大口徑高炮無法使用。

14時01分,美機3顆航空炸彈擊中左舷中部。

14時07分,一條魚雷還擊中右舷150號船肋。

14時12分,大和艦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艦體傾斜達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區(qū)已經(jīng)注滿水,只能繼續(xù)往機械室、休息室和鍋爐艙里注水。

14時15分,大和艦左舷再中1雷,航速漸漸減至7節(jié)。艦長被迫發(fā)出了棄艦令。

14時23分,大和艦突然發(fā)生主炮彈藥庫大爆炸,全艦2498名官兵(連同司令部人員共有2767人)中僅有269人獲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員獲救),其沉沒地點在日本九州島南西,德之島西北,東經(jīng)128度04分,北緯30度43分。

1945年8月31日,大和艦正式注銷船籍。







歷代艦長

宮里秀德(大佐):1941年9月5日~(艤裝委員長) 高柳儀八(大佐):1941年11月1日~ 松田千秋(大佐):1942年12月17日~1995年11月6日 大野竹二(大佐):1943年9月7日~ 森下信衛(wèi)(大佐):1944年1月25日~ 有賀幸作(大佐):1944年11月25日~1945年4月7日

松田千秋

算是最靠譜的大和艦長,而且沒有之一


在擔任“大和”號艦長其間,雖然“大和”號進駐特魯克群島,但是依然得不到奔赴第一線的指令,他意見很大,到了戰(zhàn)后說日本亡國就亡在了大和和武藏上、“窮人家的姑娘,勒緊褲腰帶去買漂亮衣裳,還買了好幾件,平時又不舍得穿,又想和財主家的小姐去比臭美,成天想著這些破事,考試怎么可能及格?”他不愿意看到官兵在垂釣中渡過每一天,因此積極實行實彈射擊等訓練,同時在艦上召集軍官不斷講授戰(zhàn)術課程,由于課程質與量都非常高,故此得到了“大和大學”的名聲。他雖然身為炮術專家的他從本質而言是一個大艦巨炮主義者,但是對于雷達他持有濃厚的興趣,同時對于飛機也熱心研究。得知“伊勢”和“日向”被改裝成航空戰(zhàn)列艦時,他主張應該連“扶?!焙汀吧匠恰币惨煌脑?,甚至還向艦政本部提交了自己設計的改造計劃! 1943年戰(zhàn)局正如同總力戰(zhàn)研究所的研究結果,日軍形勢每況愈下,松田于該年9月7日再度調往軍令部,任大本營參謀。對于這種頻繁的人士調動他也很有意見,按他的話來說,像大和這樣的巨型怪物,沒有一年的時間根本就玩不轉他,而大和號3年半換了5個艦長(高柳儀八,松田千秋,大野竹二,森下信衛(wèi)和有賀幸作),平均每任艦長任期九個月不到。松田千秋說幾個月就換一個艦長的結果就是大和根本就沒有艦長。到了1944年5月1日擔任了由“伊勢”、“日向”號航空戰(zhàn)列艦所構成的第4航空戰(zhàn)隊司令官,并在10月23日作為小澤治三郎誘敵艦隊的一部分參加了萊特灣大海戰(zhàn),幸免以后又于次年2月指揮“北號作戰(zhàn)”,負責將南洋的物資強行突破封鎖而順利運回本土。

不過鬼子對于大和號還是念念不忘

戰(zhàn)后根據(jù)想象和回憶畫了不少油畫,還拍了電影。






對于是否打撈大和號的問題,鬼子們也一直爭論不休


這是殘骸的三維成像圖

當然鬼子們還是YY了一下子,拍了其他有關大和的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