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銅走銀”,始創(chuàng)于云南,也流行于云南,是云南一種獨特的傳統(tǒng)銅制純手工工藝,由石屏縣異龍鎮(zhèn)冒合岳家灣岳氏兄弟始創(chuàng)于清雍正年間,流行了300多年的歷史了。
云南礦產資源豐富,被稱為“有色金屬王國”。在全國已探明的有色金屬礦中,云南的鉛、鋅、錫、銦、鉈、鎘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銀、鍺、鉑等儲量居第二位;銅、砷、鈷、銻儲量居第三位,清代,滇銅年產一千余萬斤。產量盛時約占全國銅產量的95%以上。云南產銅,云南人則愛玩銅,在古老技藝的傳承下,云南人硬是把銅玩到了世界的高度。
在中國工藝美術界,云南烏銅走銀曾與北京景泰藍齊名,并稱“天下銅藝雙絕”。
制作一方烏銅作品,需要付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艱辛勞動和繁瑣工序。根據《新篡云南通志》記載:“甲于全國烏銅器制于石屏,鏨刻花紋或篆隸正草書于上,以銀屑鋪鏨刻花紋上溶之,磨平。用手汗浸漬之,即成烏銅走銀。器形式古雅,遠近購者?!?/p>
烏銅制作工藝復雜就 以墨盒為例。一方小小的墨盒要經過煉銅、打坯、鍛片、焊接、繪畫、鏨刻、走銀、打磨、拋光、捂黑等十多道工序,而這么多復雜的工序還需要一個技藝高超的匠人花費兩三個月的時間。而這些復雜的工序之中最關鍵的就是“走銀”工序。
何為“走銀”?“走銀”就是是將銀屑或銀粉填入事先鏨刻好的凹槽內,加熱使之融化為液態(tài),使之填滿凹槽,以“走”滿為度,最終達到鑲嵌效果。金、銀、銅的熔點度數不同,溫度控制不好便極有可能出現(xiàn)銀粉融化的同時紫銅表面也開始融化的情況。因此對溫度的把握很重要,這需要一個有多年經驗且技藝精湛的師傅把控,否則,稍有差錯便前功盡棄、銅胚作廢。銅不融而銀融,銀粉緩緩流動,每“走”一步都充滿懸念,直到全部“走”滿圖案。
這樣巧奪天工的作品,背后付出了是一個個手工制作人的心血。他們要花費十余年的時間反復練習,才能達到匠人的高度,而他們的作品早就傾注了他們的靈魂。
五福捧壽走金銀方鼎
作品器型上取自唐朝時期盛行的四腳方鼎,凸顯出端莊厚重、大氣典雅、穩(wěn)若泰斗之感。在紋飾上結合清代古典紋案“五福捧壽”,寓意愿世人幸福安康,四方來福的祝愿。底紋鏨刻萬字連續(xù)紋,在烏銅胎上以點鏨、線鏨等手法形成簡約練達的效果,五福捧壽視覺中心采用獨特的走金技藝,周圍紋樣以走銀技藝來表現(xiàn),產生黑白對比和典雅高貴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