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in達人」本期重點:
1.誕生于雍正年間、越摸越黑的烏銅~
2.烏銅為胎銀走紋,云南特有銅藝“烏銅走銀”,與景泰藍并稱為“天下銅藝雙絕”~
月黑風(fēng)高夜,起坐冶銅時。熟睡的人們怎么也想不到,在云南的一個角落,有一簇爐火在黑夜的掩護下慢慢灼燒,火光匯融著各種金屬發(fā)出“呲呲”爆裂的火花,里面煉制的就是別致高貴的——“烏銅”
烏銅,物如其名,“烏黑锃亮”的外表和堪比石心的長久使它與其他銅形成鮮明的對比。宋代江西詩派著名作家陳師道有詩曰:“朽老莫使年,石心烏銅皮”。
陳師道
很少人知道,烏銅的誕生還是一個巧合。清朝雍正時期,有一岳姓銅匠在制銅時不慎將手中的金戒指掉入鍋中,眼看救戒無望,岳姓銅匠一氣之下將身邊所有金屬材料一股腦丟盡鍋內(nèi)。
第二日他回來發(fā)現(xiàn),材料經(jīng)過熔燒后煉成了一種特殊的銅,于是將它做成器皿隨手把玩。時間一久他驚訝的發(fā)現(xiàn)這個銅器不同于黃銅,在手的摸搓中越發(fā)烏黑,“烏銅”之名由此而生。
后來云南手藝人們就以烏銅為胎,在胎上鏨刻各種花紋圖案,將純銀(或金)熔化后用火鉗推著在銅面自然游走滲入刻痕中,與烏銅融為一體,呈現(xiàn)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技藝效果。因一般多以走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
“烏銅走銀”曾與景泰藍齊名,并稱“天下銅藝雙絕”,2011年烏銅走銀制作技藝被列為第三批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烏銅走銀的制作工序繁多嚴謹,要歷經(jīng)煉制烏銅合金、鍛制烏銅片、烏銅片上鏨刻圖案、走銀、焊接和組裝、拋光打磨、捂黑七項處理工藝。其中“煉制”、“走銀”尤為重要。
金永才 “烏銅走銀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烏銅走銀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金永才說,烏銅走銀是老祖宗的秘法,他學(xué)徒14年,經(jīng)師傅各方面考察才終得機會一覽配方。為保秘方不流傳,金永才每次都是半夜爬起冶煉烏銅(也因為在黑夜無光之下,可以更加直觀觀察到火勢與銅色)。
煉制中靠觀察與感知,在達到不同溫度500℃、700℃、900℃、1000℃的時候,相繼放入9種不同金屬材料。最后一道材料放進鍋內(nèi)不超過 30s 就要起鍋,否則鍋料就無法使用,而要想達到這一步,只能靠時間經(jīng)驗的積累。
金永才先生的烏銅走銀作品
單單冶煉,就可窺見烏銅走銀的難度了,更不用說也是極其考驗火候掌握的“走銀”了。“走銀”其實是利用了銀、銅兩個金屬的熔點差,將銀完全融進銅胎刻痕中。
銀的熔點在961.78℃,烏銅的熔點大約在1030℃左右,比銅的熔點(1083.4℃)低50℃左右。在火達到銀的熔點時,烏銅的表面也已經(jīng)開始融化,融化的銀流進刻痕中,無需多余的步驟即可與銅自然相融,形成古色古香、典雅別致的紋路。
烏銅走銀配方神秘,又有“傳男不傳女、傳兒子媳婦不傳姑娘”的傳統(tǒng),曾幾近失傳,發(fā)展至今也多在云南一帶。
雖然距我們真正了解這項古老秘法還需要一段時間,但隨著學(xué)習(xí)這項技藝的人越來越多,烏銅走銀在慢慢走入我們的視野,它的未來注定不會太遠~
趣味故事
烏銅變黑方法之一就是靠酸性汗液反復(fù)搓摩(另一個是發(fā)生氧化反應(yīng)),酸性液體可以幫助烏銅快速變黑,但若汗液偏堿性,烏銅顏色則會越來越淺。所以汗液也是決定是否能學(xué)習(xí)這項技藝的標(biāo)準(zhǔn)之一。據(jù)說金永才老師在收徒時都會給前來拜師的人一個烏銅器,讓他們拿在手中把玩,若是烏銅變黑則才能備選,若烏銅變淡則沒有資格參與選徒。(所以,想學(xué)習(xí)的朋友記得先測測自己的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