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季,關于“南方還是北方更冷”的拉鋸戰(zhàn)總是無限進行時。據說南北人民對彼此最大的誤解在于:
北方人認為南方人不冷,
南方人認為北方人抗凍。
北方溫度雖低,但氣候干燥,主要冷在表皮;
南方的濕冷直吹入心,室外寒風肆虐,室內也避不了風頭,裹緊被子都能瑟瑟發(fā)抖。
此時,一頓暖心暖胃的火鍋,就是南方人度過冬季的最大動力。
冬天,有一種儀式感叫“打邊爐”
火鍋在華夏大地擁有數千年歷史,上至宮廷,下到民間,都有極高人氣。雖然常被美食家詬病為毫無技術含量,卻在全國各地滋生出幾十種不重樣的吃法。
相傳慈禧太后本人也是火鍋重度愛好者
無辣不歡的川渝系紅油火鍋、北京涮肉火鍋、江浙的菊花暖鍋、貴州的酸湯火鍋….
總而言之,一碗熱氣騰騰、咕嚕作響的火鍋,便是冬日里最治愈的事物之一。
冬季有三寶,“打邊爐”最好
廣東有句俗話:邊爐滾一滾,神仙都企唔穩(wěn)!打邊爐是廣東人對火鍋的統(tǒng)稱。
邊通“甂”(bian),乃陶制瓦盆。冬季嚴寒,圍爐而食,人在爐邊,故稱為“打邊爐”。
廣式火鍋從外觀上,雖不及其他火鍋的視覺沖擊來的強烈。但麻辣刺激的食物吃多了,腸胃多少有不適;
廣式火鍋則恰好相反,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健康程度爆表,連吃一星期,不但腸胃舒坦,皮膚還越來越好,日常養(yǎng)生了解一下?
打邊爐食材豐富,雞牛魚羊…始終圍繞“新鮮”二字。湯底從淡到濃,各有千秋,骨頭湯、雞湯等湯底本身就足夠營養(yǎng),開涮之前先喝上一碗湯,保證從頭到腳都暖笠笠。
下菜時遵循“先葷后素”(海鮮-肉類-主食-素菜)的順序依次下料,能保證湯底味道純正。
“打邊爐”的正確方式,有N+1種
目前廣東常見的火鍋有十余種,每種火鍋的特色與吃法難以用三兩句話概括。介紹之余,不妨親自一試才能領略個中精髓。
粥底火鍋
近年來,美食紀錄片的火爆程度一直居高不下,從《舌尖》系列到《風味人間》,誓要把大江南北的民間美食全盤托出。
順德美食:大良雙皮奶
都說“食在廣東,廚出鳳城”,光靠美食就能C位出道的區(qū)域,順德必須擁有名字。
《舌尖》系列推出后,導演團隊又潛入廣東順德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拍攝。隨著《尋味順德》的播出,豆瓣評分竟比《舌尖2》還要高出0.5分。
片中介紹了順德特有的粥底火鍋“毋米粥”,“毋”指無,有米而不見米,只取其精華。
煮得綿軟的食材統(tǒng)統(tǒng)帶有一陣清潤米香。吃慣了香辣重口的川派火鍋,更覺毋米粥是火鍋中的一股清流。
“以清遠雞為原料熬成上湯,湯過濾后加入香米,大火燜煮4小時,米化為無形,再濾去殘存米渣,香醇米汁與鮮甜雞湯聯手,已做好點亮食材的準備。
以粥水做鍋底,更講究加入食材的次序,海鮮貝類奠定火鍋底味,魚、肉類和蔬菜漸次登場,讓美味層層鋪陳。聚合了多種食材的粥水,清香之外,滋味豐醇。”
——《尋味順德》紀錄片
蘸料以清淡為主,通常以蒸魚豉油、蠔油提鮮,蔥姜、小米辣提味,海鮮、肉類逐樣消滅后,鍋內已充滿食材鮮味。
最后將浸泡過的米粒、蔬菜、蝦油等倒入鍋內燜煮滾沸,一鍋料鮮味美的生滾粥又能再度填飽口腹。
清水火鍋
都說湯底是火鍋的靈魂,一鍋好湯能讓平凡食材也變得有滋有味。
廣東這座不按常理出牌的吃貨大省,除了有米無形的粥底火鍋,清水火鍋也能刷新你對火鍋的根本認識。
山泉水中扔進幾片生姜、蘿卜片,煮沸后,一鍋清水湯底就大功告成了。
別小看這鍋極簡湯底,人稱“食材照妖鏡”,任何食材新鮮與否,過了這趟清水都能一一現形。
湯底簡單,食材上卻下足功夫,牛肉滑、牛脷坑、牛展、竹腸、水蛇肉…不僅食材新鮮、處理得當,還要嚴控火候。
順德容桂有家紅遍廣佛的“松記”,每桌都配有專門涮料的服務員,以保證每味食材都能在最佳的熟度被撈起,再由食客享用。
經過清水氽熟的食材十足驚艷,鮮嫩爽口、嚼勁十足。不僅湯底清淡,就連對蘸料的要求也極其嚴苛,原裝醬油、初榨花生油,最多再加上姜、蔥絲和辣椒圈便就此打住。火鍋標配的蒜蓉會蓋過魚本身的鮮味,因此能免則免。
清水水鍋是廣府人民對食材本味的最高追求,也將粵菜的“化繁為簡”發(fā)揮到極致。
牛肉火鍋
都說“順德吃魚、潮汕吃?!?/strong>,最廣為人知的怕是《食神》中彈牙得能夠打乒乓的爆漿牛丸了。
其實真正匯聚了潮汕人對牛肉最深沉喜愛的,莫過于牛肉火鍋。
潮汕牛肉火鍋講求鮮嫩,肉質細嫩的土黃牛肉現殺現宰,牛身每個部位的肉質紋理不盡相同,精湛刀工必不可少,切法自然講究。
牛肉與地面呈90°沾盤不掉,是鑒別肉質水分充足的基準
牛肉火鍋的湯底強調原汁原味,通常以牛骨/牛雜熬煮8小時以上的高湯,加上厚切的土豆、玉米等,造就一鍋汁色清亮的鍋底。
正如西方人對牛扒的部位有所講究,潮汕人也自帶一份牛肉部位圖解,如下圖??
?不好意思拿錯了,應該是下面這張
看不懂沒關系,只需get“先吃瘦后吃肥”的慣例:嫩肉→牛舌→三花趾→五花趾→匙柄→匙仁→雪花肉→吊龍→雙層肉→胸口朥,涮煮時間從6-10秒不等,胸口朥的涮煮時間最長,大約需要2分鐘。
牛肉火鍋的蘸料,首推由印尼沙嗲改良而來的沙茶醬,撒上一把芹菜碎,再淋一勺熱湯,將氽好的牛肉浸入咸甜適中的醬汁再放入口中,滋味濃郁的嫩滑牛肉瞬間被口腔包裹,是言語難以形容的鮮美。
最后將炸腐皮、青菜和粿條放入鍋內,將湯汁里的油脂吸收殆盡,作為結束火鍋的最后一項儀式。
豬肚雞火鍋
秋冬季節(jié),街邊老字號的豬肚雞火鍋時常座無虛席。廣東人講究食療,豬肚雞便是“藥食同源”的典范,這道清朝時期宮廷的進補秘方又稱“鳳凰投胎”,傳入民間后,逐漸成為一道養(yǎng)生佳品。
一煲豬肚雞的合格與否全看湯底,選用活殺整雞與排酸后的豬肚放入鍋內。
胡椒乃點睛之筆,加以枸杞、當歸、紅棗等配料,便是一鍋濃中帶清的奶白色湯底。
豬肚性溫,既健脾補血,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蛋白質,雞肉能提高免疫力,加之脂肪含量低,營養(yǎng)易吸收,不僅滋補養(yǎng)胃,秋冬食用,驅寒功效更是奇佳。
不同于其他廣式火鍋煮沸后先涮煮海鮮或肉類的慣例,豬肚雞的正確打開方式,是先喝上幾碗鮮美雞湯,口感微微辛辣,待渾身都暖和起來,再品嘗爽脆的豬肚和嫩滑雞肉。
之后放入菜干、香菇等素菜干貨,待吸收過肉味的湯汁逐漸變得清甜,最后加入肉丸、鮮雞雜等肉類,湯水也愈加濃郁鮮美。
蘸料依然秉持less is more的概念,僅憑鼓油、辣椒圈、香油和少許蔥蒜,便能調出食材的鮮味。
瓦煲臘味飯——豬肚雞的黃金CP,打開鍋蓋的瞬間,便是撲鼻而來的香氣,油光發(fā)亮的臘腸與特制醬汁,撒上蔥花與香菜攪拌均勻,粒粒分明的米飯也變得十分入味,香脆的鍋巴是瓦煲飯的精華,切記要趁熱吃光才能感受這份十足的美味~
海鮮火鍋
另一種營養(yǎng)價值極高的火鍋便是以各類海河鮮作為主要食材的海鮮火鍋了,從選材到加工都非常嚴格,講求一個“鮮”字。
海鮮火鍋市場競爭很大,各家在食材選擇都下了大功夫,龍蝦、鮑魚、帝王蟹…令火鍋看起來更為矜貴。
火鍋食材多選用野生海魚,現點現切,以刺身方式上桌,配以芥末醬油或果醋,既能涮煮,也可生吃。蝦、蚌都是即點即撈,也有店家為保證食材新鮮,甚至會直接盛上“扎扎跳”的生猛海鮮!
傳統(tǒng)海鮮火鍋與其他火鍋涮煮方法大同小異,只需謹記“下鍋即熟”的原理。而說到火鍋界的“新寵”——蒸汽海鮮火鍋就不得不多提兩句了。
蒸汽火鍋主張一鍋兩食,上層可以擺放海鮮或肉類,中間以蒸板隔開,底層鋪上米粒、干貝、香菇玉米等原料,利用蒸汽原理讓海鮮保持原汁原味,還完美解決了貝類在涮煮時容易“消失”在鍋底的尷尬境況。
開動前先將食材平鋪于盤內,讓海鮮經過3-4分鐘的“焗桑拿”,一揭開鍋,鮮香氣息便直撲而來。
蒸煮過程中,海鮮的汁液也順勢落入底層,最后再蒸些瓜類蔬菜,一鍋集海鮮精華、蔬菜清甜的湯底正粥香汁濃,作為佐餐主食簡直堪稱完美。
炭爐火鍋
北方人偏愛銅鍋涮羊肉,廣東人則中意炭爐“打煲”。
十幾年前的廣州,每當秋風起,城內便涌出許多通紅的炭爐煲。一群人圍坐街邊吃著熱氣升騰的炭爐火鍋,便是冬季羊城最典型的市井圖像了。
涮食材的爐具以特制陶土制成,底下用炭火烘烤,一鍋清補涼湯底內含五指毛桃、黨參、姜片等,滋味清潤。
現點現宰的雞鴨或牛雜、羊腩,以烹肉專用的柱候醬調味,隨著溫度升高,食材也變得酥軟,表皮Q彈的牛腩越煮入味,湯底也變得香濃。
最后加入蔬菜、炸腐竹以及廣東人從小吃到大的華豐方便面,成為吸收食材精華的最好歸宿。
雖然,煤氣爐的普及與各類新式火鍋的入侵讓炭爐火鍋逐漸式微,如今老廣們依然掛心的炭爐火鍋,吃的是一份情懷,一種屬于過去的味道。
火鍋,也是團聚的情感
令人心心念念的火鍋,最吸引的不僅是食物本味,而是親人朋友圍爐而坐,在氤氳熱氣里一同共享美味的時刻,暖意與溫情同在。
各種類別的火鍋就如江湖上的各大門派,
皆有獨特風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