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在九千年漫漫文明路上,臺州的先民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產(chǎn)。
本周起,CCTV4《國寶檔案》欄目將連續(xù)5天,為您講述臺州與文物的故事。
2003年,一支考古隊在考察中國河北省秦皇島市境內(nèi)的明長城時,發(fā)現(xiàn)了一塊記載修建人員名單的石碑,專家推斷修筑者就是戚繼光征募的抗倭軍。
民族英雄戚繼光東逐倭寇,北定邊疆,而修建臺州府城墻是他傳奇生涯中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
臺州府城墻始建于東晉,戚繼光防守臨海八年期間,與知府譚綸整修臺州府城墻,創(chuàng)造性地加蓋了二層中空敵臺,是我國江南地區(qū)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墻,被古建專家羅哲文贊譽為明長城的“師范”和“藍本”。2012年,臺州府城墻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
臺州府城墻:明長城的“師范”和“藍本”
1560年,臺州府城駐軍突然來了一位操著山東口音的將軍。他年紀不大,三十出頭,卻有著不怒自威的氣質(zhì),其手下的士兵軍紀嚴明,訓練有素。此人正是明朝著名軍事將領戚繼光。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猖獗。戚繼光因為在之前的抗倭戰(zhàn)斗中,曾三箭射死三名倭寇頭領而名聲大噪,朝廷派遣他駐守臺州府城一帶。
走馬上任,他干了兩件大事兒。一是大規(guī)模招募士兵加以訓練,二是修筑城墻。
他認為倭寇之所以猖獗,是因為他們常常采用游擊戰(zhàn)術,而對抗游擊戰(zhàn)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筑城墻防御。當年秦始皇修長城,就是為了抵御北方匈奴人的游擊戰(zhàn)。
臺州府城原本就存有一段東晉時期修筑的城墻,擴建于唐武德四年,戚繼光命人在唐宋城墻的基礎上修建更為堅固的城墻,并且在城墻上修建了13個獨特的碉樓——1559年時戚繼光在桃渚發(fā)明的“空心敵臺”。
修筑城墻時也遭遇了諸多難題。圖紙有了,可是材料用什么?去哪里找?又如何防止洪水、潮水沖塌城墻?要抵御水患,城墻本身也必須堅固,用普通的石灰與沙子來砌墻,城墻并不十分牢固。戚繼光是如何解決的呢?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明代畫作《太平抗倭圖》,描繪的就是浙江沿海軍民,利用城墻抗擊倭寇的情景。這幅巨型畫作長224厘米,寬180厘米,描繪有450多個人物。從畫作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城墻的北角有軍民正在奮勇抗擊倭寇的入侵,而倭寇由于城墻堅固無法攻破而倉皇敗走。
無疑,軍事奇才戚繼光的策略成功了。
嘗到甜頭的戚繼光,很快便在他駐守的浙江沿海一帶城市推廣修筑城墻、抵御倭寇偷襲的作戰(zhàn)理念。
1561年,戚繼光在臺州九戰(zhàn)九捷,讓倭寇聞風喪膽。防守浙閩粵東南沿海期間,戚家軍大小百余戰(zhàn),累計殲滅倭寇及勾結倭寇的海盜約8萬余人,而戚家軍只陣亡將士約2千余人。
戰(zhàn)役中,臺州府城墻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空心敵臺”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建筑,在軍事上有哪些獨到之處?臺州府城墻為什么會被贊譽為明長城的“師范”和“藍本”?
12月13日(周二),《國寶檔案》將播出赤城尋珍系列第二集《戚繼光抗倭筑城》,為我們講訴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背后的故事。
欄目介紹
《國寶檔案》欄目是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一檔集權威性、故事性、觀賞性的日播欄目。
通過對國寶級文物的去向和傳承軌跡進行實地跟蹤拍攝,以強烈的紀實感和現(xiàn)場感給觀眾第一手的資料,帶領觀眾走近國寶,探尋國寶的秘密。從2011年起,多次被評為中央電視臺“品牌欄目”。
拍攝花絮
來臨海的第一天下雨,攝制組冒雨穿梭在臺州府城墻。
雨中演練戚家軍陣法。
在臺州府城博物館,攝制組拍攝了大量的文物照片,幾乎把每一件文物每一個角度都仔仔細細地拍攝。他們大多是北方人,驚嘆南方也有保存如此之好如此之多的文物,盛贊臨海文化昌盛之地名不虛傳。
編導說
蔡畢統(tǒng)
臨海府城墻是明朝時期建造的,歷史有1000多年了。原來只知道建設城墻是為了抗倭,抵御倭寇打游擊戰(zhàn),來了之后才了解城墻還兼具抗洪功能,還有諸多令人驚嘆的細節(jié),像臺州府城墻的“馬面”一半為矩形,一半為半圓形,與一般的“馬面”不同;像砌墻的漿還與當?shù)氐囊粋€民間故事有關……不禁為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對臺州的印象,就是文化氣息濃厚。一般來說,浙江商人形象在國內(nèi)比較知名,但是臺州人貌似重文,我接觸到的臺州人基本知識面很廣,對歷史了解很深。一方水土一方人,這可能與當?shù)厥菤v史文化名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