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關段城墻
臺州府城墻
從唐代至清代,臨海一直是臺州的州、路、府治所在地。臺州府城墻,是臺州府治設于臨海的重要實物例證,也是浙江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府城城墻。
關于臺州府城的始筑年代,史書與方志均無明確記載。五代時期,《嘉定赤城志》載:吳越歸宋時“隳其城示不設備,所存惟繚墻”,說明此前已有城墻存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按舊基予以重筑。城墻自大中祥符年間重建以來,至淳熙三年(1176),其間大修者凡八次,多與水患有關。其中慶歷五年(1045)遭大暴雨和大海潮后修復的城墻形成鎮(zhèn)寧、興善、豐泰、括蒼、崇和、靖越、朝天及進出子城的順正、延慶九門;紹定二年(1229)特大洪災后對城墻進行修復時, 認為西南城門開設過多,不利防洪,堵塞了括蒼、豐泰二門,并于城外江邊撒樁筑土,形成近 5 千米長的捍堤;在城墻內側加筑護城,后代一直沿用。元至正十八年(1358)方國珍攻下臺州城后, 對城墻作了全面整修。明永樂十五年(1417)、嘉靖三十二年(1553)對城墻兩次大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筑臨江之鎮(zhèn)寧、興善、靖越、朝天四門甕城。清代自康熙以后,雍正七年(1729)、道光二十年(1840)、同治四年(1865)、光緒二十年(1894)均曾進行過修繕。
南門甕城內景
朝天門段城墻
南靖越門段磚砌城墻
轉角樓段片石城墻
臺州府城墻
府城位于現(xiàn)臨海老城區(qū),平面呈方形,城墻周長約 6287 米。據民國初統(tǒng)計,城墻上的垛口共 1329 個。1956 年部分城墻被拆除,現(xiàn)存城墻長 2370 米。
臺州府城墻高 7 米,下寬 9 米,上寬 4 米,現(xiàn)有四座城門及甕城,八座馬面。城墻內芯為宋代夯土墻,已有 2.5 米埋于地表以下?,F(xiàn)所見城墻外表層基本為明代修筑,或以磚砌,或用石片。
臺州府城兩面臨江,一面臨湖,一面背山。因靈江發(fā)源于括蒼山脈,于臨海拐彎入海,每逢雨季和臺風 季節(jié),上游降雨宣泄而下,而靈江溪短流急,地勢較低的臨海城常常會遭大水漫灌,水患十分嚴重。故 在城墻修筑中極其注重防洪措施:在城門大木門外側設有防洪閘;城墻馬面的迎水面做成圓弧形或斜形, 以減少江水沖擊力;西南城墻外側固以捍堤、內側加筑護城,構成多重立體化的防洪體系,對保障城內 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正因為防洪功能的重要,臺州府城墻幸免于元代的舉國毀城之劫。
臺州府城墻,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善門
(來源:浙江國寶)
來源:浙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