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yī)世界
圖*國醫(yī)大師禤國維教授
土茯苓,別名“土萆薢”“草禹余糧”,味甘、淡,性平,有清熱除濕,解毒通絡的功效,首載于明代《外科發(fā)揮》中,用于治療楊梅瘡(梅毒)。
國醫(yī)大師禤國維教授是著名中醫(yī)皮膚科專家,從事中醫(yī)皮膚疾病臨床、教學、科研五十余年,享有“嶺南皮膚圣手”的美譽。
在臨床上,禤老應用土茯苓治療各種皮膚科疾病,積累了豐富經驗。
今天,小師妹將其經驗分享如下,供臨床優(yōu)秀中醫(yī)師參考學習。
銀屑病
銀屑病,中醫(yī)學稱為“白疕”,是一種紅斑及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醫(yī)宗金鑒》載“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癢多不快,固由風邪客皮膚,亦由血燥難榮外”。
臨床上以尋常型銀屑病多見,可見界限清楚的紅斑,上覆厚層銀白色鱗屑,患者有不同程度瘙癢,少數(shù)可見關節(jié)型、膿皰型等。
銀屑病是一種免疫介導的多基因遺傳性疾病,具體病因暫不明確,感染、藥物、飲酒、吸煙等均可誘發(fā)。
禤老從臨床實踐中觀察到,嶺南地區(qū)銀屑病患者多有秋冬加重、春夏減輕的特點,認為本病由內外合邪所致,因皮膚屬表,易受風、燥邪侵襲,加上患者營衛(wèi)虧虛,血燥為本,纏綿難解,日久血燥生熱,瘀阻成毒。
禤老認為治療銀屑病當以養(yǎng)血潤燥、涼血解毒、化瘀通絡為法,常以自擬皮膚解毒湯(土茯苓、烏梅、紫草、莪術、赤芍、生地黃、當歸、石上柏等)加減治療。
方中土茯苓清熱解毒,
烏梅滋陰解毒,
紫草涼血解毒,
莪術祛瘀解毒,
四藥合用,共奏解毒驅邪之功,是禤老解毒法治療皮膚病的核心應用。
同時禤老強調“中醫(yī)治病,以和為貴”,解毒驅邪法也正是禤老總結出的針對外因的和法。
《本草正義》載“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絡脈為經脈橫行別出位置較淺的分支,其中浮絡更是浮行于淺表,
可見土茯苓能祛除體表皮膚的熱蘊毒邪,對于熱毒較重者,禤老常將土茯苓用至20g,同時配以白鮮皮、綿茵陳等清熱解毒。
禤老還在皮膚解毒湯的基礎上,加減成廣東省中醫(yī)院院內制劑銀屑靈片(土茯苓、烏梅、紫草、莪術、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金粟蘭等),對于血虛風燥型銀屑病療效確切。
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屬中醫(yī)“葡萄疫”范疇。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載“紫癜風者,多在四肢或身上,或紫疙瘩如赤豆疔狀是也”,皮損初起即表現(xiàn)為散在瘀點瘀斑,壓之不退色,雙側對稱,成批出現(xiàn),后可融合成片,可伴有關節(jié)疼痛腫脹、腹痛便血、血尿等表現(xiàn)。
過敏性紫癜發(fā)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與飲食、藥物等相關,主要是IgA介導的免疫復合物沉積于小血管壁引起的血管損傷和炎癥反應。
禤老認為本病多由先天稟賦不足,熱毒侵犯人體,風熱相搏,擾動血絡,迫血妄行,離經之血外溢肌膚而發(fā)斑,內滲于里,損傷腎絡而尿血,內迫腸胃則便血;
熱毒熾盛久則血液運行不暢,耗傷氣血,氣虛血瘀。
禤老常以血管炎方(土茯苓、仙鶴草、牡丹皮、墨旱蓮、白茅根、茜根等)為基本方加減治療。
方中土茯苓為君藥,起祛濕熱、解郁毒的功效,
配合仙鶴草止血補虛,
牡丹皮涼血活血散瘀,
墨旱蓮、白茅根、茜根涼血止血,
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
禤老經過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將嶺南地區(qū)的過敏性紫癜患者大致分為四種常見證型,
對于過敏性紫癜辨為風熱傷營證的,在血管炎方上加消風散疏風清熱;
對于濕熱蘊阻證的,禤老常加四妙勇安湯,加強清利濕熱功效;
對于陰虛火旺者,禤老常加知柏地黃湯滋陰清熱;
對于脾不統(tǒng)血者禤老常加參苓白術散健脾益氣。
禤老活用以土茯苓為主藥的血管炎方,將其加以配伍,治療多種證型的過敏性紫癜,療效頗著。
在臨床上,對于過敏性紫癜早期無合并癥的,禤老予以純中醫(yī)治療,常常收獲良效;
對于合并關節(jié)腫痛、腸道出血等,禤老認為應該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盡快控制病情,縮短病程,減少其他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提高治愈率。
痤瘡
痤瘡,又稱“肺風粉刺”,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臨床表現(xiàn)為好發(fā)于面部和胸背部的不同類型皮損,包括粉刺、膿皰、丘疹、結節(jié)及囊腫等。
痤瘡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其發(fā)病主要因素有雄激素及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痤瘡丙酸桿菌增殖和繼發(fā)炎癥反應。
痤瘡導致個人形象差、自尊心受損,焦慮和抑郁等,嚴重影響個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禤老認為本病根本病因在于素體腎陰不足、腎之陰陽平衡失調和相火妄動,在臨床上常治以滋腎瀉火、涼血解毒為則。
因嶺南長年氣候溫熱潮濕,濕熱則易蘊毒,所以臨床上可見大部分痤瘡患者面部油膩,胸背部有丘疹或膿皰,舌紅,苔黃膩厚濁,大便稀爛、黏膩不暢,為濕熱上蒸頭面,毒邪蘊滯的表現(xiàn),早在《素問·生氣通天論》就已有“汗出見濕,乃生痤痱”的認識。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血熱濕盛是嶺南地區(qū)痤瘡的主要病因病機,痤瘡證型以濕熱蘊結型為主。
對于這些患者,禤老常重用土茯苓加入消痤湯(土茯苓、知母、黃柏、女貞子、生地黃、蒲公英、丹參等)治療。
方中土茯苓清利濕熱、利尿解毒,再配以消痤湯滋腎瀉火,活血涼血,這是禤老解毒法和補腎法治療皮膚病的綜合應用。
《本草圖經》載土茯苓有“敷瘡毒”的作用,瘡為皮膚淺表起的丘疹、皰疹,或破后腐爛,為毒邪郁于肌表的表現(xiàn),痤瘡的皮損屬于瘡毒的范疇,對這類疾病,土茯苓內服外用都有良好療效。
其他皮膚病
對于其他皮膚病,禤老也常用土茯苓治療。
如丘疹性蕁麻疹,禤老常治以疏風清熱、利濕解毒,自擬銀花生地解毒湯(金銀花、生地黃、土茯苓、紫蘇、徐長卿、防風、蟬蛻等)治療。
方中重用金銀花、生地黃、土茯苓為君,臣以紫蘇和徐長卿,起到清熱利濕解毒的功效,再配以防風、蟬蛻等祛風邪于外,使邪去正安。
土茯苓利濕解毒,《本草正義》載“此以滲利下導為務”;
紫蘇祛風解毒,《本草乘雅半偈》載“(紫蘇)主氣下者,可使之宣發(fā)”,
兩藥組成藥對,宣上利下,共奏祛風除濕之功,以至陰陽調和,這是禤老平調陰陽之法治療皮膚病的體現(xiàn)。
《本經逢原》載“(土茯苓)主楊梅瘡”。
梅毒的發(fā)病與淫穢疫毒有關,推而廣之,土茯苓對于多種性傳播疾病都有治療作用。
在梅毒、生殖器皰疹等性傳播疾病的治療中,禤老特別強調患者的飲食調理,常囑患者以土茯苓加甲魚煲湯調養(yǎng)。
自明代醫(yī)學家薛己開始,就使用以土茯苓為君藥的方劑治療楊梅瘡(梅毒),并且薛己認為“若患久,或服攻擊之劑致傷脾胃氣血等癥者,以此一味為主,而加以兼癥之劑”,可見土茯苓不會傷脾胃。
皮膚屬表,易受外邪侵襲,濕熱邪氣侵襲體表,蘊結為毒,阻礙氣血運行,日久則氣虛生瘀。
禤老對于許多遷延不愈的難治性皮膚病,不管是內因還是外因引起,一般都從毒論治。
土茯苓清利濕熱、利尿解毒,正是治療這一類疾病的良藥。
禤老在臨床上將一味土茯苓加以配伍,極大地拓展了土茯苓的臨床應用,用于治療各類皮膚病,療效顯著,從中不僅可見禤老解毒法的靈活應用,也是禤老補腎法及治病調和陰陽思想的綜合體現(xiàn)。
看完禤老運用土茯苓治療皮膚病的經驗,你是否對土茯苓更加另眼相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