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文化積淀深厚,人才輩出。興化誕生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等世界知名文豪和書畫家。到興化的第二天上午,便沿著板橋路去尋找鄭板橋故居。鄭板橋故居是板橋東路的一組青磚砌筑的平房,那組建筑后退馬路十多米,平面呈折角形,走到門前險被錯過。故居從東到西有三間樘門,分別是板橋東路51、53、55三個門牌號碼。51號門頭鑲著一塊白石板,上刻“鄭板橋故居”,由趙樸初先生題寫。55號坐西朝東,門頭鑲著一塊“擁綠”二字。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故居坐北朝南,有門樓,上下屋,小書齋,小庭院天井,廚房等建筑,始建于清代,1983年重修,為興化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板橋曾為自家門上所寫過一副對聯(lián):東鄰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
走進擁綠園大門的過道,迎面可見劉海粟題寫的“鄭燮故居”大匾。過道后面是個小院,院中以青磚“人”字側(cè)鋪,墻角栽有綠竹一叢,置五針松、臘梅各一盆。庭院雖小,卻富有生機。墻腳鑲著一塊興化縣人民政府于1982年立的“鄭板橋故居修復志紀”的石刻。
走出小院,是一個稍大的庭院,院中數(shù)叢綠竹,數(shù)盆幽蘭、數(shù)盆荷花及時令花卉,雖然有些雜,卻有農(nóng)家小院的味道。
庭院清幽,蘭竹蕭疏,樸實無華,保持了“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
故居粉墻灰瓦,面積雖不大,倒可暫避喧囂。院中信步,能靜聽自己的腳步聲在院子里回響。
三間正房坐北朝南,陽光充足,暖意融融。
正房東西兩側(cè)寫有“居之安”、“平為?!?,一看就是非隸非楷,非古非今,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的“板橋體”。
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蓋世,曾是清代“揚州八怪”的領(lǐng)銜人物。鄭家世代讀書,可謂書香門弟。
走進室內(nèi),中間一間是客堂,擺著三副清式靠椅、茶幾,大氣而穩(wěn)重。據(jù)說,這堂上掛著一副鄭板橋的《墨荷圖》,兩側(cè)配以對聯(lián):水夕蒼茫殘夏扇;河間紅樹早秋黎。今天不知為何板壁上是光溜溜的。
斜陽的光影中,清代靠椅更顯得十分古樸大氣有韻味。
兩側(cè)房間是鄭家臥室,按原來的格局布置,陳列有鄭氏祖?zhèn)麇X柜床、站柜、書桌、洗臉架等物。
正房對面隔著庭院是門額上鐫有“聊避風雨”字樣私塾教室。
墻上掛著鄭板橋梅蘭竹菊四條屏。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此四條屏純以水墨,設(shè)色淡雅,濃淡相宜,深淺并行,梅之傲骨, 蘭之君子,菊之傲霜,竹之挺拔,寥寥幾筆,刻畫而出,絕不繁難。誠大家所為。
庭院西側(cè)是廚房,很小,小得再進一人則轉(zhuǎn)不過身來。
走出客堂庭院,穿過西側(cè)廚房邊一道小門,后面是個池塘。池塘邊湖石、曲橋頗有雅趣。
池塘南岸有幢單檐歇山式軒閣。走近看,門頭掛著一塊“清風軒”匾額,前柱有聯(lián):樹里燈行知客到;竹間煙起喚茶來。完全是一種隱居山林的隱士生活場景。
屋子門關(guān)著,里面也不知如何布置,據(jù)說是墻上掛的是鄭板橋的《蘭竹圖》。
往西走過這幢軒閣,繞到屋后,只見池岸上垂柳、梧桐已是深秋景致。
池塘西岸建有一條碑廊,廊壁鑲有不少名人石刻。
有賴少其、趙樸初、周而復、周谷城、張愛萍、彭 沖等名人書法。
徐悲鴻題在薛文卿收藏的鄭板橋《蘭竹圖》上的跋語: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書畫奇。觀其詩文與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文卿仁兄獲此奇跡,良足欣賞。卅七年始寒,悲鴻捧觀日題,時句客北平。
毛澤東算得上當代的大書法家,老人家能對鄭板橋的字作出如此高的評價,可見“板橋體”在我國書法史上的地位。
碑廊中有一亭,往外觀去,若天然畫屏。
走過碑廊,池塘北岸臨水建有一幢軒閣。
進門看,室內(nèi)擺有書桌、琴架,墻上掛著鄭板橋的書畫,后梁上掛著一塊橫匾,上面是鄭板橋題寫的“聊借一枝棲”五字。
南面是一大溜窗戶,憑窗可覽窗前池水山石,綠柳枯荷,竹影婆娑,蘭花小吐,充滿了詩情畫意。
琴架臨窗而設(shè),可以想見,琴聲之中,夾雜著窗外瀟瀟夜雨,雨打青竹的聲響,扣人心弦。 在這書房里讀書的板橋便會生出無限的雅趣,照竹弄墨,已然是“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span>
“無竹不居”,是板橋的一大偏愛。板橋故居書房的檐下,種著一叢青竹。板橋在書房里便可透過窗紙,欣賞竹影,就像在欣賞一幅天然的圖畫。
(2017年12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