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紅”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在青花間用釉里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手法,也俗稱“青花加紫”。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釉里紅起源于元代,而將青花與釉里紅組合在一件瓷器上,無疑是元代景德鎮(zhèn)陶瓷藝人的一項創(chuàng)造性成就。
其實早在宋朝時就有“釉里紅”生產(chǎn)的記載,但至今未見宋代釉里紅瓷器出土或者傳世,就連元代的釉里紅瓷器也很少見。真正有明確紀年的釉里紅瓷器,當屬公元1338年的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紅瓷器。
釉里紅最大的特點就是燒制難度大,成品率極低。所以這種技藝流傳到明代就漸漸消失了,也因此變得十分珍貴。它以銅為著色劑,在白胎上直接繪制各種圖案紋飾,再在上面十一層釉,銅在高溫還原焰中發(fā)出了紅色,就形成了這種美麗而珍貴的“釉里紅”,而青花釉里紅既有青花瓷的清澈素雅,又有釉里紅的驚心動魄,一種器物上同時具有冷靜與熱烈兩種審美,可謂價值非凡。
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雙螭耳尊
在當時的柴燒條件下,其實很難控制窯溫,只有憑把樁師傅的經(jīng)驗與取出火照對比,根本無法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即使是在現(xiàn)代,用柴窯燒制青花釉里紅仍然需要熟練的燒窯師傅才能掌握窯爐氣氛。
青花釉里紅瓷器到了明代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其實物遺存甚至比青花瓷還要多。這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有著很大的關系。
景德鎮(zhèn)窯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
眾所周知,“朱”字有著紅色的意思,而釉里紅恰恰可以代表帝王審美。因此,在明朝時,釉里紅的燒制非但沒有因為燒制難度大而遭遇挫折,反而貫穿了洪武皇帝的始終,甚至還遠銷亞、非、歐等國家和地區(qū)。明朝中晚期的釉里紅多呈正紅色,風格古樸、厚重,器型碩大,紋飾豐滿,氣勢奪人。充分展示了明朝開國之君的胸襟和氣度。
這項工藝在后世漸漸消失,唯有雍正時期還創(chuàng)造性地燒制出了青花釉里紅。青花為鈷,釉里紅為銅,兩者對于燒成氣氛的要求明顯不一致,但雍正時期的青花釉里紅卻將兩者都燒得十分鮮艷,可見當時技術之純熟。雍正時期的青花釉里紅吸取了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云龍紋與海水龍紋題材,最終創(chuàng)造出了海水云龍紋圖案,它以青花繪出云朵和翻騰的海水,再以銅紅繪出飛舞的巨龍,二者相得益彰,十分完美。而乾隆之后,這項技藝的輝煌時代就真正遠去了。
青花釉里紅的珍貴,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它的復雜工藝上。它還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素雅與艷麗的和諧統(tǒng)一,也深刻地體現(xiàn)了中國儒、釋、道以及伊斯蘭等各大文化的大融合。
◎文章及圖片來源: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