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樹
(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教授)
葛紹體《東山詩選》中有詩《韓吏部竹隱亭》,以宋人的視角描述隱居讀書的書房情景:
秋浦星郎舊隱居,石巢長伴竹蕭疎。
寒窗細酌月來往,暑檻殘編風卷舒。
硯滴凈涵天地秘,爐煙閑接水云虛。
風流格調今猶在,有子挑燈讀父書。
從詩中可以看到,宋人書房中的書案上有兩類器物,一為文房用具,一為香具。在高度概括的詩作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只硯滴和一只香爐,硯滴代表了文房中的筆墨紙硯;香爐代表了書房中聞香的香爐、箸瓶和香盒等所謂“爐瓶三事”的成套香具。伏案讀書的文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近距離地接觸著這些小巧精致,形態(tài)多樣的器具,因此對其歌頌不絕于耳,對其制作不厭其精。
在宋人的觀念中,香爐是代表文房清供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也是倍加吟詠的對象。如南宋初人曾幾在詩作《仲夏細雨》中描述細雨的纏綿時曰:“潤能添硯滴,細欲亂爐薫”,也是通過描述硯滴和香爐所代表的文房用具和香具來抒發(fā)感慨。在宋代文人士大夫眼中,香爐得到了特別的珍視和喜愛。所以,香與香具的變化恰似一部文人雅致生活的發(fā)展史。
中國香文化始于春秋戰(zhàn)國的貴族熏香,經(jīng)漢魏隋唐的焚香,發(fā)展到宋元明清的品香。此演變過程也影響到香材的變化。香材在漢魏由蕙草轉化為沉檀,同樣影響到爐具的變化。唐代因佛教的盛行,流行于中亞與印度的焚香法也隨之傳入中國。唐代開始出現(xiàn)類似高足杯的爐具,材質有白瓷、青瓷和釉陶等,大多帶有裝飾,晚唐至北宋前期最為流行,還有金銀銅瓷質的各種香盒,形制多樣,紋飾豐富。到了宋代,品香成為文人和士紳享受清雅閑適生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與品茶、插花相映成趣。香爐的式樣也更加豐富,數(shù)量眾多,幾乎所有的窯場都有生產,而且各窯都精研細致,出產最精致的產品,可見北宋時期香事之盛、之雅。大型香爐在北宋以前多為金屬器,南宋、金以降開始大量出現(xiàn)陶瓷質的大香爐,而且以造型不同的鼎式、奩式為主。小香爐與書室布置相關,主要用于品鑒沉檀之香,最與宋人的雅好相關,一爐沉香成為宋人書桌上必備之具。這類小香爐造型豐富,北宋時流行高足杯式的爐型與筒形爐,金代、南宋時大量出現(xiàn)三足鼎、鬲式的爐,元代則大量出現(xiàn)口徑在9厘米左右,帶雙耳的三足爐。明清爐具則繼承宋元,無太大變化。這種用于品鑒沉香的小爐在精研制作香材之外派生出成套的香具,包括香爐、帶有香箸和香鏟的箸瓶及數(shù)量不等的香盒,構成了品香必備的所謂“爐瓶三事”。與此配套的香具還有隔香用的銀葉或云母片。正如楊萬里在《燒香七言》中所描述的極具技巧的品香場景:“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銀為葉輕如紙。不文不武火力勻,閉合下簾風不起。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本圖錄中所收的青瓷香爐,釉色勻凈光潤,布滿大小深淺不一的開片,是一件南宋時期的香具精品,胎釉特征方面具備了南宋官窯的特征。此器流傳有緒,源自日本收藏家田路周一舊藏,1965 年刊發(fā)于其著作《美の源流を尋ねて》,也是迄今流傳于日本私人藏家手中頗為重要的宋瓷之一。
附圖:出版物《美の源流を尋ねて》
南宋官窯是宋代由宮廷所設立的御窯,其特點是官建、官管,所燒瓷器專供御用,制作十分講究。在早期階段作品主要用于官府或皇家的禮制性活動,如祭祀天地和祖先等,也用于供奉景靈宮;后來也出現(xiàn)一些宮廷日用的器具。由于上述性質,當時的使用受到嚴格管控,老虎洞窯址發(fā)掘清理了24個瓷片坑,堆放的都是次品及廢品,使用當中破碎的器物也由官方專門掩埋。因此,存世數(shù)量十分有限。官窯器物嚴格禁止民間使用,官府和皇家也大多用做祭祀供奉之具。為了保證這些器具“必蠲必潔”,稍有損壞就打碎掩埋,因此我們今天所見官窯器物大多為傳世品,流傳有序,極為珍貴。
附圖:老虎洞遺址出土 官窯鬲式香爐
葉寘《坦齋筆衡》記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如烏泥窯、余杭窯、續(xù)窯皆非官窯比”。由此可知,南宋官窯按照設立時間的先后和置窯地點的不同分為“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兩處。南宋官窯的特點是采用了北宋時期汝窯和鈞窯所開創(chuàng)的厚釉工藝,即先將坯件素燒,然后多次施釉,具有釉層凝厚瑩潤,帶有深淺不一冰裂或魚鱗開片的特征,故有“油色瑩徹”之稱。對照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掘資料,南宋官窯的生產都是按照官府下發(fā)的“樣”和制定的“法式”而進行,為了保證尺寸符合法式,造型與“樣”相同,器物均采用模范成型,規(guī)整雋秀,這與上述文獻所記載的“澄泥為范,極其精致”可相互印證。
宋代對禮制和禮器都有精到的研究,產生了以古器物研究為主的“考古學”。三代的禮器逐漸深入人們的生活,盛行復古,即所謂“追三代于鼎彝之間”。三代的青銅器造型再度盛行,但實際上宋人對于復古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寓創(chuàng)新于復古。仿青銅禮器造型的器物不僅在各種祭祀活動中使用,而且應用于日常生活當中,其中鼎式器物的使用最為繁盛,不僅有青銅器,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瓷器。其中,鬲式爐特別受到宮廷及文人士大夫的喜好,成為宋人“四般閑事”中不可或缺的器具,在詩作中有廣泛的吟詠。
附圖:本次拍品原盒墨書題簽
杭州老虎洞窯址于20 世紀末被發(fā)現(xiàn),并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刻有“修內司窯置”的窯具。據(jù)此,學界認定此窯即為文獻所記載的修內司官窯。窯址出土了造型豐富的各類瓷器,包括多件鬲式香爐,收錄于《老虎洞窯址出土瓷器》。郊壇官窯發(fā)現(xiàn)于20 世紀初,于20 世紀50 年代和80 年代進行了兩次考古發(fā)掘。郊壇下官窯也燒造鬲式爐,發(fā)表于考古報告《南宋官窯》?,F(xiàn)存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件長期陳列于上海博物館,明確注明“浙江省杭州市烏龜山郊壇下官窯遺址出土”。南宋官窯創(chuàng)制的這種仿古禮器造型的香爐隨后在其他窯場模仿制作,浙江德清咸淳四年(1268)吳奧墓中出土的龍泉窯青瓷鬲式爐,堪稱“古制作、中法度”,并與此爐十分相似,可證其年代。值得重視的是,這種鬲式香爐在南宋到元代時期成為龍泉窯中最多見的香爐型式。實際上是受到了南宋官窯的影響。其它如竹節(jié)式瓶、琮式瓶、貫耳壺等也是一樣,龍泉窯所盛行燒造的仿古器形在南宋官窯中幾乎都可覓其祖本。
附圖:上海博物館藏 郊壇下官窯遺址出土 官窯鬲式香爐
如前所述,南宋官窯的特點是采用了北宋時期汝窯和鈞窯所創(chuàng)的厚釉工藝,先將坯件素燒,然后多次施釉,所以釉層凝厚、瑩潤,享譽“油色瑩徹,為世所珍”。由于南宋官窯為克服燒成時的器物變形,在瓷土中添加了紫金土,因而燒成的器物胎色灰黑,開片細密,深淺不一。此外,考古發(fā)掘資料表明,由于采用了模范成型,造型規(guī)整秀美,即所謂“澄泥為范,極其精致”。細觀此香爐,三足根部露胎,呈褐黑色,胎質細密,口沿下有縮釉處,亦可看到深黑色的胎骨,與烏龜山郊壇下官窯窯址出土品的特征甚為一致。
綜上所述,收錄于本圖錄的此件南宋官窯鬲式爐文化價值甚高,流傳至今實屬不易,令人格外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