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黃帝學說的迷霧
黃老之學,即黃帝、老子學說之統(tǒng)稱。在1973年以前的兩千年之間,人們確定其中一半指的是《老子》,而另一半“黃帝”具體指何種學說,則逐漸變得迷霧重重。
直到1973年從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了幾卷帛書,其中發(fā)現(xiàn)和《老子》抄在同一帛本的一部屢屢提及黃帝的古佚書,人們如夢初醒:這就是傳說中的黃老之學。
馬王堆出土的《黃帝四經》
《黃帝四經》在《漢書·藝文志》曾經有記載,但漢以后就失傳了。后經考古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shù)目等研究,認為《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即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成書時期當晚于《老子》,早于《管子》、《孟子》、《莊子》。最晚應不晚于戰(zhàn)國中期。
02
司馬遷見過《黃帝四經》嗎
起源于戰(zhàn)國,盛行于西漢初期的“黃學”即《黃帝四經》,曾是百家學術之林。在司馬遷寫《史記》時,也未看到,致使黃學被淹沒了五千余年都沒有被歷代史學者重視。西漢時期流行的“黃老”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直是個謎。
司馬遷寫《史記》時,并未親眼看到過《黃帝四經》,原因是他生在漢武帝時代(景帝是文帝之子,武帝之父,在位十六年),天漢年間司馬遷為李陵事件,觸怒了漢武帝,被腐刑下獄,其父司馬談正在朝中出任太史令,父子二人同朝為官。
那時,司馬遷才三十多歲,而《黃帝四經》已入土二十七年了。所以說,司馬遷寫《史記》時,并沒有看到過《黃帝四經》。只是按當時的傳說寫下“五帝本紀”,排在《史記》開宗明義第一篇。
03
《黃帝四經》作者是誰
齊國、晉國都是春秋大國,命運截然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晉被“分”,齊被“代”。進入戰(zhàn)國之后,齊仍為東方大國,三晉之地則苦戰(zhàn)不休。
田氏代齊
田氏代齊之后,通過內政外交多方面的經營,立國漸穩(wěn),逐漸擺脫了弒君代立的負面影響。
此時的田齊政權,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為自己正名,證明自己取代姜齊的合理性,以取得列國諸侯的認可。田氏原為陳國公族,乃姬姓的黃帝之后,而姜齊則是炎帝之后,于是田氏大打黃帝牌,附會和利用了黃帝戰(zhàn)勝炎帝而有天下的歷史傳說,大張旗鼓地宣稱自己是黃帝之后,來為田氏代齊的合理性造輿論。在這一政治需要的推動下,齊國上下掀起了尊黃帝的熱潮,大大促進了社會上黃帝之言的傳播和流行。正是由于這一原因,齊國尊崇黃帝的文化氛圍最為濃厚,黃老之學便首先在齊國出現(xiàn)并發(fā)展起來。
到桓公午(田齊之“桓公”)時,國勢強盛,其借春秋霸主“齊桓公”的威名想要做的,已不是再度稱霸這么簡單,而是以事實上的一統(tǒng)結束苦戰(zhàn)不休的戰(zhàn)國亂局。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齊國最有希望完成一統(tǒng),使天下定于“一”。
為完成一統(tǒng)大業(yè),桓公午建立了著名的“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從而形成了所謂的“稷下學派”。“稷下學宮”是在周室王官學失守之后,在政府層面上重建王官學的初步嘗試。稷下學者來源廣泛,思想傾向各異,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使命,要以自己的才學為齊國實現(xiàn)一統(tǒng)提供理論輔助并制造輿論。這是齊國官方供養(yǎng)他們的根本理由,以此為前提,才可能有所謂的“學術爭鳴”。
稷下學宮
稷下先生們努力的第一個重點,是為田氏代齊的合理性提供證明,其代表性成果為《黃帝四經》的創(chuàng)作;第二個重點則是為田齊獲得天命一統(tǒng)天
下提供論證,其代表性成果是在《四經》基礎上規(guī)模更為宏大的《管子》的創(chuàng)作。這兩大成果實際上只是一件事,不過是在不同階段的不同側重而已,因此《黃帝四經》已經大體上涵括了《管子》將要論述的主題。這兩步合而為一,即可看作在王官學(齊國)初步建立的基礎上,對于天人合一的重建。
04
黃帝被不斷拔高
在戰(zhàn)國中期以前的圣王系譜中,黃帝沒有什么地位。戰(zhàn)國中期之前的文獻中,僅《左傳》和《國語》對其有零星記載,幾大派代表作《論語》、《墨子》、《老子》中均不見黃帝的身影。依龐樸先生的說法:“'古史辨’派已證明:禹是西周中期起來的,堯舜是春秋后期起來的.黃帝之起更后。禹和洪水傳說有關,所以得到商周的共同尊敬;堯舜之起顯然是為的駕乎禹上,所以有禹父為堯臣并被殺之說(鯀究竟被堯殺還是被舜殺,《左傳》已說不清楚)。黃帝之起,又為著駕乎堯舜而上之,實際上是要恢復禹的權威?!笨鬃幼鸱畹倪h古圣王為堯舜(依然是傳說中人物,且為后世儒家基本遵循),墨子尊奉的圣王則是大禹(與其“非儒”的態(tài)度有關),《老子》對于其宗奉的圣王未明確表態(tài)。后世托黃帝議論著述者極多(具體可參《漢書·藝文志》所列書目),然首開此風者當為《黃帝四經》。《黃帝四經》第一篇《經法》在詳論圣人治道以后,于第二篇《十六經》依托黃帝之言與黃帝故事,對第一篇所倡言的治道進行了全面的驗證與解說,由此實現(xiàn)了“理論”與“行事”的完美結合。
05
黃帝真有其人嗎
《黃帝四經》最有可能是戰(zhàn)國中期由齊國的稷下先生所作,其創(chuàng)作意圖如前所述,是要為田氏代齊及田齊一統(tǒng)制造理論根據,其達成目標的方式為對黃帝地位的拔高及陰陽學說的政治化。
黃帝四經
黃帝作為傳說中的人物,在古史系統(tǒng)的圣王構造過程中屬于典型的后來者居上。余明光先生認為:“黃帝則是個由神而人的傳奇式的人物。所以歷史上關于黃帝的傳說,歷來就是眾說紛紜的。中國古代的史籍,記載也各不相同。對于這些傳說,如果仔細加以分析,則不難看出,多數(shù)的傳說,大都出自秦漢間人們的口耳相濡,所
以互相矛盾和抵牾的地方很多?!比~林生先生亦言:“(黃帝)這位“先祖”的真容一直隱匿在神秘的云霧中,是有還是無?是神還是人?是人還是物?是土生還是外來?這些問題至今也不能了然。”
1973年《黃帝四經》出土之后,經過今人唐蘭先生考證后,確認它不是偽書,是幾千年來出土軒轅黃帝第一本書。這是一部關于“治國之本”的書,它由四篇文章組成。這就為海內外黃帝子孫重新認識黃帝、黃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據。他認為,軒轅黃帝不再是傳說人物,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
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