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大腸癌是有一個癌前病變的,那就是腸息肉,目前醫(yī)學界普遍認為,90%以上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發(fā)展而來,如果一個人在30歲的時候出現腸息肉,沒有經過任何治療,腸息肉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可能45-50歲的時候轉為大腸癌。
雖然并非所有的腸息肉都會惡變,但是對于腺瘤性息肉,則癌變的風險特別高。
像有些患者,因為腸息肉比較大,所以出現了便血,很多患者,即便有腸息肉,卻根本沒有什么癥狀,此時要想及時發(fā)現,就需要定期檢查腸鏡了。
通過腸鏡可以發(fā)現息肉,而且,通過腸鏡還可以切除息肉,對于腺瘤性息肉,直徑超過一厘米以上的大息肉,這兩種息肉因為惡變風險特別高,所以發(fā)現了一定要及時切除。
息肉分哪幾類?哪些息肉需要切掉?
1.淋巴性息肉
淋巴性息肉又稱為良性淋巴瘤,多見于20~40歲的成人,亦可發(fā)生于兒童,男性較女性多見,病灶多位于直腸,尤其是下段直腸。多數為單發(fā),亦可多發(fā),大小不等,直徑可自數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葉狀或有表淺潰瘍形成。多數無蒂,有蒂時亦短粗。組織學上表現為分化良好的淋巴濾泡組織,局限于黏膜下層內,表面覆蓋正常黏膜。發(fā)現后最好就切掉。
2.炎癥性息肉
炎癥性息肉又稱為假性息肉,是由于腸黏膜長期受慢性炎癥刺激引起的息肉樣肉芽腫。這種息肉多見于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中。常為多發(fā)性,息肉直徑多在1厘米以下,病程較長者,體積可增大。
此類息肉一般也不會惡變。
3.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的類型,又稱為化生性息肉。息肉多分布于遠側結腸,直徑很少超過1厘米,其外形為黏膜表面的一個小滴狀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多發(fā)亦常見,組織學上此種息肉是由增大而規(guī)則的腺體形成,腺體上皮細胞增多造成皮皺縮呈鋸齒形,細胞核排列規(guī)則,其大小及染色質含量變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見。其重要特點是腸腺隱窩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細胞出現。
增生性息肉不發(fā)生惡變。
4.幼年性息肉
這種息肉約90%發(fā)生于10歲以下兒童,以男孩為多見。外觀為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90%生長于距肛門25厘米的范圍內,直徑多數小于1厘米,絕大多數有蒂,約25%為多發(fā)性,組織學上表現為分化好而大小不規(guī)則的腺體,有的形成囊性擴張,中貯黏液,間質增生,并有較多炎性細胞浸潤,有時表面有潰瘍形成。
此類息肉一般不發(fā)生惡變。
5.腺瘤
結腸腺瘤是結腸的良性上皮腫瘤。
這類息肉有一定的癌變幾率,80%以上的大腸癌幾乎都是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發(fā)現后最好就切掉。
結腸鏡檢查:腸道腫瘤篩查“金標準”
實踐證明,篩查腸道腫瘤直接有效的項目是結腸鏡。它可完整、清晰地將整個腸道內部觀察清楚,并對可疑部位可進行拍照、錄像以及取組織做病理檢查。
2017年美國癌癥統(tǒng)計報告顯示,相比上世紀九十年代,男士直腸癌發(fā)病率下降了40%,女士直腸癌發(fā)病率更是下降了55%。而這一切的直接原因在于美國50歲以上人群結腸鏡普查覆蓋率從21%增長至65%。也就是說,今年將有數十萬美國人受益于結腸鏡檢查,擺脫被直腸癌糾纏的厄運。
50歲以上必須做結腸鏡檢查
結直腸癌篩查首先要“對號入座”,看自己屬于一般人群、高危人群還是遺傳性高危人群。
一般人群應從50歲開始篩查結直腸癌。也就是說,50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無論是否有癥狀、無論是否有危險因素,都應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高危人群包括:有腸炎性疾病史;有長期慢性腹瀉、慢性便秘、粘液血便史;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術后、膽道疾病、糖尿?。挥邢赂共糠暖熓?。這些高危人群應從40歲開始定期篩查結直腸癌。
而遺傳性高危人群指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這些人應從40歲開始篩查。另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最新指南,如有1 名一級親屬在60 歲前診斷或 2 名 1 級親屬在任何年齡診斷結直腸癌,應從家族中最早診斷結直腸癌者的患病年齡減去 10歲開始篩查,或是最遲于 40 歲開始每年做結腸鏡檢查。
在此特別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因為“害羞”、怕麻煩、害怕等理由拒絕結腸鏡檢查,一時的不在意可能讓你錯失“自救”的機會!
(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