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意中看到了一個新聞,說魚腥草有腎毒性,并且有可能會致癌。這讓小庸醫(yī)非常不解,因為魚腥草不僅是臨床上常用,而且南方盛產(chǎn)魚腥草的地區(qū)群眾還把它當菜來食用,而且是生熟皆可。
就這么一個藥食兩用的東西,為什么會上這么吸引人眼球的新聞呢?原來還是一個叫“馬兜鈴酸”惹的禍。這個是有肝腎毒性的,所以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和中成藥在一定程度上被少用或者謹慎使用了。
但是我們的的魚腥草被證明是不含有馬兜鈴酸的,那為什么還要這么的抹黑人家呢?原來魚腥草里面不含有馬兜鈴酸,卻含有它的兒子—馬兜鈴內酰胺,雖然名字不一樣,但是“龍生龍,鳳生鳳”,馬兜鈴內酰胺和馬兜鈴一樣,對人的腎臟有害,并且會增加的尿道癌的風險。
既然有危害,為什么我們還使用的這么頻繁呢?這就要從它的來源和功效來說起了。
魚腥草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廣泛的生長在我國長江以南的各個省份,唐蘇頌說:'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中謂之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正是因為它生長廣泛,所以被使用(食用)的幾率大大增加。
(這就是魚腥草的本尊了)
而作為中藥來說呢,魚腥草的應用也很廣泛。
第一個功效就是清熱解毒,治療各種炎癥,尤其是入肺經(jīng),所以肺熱導致的肺部的炎癥經(jīng)常會配伍使用。比如魚腥草治肺熱,與桔梗合用有清熱排膿功效,而與黃芩金蕎麥一道,被楊繼蓀稱為治療肺熱咳嗽的三板斧。
第二個功效就是能消癰排膿,主要用于癰腫瘡毒、肺癰咳喘等病癥。比如《滇南本草》中用魚腥草、天花粉、側柏葉等分,煎湯服之來治療治肺癰吐膿吐血。而作為一些小偏方,家里人也會用魚腥草來暫時的治療當前的疾病。這是所謂的偏方“小、簡、效、廉“所決定的。
魚腥草的第三個功效就是能利尿通淋,主要用于水腫、淋證,因為它具有清熱的功效,所以一般是熱淋用的比較多。
正因為魚腥草的生長特點和功效,所以無論是臨床還是生活中,都會用到,尤其是南方的朋友們,看到這個有沒有想到被魚腥草支配的恐懼?畢竟它的味道還是有些承受不來的,有的人形容它“有點腐爛的魚內臟,再加一點臭雞蛋味“,反正是超過了味蕾承受極限。
那么魚腥草到底有沒有致病性呢?馬兜鈴內酰胺這個物質,魚腥草是含有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拋開使用劑量來談有無毒性,這是瞎扯淡。有的專家說,食用折耳根的劑量在50克以下,對人體來說都是安全的。而每千克魚腥草里面,只有差不多16毫克的馬兜鈴內酰胺。
所以難道我們每頓飯都只吃魚腥草嗎?難道有個人一頓飯吃了十個饅頭死了,我們還要說饅頭有毒嗎?看來是斯物無罪,懷璧其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