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養(yǎng)出熊孩子?5條原則一定要記?。?/div>
早上好。今天是3月7日,星期一。歡迎收看“孩子啊你們可真鬧心”節(jié)目,首先向您介紹頭條內容:猴年的那些熊孩子……春節(jié)前,朱先生停在路邊的汽車無緣無故的著火了,但寒冬臘月的,車子是肯定不會自燃的。這一切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原來,車輛起火是因為,兩個熊孩子看見朱先生的車窗戶沒有關好,竟然將點燃的鞭炮從車窗扔進車里,引起車輛著火。玩鞭炮玩到把人家的車給燒了,康康估計至少一頓男女混合雙打,這倆熊孩子是免不了了。可如果當初孩子的父母和他們有更好的溝通,在生活中更多的使用規(guī)則來約束孩子,相信這樣的事情也不會發(fā)生。今天,咱們就來看看使用規(guī)則來更好地約束孩子,我們應該做到幾點:有些小孩三四歲的時候,還要家長喂飯;五六歲了,還不會穿衣服。更不要說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我們中國的絕大多數(sh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什么事情都不讓孩子做,他只要學習就行了。這是絕對錯誤的,這是培養(yǎng)廢才的方法,原則上,孩子的事情,只要他能做,就得讓他自己來做。案例:很多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過程——當他/她,仰起頭看著身旁的大人時,他們發(fā)號施令一般地對著自己說話。這會讓孩子充滿了對家長的不耐煩,所以當他們有了一些小秘密、甚至小麻煩的時候,他們首先去找的,并不是自己的家長,而是小伙伴。正確做法:父母要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協(xié)商,哪些事情該孩子做,哪些事情該父母做,特別是孩子的學業(yè)、為人處世的行為等事項,父母應該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孩子交流,征求孩子的看法。5歲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著早點。媽媽在著急:“明明,快點,我要遲到了!”明明好象真的不關心媽媽似的,仍在慢慢地 “品嘗”那點粥?!澳銖纳聛砭徒o我找麻煩……” 明明媽媽在嘆氣。晚上,明明的媽媽生氣地把明明的事告訴爸爸。爸爸更加生氣對明明說:“早知這樣,不如不生你。”給孩子立規(guī)矩需要讓孩子理解他們周圍世界的規(guī)則,理解別人對他們的期待。 明明媽媽只是告訴孩子, “我要遲到了,你要快點?”怎么快法?什么是快?這些是她應該傳達出來的。還有,立規(guī)矩時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后果,這個后果最好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關。所以,明明媽媽如果估計出一個合理的時間,比如30分鐘,讓明明吃飯,吃不完,就不讓吃。效果可能會更好。教育孩子的時候,一旦孩子開始哭鬧,父母其中一方(或者甚至是家里的老人)往往會忍不住跳出來插手,駁斥或者抵制另一方的做法,直接降低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令孩子更缺乏約束。在立規(guī)則之前就要跟家里人做好協(xié)商,立下的規(guī)矩,無論時間地點場合,都要遵守。另外,所有的規(guī)矩都不僅僅是立給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嚴格遵守,以身作則。比如,要讓孩子規(guī)律進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飯桌上舉止規(guī)范,不挑食,不浪費。要讓孩子懂禮貌,父母自己就要對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語。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體會孩子的想法,然后再和緩地告訴孩子應該遵守規(guī)矩的道理。講道理也許孩子一時不能夠完全領會,但是平和的語氣和尊重他的態(tài)度,卻會讓孩子信任你的判斷,順從你的要求。講不明白也可以和藹地告訴孩子:“這是這里的規(guī)定”或者“這是咱們家的規(guī)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下面進入第二個欄目:孩子打架爸爸也得戰(zhàn)!這是上個月的事。重慶兩個小孩因為爭奪一個木馬而打到了一起。孩子的爸爸聽到哭聲后跑過來,一個不讓一個的吵起來,然后,兩位爸爸也打起來了……先動手的馬先生,說自己孩子才五歲,而路先生的孩子八歲了,應該讓著五歲的;而路先生則說自己孩子先玩,先到先得……最后兩爸爸都被民警教育了……在家里教育單獨的孩子需要用規(guī)則約束,而孩子和別人的交流,包括隨著“二胎”的放開,大寶和小寶之間,也需要設立規(guī)則來避免更大的沖突發(fā)生,在約束孩子的同時,也約束家長。防患于未然,康康再啰嗦下如何設立避免沖突的規(guī)則吧!孩(ba)子(ba)打架,管用的還是規(guī)則孩子們最多的沖突就是搶玩具。對于護東西的孩子,家長往往都是“別那么小氣,給弟弟玩一會兒吧”。處于自我意識發(fā)展階段的孩子需要通過占有自己的玩具來感受什么是“我的”,但家長卻經常給出相反的社交指導。家長不要一味的批判孩子,可以先讓孩子稍作冷靜,例如和孩子一起深呼吸,或和孩子一起去他喜歡的地方。再詢問孩子的想法,尋求解決的方式。例如在危險的地方不打鬧、不能隨意碰別人的身體、不能打重要部位如眼睛等。給孩子樹立基本規(guī)則非常重要,一定要及時向孩子們傳遞簡單明確的信號,任何時候都要遵守,這樣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禮貌和秩序。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參與這個過程,鼓勵孩子勇于承認錯誤,爭取諒解。如果對方家長也在場,家長可以大方承認自己的錯誤,用身教去告訴孩子,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誠懇的道歉可以取得對方原諒。這樣的經驗可以告訴孩子們,和諧溝通等方式是可以共贏的。孩子們發(fā)生沖突,大多是爭取權利或表達情緒的行為,處理得好還可以一起玩耍,但表達不當則會變成互相攻擊。如果不是緊急情況,等事情結束,家長可以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成朋友,和孩子一起回想下之前發(fā)生了什么,幫助孩子一起討論怎么做可以更好。這樣孩子會更樂于接受家長的意見,并且學習到如何看待和處理事情的方法。上面說的規(guī)矩是適用于各個年齡段的孩子的,也因人而言。家長也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在管理孩子的時候,常常不知怎么辦。所以讓孩子和我們漸漸建立有秩序的規(guī)則,對孩子和家長都有益。康康想說,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不要時時處處緊繃著階級斗爭的弦,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生怕有什么差池。大規(guī)矩有了,小規(guī)矩不妨寬松一些。苛求完美只會讓人心煩意亂,反而說什么孩子都聽不進去。規(guī)范越精簡,起的作用越大。
晨馳/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